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数贵州杨丁富家族修谱的历程,道光年间首修《黔杨记》,1962年杨德忠第二次统谱,1995年和2015年杨骈进行第三次、第四次统谱,杨氏修谱的历程如下:
一、穿青人李氏引领穿青人家谱的编撰
根据50年代和80年代国家和贵州关于穿青人族源考察报告指出:穿青人自称祖人来自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大桥头,洪武调北征南入黔,但是没有一家与江西各姓氏族谱能够对接,族谱记载的始祖及其事迹也在官方资料中无法查找。据穿青人学者李裕智说,李氏是唯一有自乾隆以来历次老谱并有雕版印刷谱书及工具的家族。穿青人家谱均云始祖是洪武调北征南入黔,而且李家李胆、张家张胆、王家王胆、陈家陈胆、卢家卢腹胆,家家有胆公,鉴于穿青人家谱中李氏修的家谱是最早的,因此,穿青人家谱都是抄他家的谱,而李氏家谱则是伪造的,李代龙有洪武、永乐等不同年代入黔,并且是一下李代龙是洪武征南将军,一下是永乐贸易由川入黔,矛盾百出,因此,穿青人的家谱全是伪造的,在历史上根本查不出来。李裕智观点让我们惊恐,让我们汗颜,我们一查我们的家谱,杨丁富洪武调北征南入黔,果然在历史上查不出来,于是相当部分族人相信李裕智的观点,认为杨发有坟有碑有谱载,之上的祖人包括杨丁富都是假人,这可以说是深深打击了杨氏家族的文化自信。
几十年来,在全国专家们的举证下,穿青人确实来自哪里无据可考,有江西汉人说,有夷汉混合说,有土著说,反正研究不清楚,于是被定为未识别民族。连自已的民族都搞不清楚,这对穿青人这个群体来讲是一个深重的打击,于是近年来,李裕智父亲李发春撰文指出穿青人是陈友谅之部队逃入黔,相当部分穿青人又跟着李发春云本家族是陈友谅部队的将士,包括我们杨氏总编杨骈都认为入黔始祖杨丁富是陈友谅的部下,因投降朱元璋而成为明军。但是李发春的观点照样无据可考,因为没有任何一部史书记载穿青人的始祖名字,故云穿青人是陈友谅部队等于是空话。就比如杨氏来讲,说杨丁富是陈友谅的降将,杨骈无法在官方资料中找出杨丁富三个字,他唯一的说辞就是反正能说明问题,记载都没有说明什么问题?
所以,穿青人的家谱,全是跟着李氏跑,古代抄李氏谱书,现在李氏说什么相当部分穿青人附合什么,说穿青人是洪武调北征入黔的江西人是李氏祖宗说的,说李氏和穿青人是土著是李裕智说的,说李氏及穿青人是陈友谅部队是李裕智父亲李发春说的,感觉穿青人当中,全是李家人说了算。结果李家人讲的全是废话,他们讲的内容在史书上都查不到,在史书上查不到穿青人的始祖来历,述说他人祖宗历史就无据可考,就杨氏来讲,既不是洪武征南入黔,也不是陈友谅部下,更不是土人。因为在史书中调北征南、陈友谅反乱以及土著史料中都查不到杨丁富名字,杨氏为什么要跟着李氏迹步亦步亦趋?
二、《黔杨记》澄清了杨氏的来源
道光年间《黔杨记》诞生了,该书记载是杨端、杨盛、杨再思、杨璟四大家族联宗统谱的一部贵州杨氏通谱,当中杨丁富后裔都是杨璟后裔,杨璟又名杨丁富,杨通又名杨胆,杨芳又名杨发。由于杨丁富后代105个家族参与,当中既有汉族后裔也有穿青人后裔,该书提出的杨璟、杨通、杨芳都有据可查,是《明实录》和嘉靖《贵州通志》记载的。《明实录》记载杨璟之子杨通于洪武二十年任普安卫指挥使,《贵州通志》记载杨芳在普安卫袭职都指挥使,按指挥使世袭制度杨芳是杨璟后裔,结合《黔杨记》可知杨芳是杨通之子。《黔杨记》载杨通有两个儿子后来驻扎贵阳马蓬街,《清镇县志》记载杨芳于正统末年景泰初年从马蓬衔带兵到威清卫平蛮。《黔杨记》记载杨芳到威清卫后生下六个儿子繁衍生息至今。
关于《黔杨记》载杨璟又名杨丁富,杨通又名杨胆,杨芳又名杨发,杨丁富后裔全是杨璟后裔的记载如下:
其一,文中“杨胆,皇帝赐玉玺褒之曰云:心机灵巧,胸腹文武,超群出众,史无前例,不愧为关西夫子之裔,四知清白永铭传。胆子:杨芳。(《黔杨肇史》第80页)”那么,杨胆的儿子叫杨发,这是众所周知的,杨发就是杨芳。
其二,文中“杨公名胆,威清卫屯田副使,化纳镇抚,杨丁富公之子。化纳属于水西,夷蛮屡犯,普安官兵追之,大败夷蛮,夷蛮亦乱,普安于是永无宁日。(《黔杨肇史》第87页)”夷蛮攻打威清卫,大败夷蛮的却是普安兵,夷蛮骚扰威清卫,威清卫安享太平,而普安却永无宁日,哪有此事?唯一就是杨胆在普安任指挥使,战事发生在普安,而因家族在威清卫开枝散叶,时间长了,把普安的事情戴在威清卫。而普安的杨姓指挥使唯一只有杨通,故杨通就是杨胆。杨胆实际上是普安卫指挥使。
其三,杨通的父亲是杨璟,杨胆的父亲是杨丁富,那么,杨璟就是杨丁富。
其四,杨胆的儿子是杨芳,又是杨发,杨通的儿子自然是杨芳,又名杨发。杨发是指挥使,杨芳就是指挥使,与《贵州通志》记载杨芳是贵州都指挥使遥相呼应。史书记载,威清卫将军中只有杨芳后裔无着落,而杨发是家谱记载的镇守威清卫的指挥使,符合杨发职位的指挥使只有杨芳。《明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年杨通任普安卫指挥使,《嘉靖贵州通志》载杨芳在普安卫袭职指挥使,按照指挥使袭职制度杨芳是杨通后裔,按照《黔杨记》的记载,杨芳就是杨通之子。
其五,文中“洪武二十年,合肥杨信,芮国公杨璟之子领兵讨云南,宣德间贬清平、平坝、普定、安南裔衍于此。”(黔杨记序)“杨信,洪武十七年嗣营阳侯,二十年戍云南,后降普定。马棚街为杨氏兵马聚散之所,至今依然为此地名。”(《黔杨肇史》第84页)从杨信之后,有不断的世系承接到杨丁富后裔全族。杨丁富后裔全部是杨信的后裔。那么,史料记载,文中杨信的事迹其实是杨通的事迹,于是,杨氏家族全部是杨通的后裔。
梳理下来就是:杨璟又名杨丁富,杨通又名杨胆,杨芳又名杨发。洪武二十年营阳侯杨璟之子杨通任普安卫指挥使,杨通是入黔始祖。按照《黔杨记》记载,杨通有两个儿子带兵驻扎贵阳马棚街,其中杨芳带兵从马棚街到威清卫镇守,生下六子,传承至今,但是也有家谱记载是八子。而丁山、丁贵按照旧谱记载是洪武十四年随付友德征南入川、入滇,丁贵阵亡于云南白石江,丁山镇守四川永宁安宁桥。杨璟之上源流则是:江西泰和清溪杨清一生子杨通玉,总谱记载杨通玉是位商人,故有可能杨通玉到合肥行商生下杨裕,又名正全,杨裕生下杨璟,又名杨丁富,庐陵杨氏乃儒学世家,于是史书记载杨璟乃儒家子。
据了解,杨清一生子杨通金、杨通玉、杨通满、杨通堂,杨通玉生子杨正全,杨正全生子杨丁富、杨丁贵、杨丁山,杨丁富生子杨胆是江西杨汝楫提供的,但是杨汝楫去世,相关资料在泰和无法查找,但我族大方有谱记载杨清一生子杨通玉,杨通玉生子杨正全,杨正全子杨丁富、杨丁贵、杨丁山,杨丁富生子杨胆。杨德忠之总谱也载江西始祖为杨清一,入黔始祖为杨丁富,那么,我们就以我族老谱记载为主,鉴于杨丁富、杨丁贵、杨丁山、杨胆、杨发的名字受到学界质疑造假,特别是杨胆造假的嫌疑最明显,家家有个胆公根本不可能。我们记住杨清一、杨通玉、杨裕、杨璟、杨通、杨芳之名是实名即可,杨丁富、杨丁贵、杨丁山、杨胆、杨发这些名字有或无都不重要,就算是编的我们也要认可,因为己经成为具体事实。至于杨骈写的通玉号正全,从杨清一到杨发全有出生年月,不知道他哪来的资料,反正杨丁富家族及江西的谱中均查不出这些祖人出生年月的记载,由于这些出生年月前后矛盾,杨骈为了说明问题,他就把通玉与正全合二为一,全族无法接受两父子为一人的说法。
三、关于对杨氏民族问题的看法
有的人说杨氏乃少数民族这是错误的。其实说杨丁富家族是土著,这要从杨氏家谱说起………
1962年杨德忠主修杨氏家谱,由于考察不周全,把杨璟、杨通、杨芳三代本名去除,而保留杨丁富、杨胆、杨发三代号名,于是杨氏祖人史上无载,来源不清楚,既然来源不清楚,那么,杨氏可能是少数民族,也可能是汉族。
1995年和2015年杨骈主修两次杨氏家谱,沿袭了杨德忠的提法,并定性杨丁富家族为穿青人,而穿青人是汉族。但是穿青人是一个多民族混合体,汉族及少数民族都混在一起,所以,国家无法鉴别其族属,国家公安部的意见是选择少数民族或汉族由本人根据自己意愿决定,但不承认穿青人是少数民族。
既然穿青人是未定民族,那么,就有可能是少数民族,杨骈定杨氏为穿青人,那么杨氏就可能是少数民族,李裕智、杨然、杨祖辉就是如此观点。可以说杨骈为他人抹黑杨氏为少数民族提供了证据(杨氏族谱),这是他的一个小失误,但是这个小失误不影响他壮大杨氏三十多万家族队伍的功绩。
其实,明代杨家院《普山照》记载杨氏为汉朝人,那么杨氏就是汉族。而穿青人是清代康熙年间一首民歌《水西传》首次提及穿青二字,到建国初期织金几个穿青地主为了为这个族群争取少数民族待遇添油加醋提出穿青人的概念,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穿青人想当少数民族的意愿很强烈,因为当少数民族有优待,贵州省委副书记苗春廷指示为了求稳定,穿青人识别为什么民族尊重各县市民委及穿青人的意愿,于是各县市民委造假,将穿青人识别为少数民族。比如,穿青人自称里人,意思是编里纳粮的人,民委就曲解为狸人、黎人,史书记载穿青人居土日久而为土,是说流长这块地方的居民长时间居住于是成为本地人,民委就曲解为土人,土著等,最终国家不承认贵州民委将穿青人识别为少数民族的报告。杨骈将清代以后杨丁富后代中才产生穿青人的事实强加到明代祖宗的头上,试问从江西到贵州的杨丁富是穿青人吗?江西有穿青人吗?还有杨氏当中汉族占主体,穿青人排第二,其它各民族占少数,怎么能以穿青人代替全族呢?杨骈的定性是非常错误的。至于有的族人说,《清镇百科》定杨家院、杨家山老家人为穿青人,因此全族均应为穿青人,百科是近年才产生的,同样犯了错误,将清代的穿青人族属强加于明代杨家始祖身上。
值得指出的是杨骈认为我族全部是穿青人,他的立论依据是大家都供五显坛、拜山魈,供五显坛、拜山魁是穿青人的标志。问题是杨氏并非全供五显坛,供五显坛、拜山魈的是杨氏当中穿青这个群体,部分汉族及也供五显坛、拜山魈,我们是承认的,但是供五显坛、拜山魈不能体现杨氏是穿青人。因为供五显坛由供五显演化而来,先前祖人从江淮来贵州在贵阳建五显庙供五显,后来因为路途遥远等因素来贵阳供五显不方便,为了方便就改供五显坛,在家里供,所以,在家里供五显坛的这部分江西人就演化为穿青人,而部分汉人直到如今仍供五显但没有供五显坛,比如杨立信家族等,至于山魈,《山海经》就己经记载山魈是江西人的图腾,之后的大量史料表明,江西人就是山魈为图腾,因此,一方面杨氏并非全供五显坛拜山魈,他们不是穿青人,但是杨丁富后裔,就算供五显坛、拜山魈的,这也是清代之后的事,明初杨氏并没有供五显坛,至于拜山魈是明初江西人的习俗。故杨骈以偏盖全,杨丁富后裔有部分供五显坛、拜山魈,他们是穿青人,但是杨丁富后代大部分并非全部是穿青人,他们不供五显不拜山魈难道不是杨丁富后代?穿青人是清代之后产生的,明初杨氏是汉族是有族谱记载的,杨骈的说法是错误的。
归结起来,杨氏源流是杨璟之子杨通于洪武二十年任普安卫指挥使,其子杨芳镇守威清卫生下六子,有谱载八子,然后发展壮大成今天的杨氏家族,这是有史印证的,而谱载其弟杨丁贵、杨丁山参加洪武征南,丁贵阵亡于云南白石江,丁山镇守四川永宁安宁桥。而通玉公谱载为商人,那么在安徽合肥及吉安泰和均有家,其孙杨璟有合肥及泰和两个祖籍。而1962年之后统谱,误将杨璟、杨通、杨芳本名删除,仅记号名杨丁富丶杨胆、杨发,导致杨氏家谱与史载脱节。(杨勇2022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