铁道兵35年征程
对党旗、国旗、军旗的精神践行
铁二代 陶玲
天安门广场上,秋日的阳光为庄严的阅兵式镀上一层金色光辉。在这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中国共产党党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交相辉映,共同谱写出一曲气壮山河的时代交响乐章。
在历史的长河中,铁道兵作为一支具有光荣传统与卓越贡献的部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始终高擎党旗、国旗与军旗,凭借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铸就了不朽的功勋。这三面旗帜,不仅是党、国家和军队的象征,更是铁道兵奋进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指引。
听党指挥,军魂永铸
党旗是方向,是灵魂。铁道兵35年的历史,首先是一部坚决听从党的号令、党指哪里就奔向哪里的忠诚史。
1948年,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的需要,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组建了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这一重大决策,开启了铁道兵听从党的召唤、为国征战35年的光辉历程。在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中,刚刚组建的铁道兵勇敢地顶住枪林弹雨,奋力抢修铁路,秉持人在铁路在的坚定信念,确保了军用物资的运输供给和兵力的调配转移。在解放战争中,他们坚决贯彻“野战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的使命,为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的战场上,面对敌机的狂轰滥炸,铁道兵毫不畏惧,勇往直前,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有力地支援了朝鲜前线和越南人民的独立解放事业,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
进入和平建设时期,铁道兵依然坚定不移地听从党的号召,从黎湛铁路、鹰厦铁路的紧急抢建,到成昆铁路、襄渝铁路、青藏铁路等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重要铁路建设,他们“逢山凿路、遇水架桥”,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事业的无畏担当。
铁道兵一直以来都坚定不移地严格贯彻落实“支部建在连上、小组设在排上、党员卡在关键岗上”的组织制度。这一制度不仅是对部队党组织架构的明确要求,更是对党的思想引领深入到抢修一线每一个角落的具体体现。通过将党支部建立在连队一级,确保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能够直接延伸到基层;将党小组设在排一级,使得党的组织网络更加细密,覆盖到每一个战斗单元;而将党员安排在关键岗位上,则是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样的组织安排,使得党的思想引领如同涓涓细流,渗透到抢修一线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在这种强有力的思想引领下,铁道兵官兵们在面对生死考验的严峻时刻,始终能够坚守信念,毫不动摇。在近期中央7套《老兵你好》栏目播出的纪录片中,讲述了1975年4月5日发生在青藏铁路关角隧道的塌方事件。当时,正在施工的十师六十四团127名官兵被埋,海拔3680米的洞内严重缺氧,地下水位不断上升。在这危急关头,八名共产党员挺身而出,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并组织召开党委扩大会议,现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鼓舞官兵士气,稳定军心,带领大家同心协力展开自救。铁道兵部队中类似的鲜活事例,不胜枚举。
为国为民,山河见证
国旗是国家与人民的象征。铁道兵的35年,是为国家建设鞠躬尽瘁、为人民幸福奋勇拼搏的奉献史。
在和平建设时期,铁道兵参与了众多重大铁路工程的建设。在这些工程建设中,始终将国家利益和人民需求放在首位,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不畏艰难险阻,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国旗的庄严承诺,为国家建设和人民幸福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成昆铁路穿越地质复杂的山区,面临着高山峡谷、断层塌方、泥石流等诸多难题。铁道兵战士们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克服了重重困难,历时12年,终于建成了这条长达1083公里的铁路。在建设过程中,有2000多名铁道兵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铸就了这条连接西南地区的钢铁大动脉,为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作出了巨大贡献。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建设难度极大。铁道兵战士们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无畏的勇气,忍受着高原缺氧、寒冷等困难进行地质勘探、线路规划,并投入一期建设。在海拔数千米的高原上,一锹一锹地铲,一锤一锤地敲,用双手和简单的工具一点点推进工程进度。为了攻克冻土难题,他们日夜钻研,反复试验,最终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确保了铁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青藏铁路的建成,不仅加强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铁道兵的强大实力和顽强精神,他们的奉献与付出,让鲜艳的国旗在高原上更加熠熠生辉。
襄渝铁路沿线地形复杂,河流众多,施工条件极为艰苦。铁道兵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面对湍急的河流,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冰冷的水中搭建桥墩;面对陡峭的山峰,他们手脚并用,攀爬而上进行爆破作业。在建设过程中,无数铁道兵战士受伤甚至牺牲,但他们从未退缩,始终坚守在岗位上。他们用汗水和鲜血铸就的襄渝铁路,成为连接中原和西南的重要交通干线,为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也随着这条铁路永远铭刻在了祖国的山河之间。
铁道兵35年间共修建了52条干支线铁路,全长12590多公里,占全国同期修筑铁路里程的三分之一。这些数字的背后,是铁道兵们“风餐露宿,栉风沐雨”的艰苦卓绝的牺牲与奉献,是他们以“汗水溶化千层岩”的意志写下的英雄史诗。全军共有8000余名官兵为铁路建设献出了宝贵生命,其中在国内铁路建设中牺牲的就有6615人,是和平时期牺牲最多的一支部队。他们的鲜血,永远浸染在了共和国的路基之下。
使命必达,英雄本色
军旗是荣誉、纪律与胜利的象征。军旗指引下的铁道兵,是一支无坚不摧、让党和人民信赖的钢铁队伍。
“令行禁止,敢打必胜”是铁道兵的制胜法宝。纪律严明、政令畅通,构成了铁道兵的优良作风。这使得他们无论是在枪林弹雨的战场,还是在条件恶劣的建设工地,都能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襄渝铁路、青藏铁路等关键工程中,他们凭借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以及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叶剑英元帅为铁道兵题词:“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这正是对他们军旅作风和英雄气概的最高褒奖。
“以苦为荣,勇创一流”是铁道兵的鲜明品格。坚持对广大指战员开展“劳动为荣、艰苦为荣、当铁道兵光荣”的三荣教育,使这种精神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官兵心中,成为他们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动力。在艰苦的铁路建设现场,战士们以苦为乐,把恶劣的环境当作磨砺意志的熔炉,把繁重的劳动视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他们争当技术能手,勇创一流业绩。在成昆铁路建设中,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艰巨的施工任务,铁道兵战士们不断钻研创新施工方法,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施工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以苦为荣,勇创一流”的深刻内涵。
“团结协作,众志成城”是铁道兵的力量源泉。铁路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工种、各个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铁道兵战士们深知这一点,在施工过程中,他们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在修建青藏铁路时,面对高原缺氧、气候恶劣等重重困难,战士们不分你我,共同克服身体上的不适,齐心协力完成各项任务。正是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让铁道兵在艰难险阻面前一次次创造奇迹,书写了壮丽的英雄篇章。
三十五载峥嵘岁月,铁道兵以忠诚、奉献与牺牲,精准诠释了对党旗、国旗、军旗的深刻认知与坚定践行。铁道兵的历史深切地启示我们:
对党旗秉持忠诚,体现的是“听党指挥”的政治本色,是这支队伍战无不胜的根本保障。
为国旗无私奉献,彰显的是“为国为民”的深厚情怀,是这支队伍奋斗不止的精神动力。
对军旗心怀敬畏,展现的是“使命必达”的过硬作风,是这支队伍攻坚克难的制胜要诀。
如今,铁道兵的身影虽已融入历史的长河,但其听党指挥、为国为民、使命必达的精神特质却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激励后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槛外人 202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