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诗人的悲哀
朱良国(江苏)
现在爱好诗词的人仍很多,其中不乏青年,有的甚至诗、词、曲、赋等等齐撰。应当说是好的,表明中华文坛后继有人。
可是,诗坛的现实是,书越发卖不出,平台浏览量愈加减少,广告难打,靠网络媒体的金币和读者打赏,少得实在可怜。因为诗词缺少大众化,尤其是当下有个不好倾向,过份崇尚朦胧化,新诗尤为突出,普通人看不懂,而看得懂的又不会看一般诗人的诗词。而且往后AI协助,写起来太容易了。我认识几位在国际上都挂名的诗人,也不得不把诗词仅作副业,职业都是其它行业。我有诗词、绘画、书法、摄相、朗诵、演唱、乐器等多种爱好,作品常发微信、抖音、快手和头条等媒体,点击量最少的是诗词。连家人都说:谁要看你那些梦话!别受我们那样的老诗词爱好者蛊惑,我们是拿着退休金用它来消谴,打发时间的,年轻人不宜如此痴迷,更难成职业。不要说现在这种状况,就是历史上,诗人也不那么得志。李白、杜甫都潦倒,王维、苏轼等其他不少诗人当业余泄郁闷的工具。
年轻人如果对文化艺术感兴趣,不妨重点学学画画、书法、乐器等,因为即使没文化的人,也知道它们可美化氛围,不仅自己喜欢,而且希望子孙成为这方面的人才。如果精通,作品畅销,至少可搞点少培挣钱。当然,也不是说年轻人不能写诗,而是只能当娱乐为主,别谋求当职业。如果想当职业,需要等待诗坛一场向大众化的革命。
➭【作者简介】
姓名:朱良国,籍贯:江苏宜兴,昵名:奥梁,雅号:乐猗芭,江苏省无锡市公安局退休干部,曾在武警消防部队服役,爱好文学、书法、绘画、视频、声乐、朗诵等,近年有300多篇诗词、散文在多家诗刊和网上平台发表,其中5篇在全国竞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