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金英伟先生这篇活动感受,证明了一条朴素的真理:文学眷顾有心人。无论是从环境的观察、读者的分析、环节的回忆,还是自己的感受,他都能夹叙夹议,写得生动有趣。
作者是近一段时间才加入到文学爱好者队伍中的,此前多从事专业文稿写作。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他的创作数量和创作质量同步丰收。这也启示参加这次读书会的朋友们,特别是学生朋友们,一勤天下无难事。
有鉴于此,我们特转发《禹平文学》首发的这篇金英伟先生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不一样的“读书会”
——记云蒙山庄吴琼老师《小小说卷》品读会
文/金英伟
10月5日清晨,细雨沥沥。应约之下,我与张秀芳老师等人搭乘乐俊峰老师的车,一同前往本次读书会的主会场——云蒙山庄。
雨中山庄:藏在麻坪河畔的文学会场
云蒙山庄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麻坪河畔,雨中的云蒙山褪去了平日的喧闹,更显灵秀。清新的空气裹着泥土气息,村落与大地都浸在难得的静谧里。
抵达时,路边空地与山庄院落已停了不少轿车,我们竟有些姗姗来迟。步入山庄一楼大厅,读书会会场近在眼前——不大的空间没有多余装饰,却布置得合理细致。见活动即将开始,我们不敢耽搁,在山庄主人萧军老师的指引下调好手机静音,按桌牌依次入座。
会场的细节处处透着用心:
• 正南墙面悬挂“琼庐玉语 山居书香——迎中秋·吴琼小小说读书会”横幅,主题鲜明;
• 东侧窗边挂着“洛州云蒙居仙客来读书俱乐部”标识,旁侧两米多高的书架摆满各类书籍,满是书香;
• 西侧墙面挂着书法名家题赠的“云蒙山庄”装裱匾额,笔墨间添了几分雅致。
整洁雅致的环境,恰是山庄主人精神追求与文化自信的最好体现。
温情开场:一场跨越地域与年龄的相聚
伴着萧军老师风趣幽默的主持,读书活动正式拉开帷幕。现场的氛围没有丝毫拘谨,更像一场许久未见的文学老友会。
首先是自我介绍环节,来自西安、商洛、洛南等地的作家、观察员,以及不同学段的师生们,依次用简短的话语分享自己,陌生感在交流中慢慢消散。随后,吴琼老师的两位女儿代为宣读了省内外著名作家的贺信,字里行间的鼓励,为活动添了几分活力;萧军老师分享了举办此次活动的初衷,县作协副主席何献国也莅临致辞,对吴琼老师的作品与本次活动给予高度认可。
最让人动容的是吴琼老师的分享——她亲述创作经历与心得,从素材积累到文字打磨,每一句话都透着对文学的敬畏;萧军老师的爱人也上台发言,一句“欢迎各位嘉宾来寒舍做客”,让现场更添了几分家常的温暖。
深度交流:于方寸小小说里见天地
交流环节成了整场活动的“重头戏”。各地作家纷纷拿起话筒,抒发对吴琼老师的崇敬,以及读其小小说集的感悟:
• 商州的王老师笔耕不辍,谈及书中细节时感慨尤为深切;
• 《禹平文学》主编乐俊峰老师结合10篇作品,从人物塑造、情节设计等角度作了语重心长的专业点评;
• 《都市头条》主编张秀芳老师即兴分享感言,言语间满是对作品的认可;
• 受现场氛围感染,我也以《于方寸之间见天地》为题,谈了自己的读后感受——那些藏在文字里的乡村故事、城市边缘的温情,总让我忍不住共鸣。
所有人的发言里,都藏着对吴琼老师97篇小小说的认可——它们或许篇幅不长,却字字有分量,细品之下,每一篇都感人至深。
何为“不一样”?这场读书会的三重特别
对我而言,这无疑是一次“不一样”的体验,不仅增长了学识、提升了素养,更让我看到了读书会的新可能。这份“不一样”,藏在三个细节里:
.参与人员的多元:除了受邀作家,活动还特意邀请了县纪委退休老领导、县人大在职干部、洛南花溪弄业主,以及大中小学生。现场孩子们积极提问的样子,足以证明“热爱文学、热爱写作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这样的互动对他们的成长启发深远。
.场地选择的巧思:云蒙山庄地处乡村一角,恰与吴琼老师文集的内容完美契合。她的小小说里,写满了乡村热土、城市边缘的人与事,用质朴的文字将人世间的真善美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份对生活的热爱与家国情怀,从无半分虚假。从洛南农村到打拼至北京,吴琼老师最终成为国内知名作家,本就是洛南人的骄傲。
.跨界融合的温度:活动没有局限于“读书”本身,而是邀请了洛南榜书协会主席张锋超,现场赠送“琼庐玉语”“山居书香”等书法作品,让文学与书法碰撞出火花;西安善举人士马老师夫妇、洛南石坡敬老院郭院长也受邀到场,将公益善举、敬老情怀融入活动——原来正能量的好书,真的能串联起不同领域的温暖,为普通人带来无限精神乐趣。
尾声:期待下一场文学之约
吴琼老师的这本小小说集,堪称“物有所值”。它不只是一本作品集,更兼具内涵与艺术魅力——既吸引着文学爱好者细细品读,又能激励人奋进,还教会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离场时,雨已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山庄的院子里。我想,这样有温度、有深度的读书会,值得被记住;而吴琼先生这位洛南人的骄傲,更值得我们期待——期待下次还能与她相见,再赴一场这样动人的文学之约。

作者简介:金英伟,"老山铁骆驼",陕西洛南人,生于1965年8月,中共党员,本科文化,经济师职称。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139师战士,1985年一1986年在云南老山前线参加对越作战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在悬崖峭壁陡坡淤泥山路上面对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圆满完成一线军用物资护送任务,一天来回2- 3次,最多6次,曾被解放军《猛进报》以题为《老山铁骆驼》报道,个人荣立二等战功,现就职于洛南县金融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