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下去的是身躯,挺起的是民族的脊梁——记虞城县花木兰志愿者协会邢先景的大爱之路在豫东平原的虞城县,一个五十四岁的农村妇女正做着这个时代最动人的事情——她双膝跪地,捧起一位陌生老人布满老茧的双脚,轻柔地放入温水中。水波荡漾,映照着她专注而虔诚的面容。这个动作,她重复了不知多少次,每一次跪下,都是对生命尊严的最高礼赞;每一次起身,都在中华大地上挺立起一座精神的丰碑。
她,就是邢先景,虞城县花木兰志愿者协会孝亲敬老尊贤志愿服务队队长。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她用最朴素的方式,回答了什么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什么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一、 一滴水的初心:从心疼到行动
“看到有些年轻人不尊重父母,心里很不是滋味。”
邢先景的话,朴实得像家乡的泥土,却道出了文明传承中最深的忧思。五年前,当她目睹村里一位老人孤独地坐在门槛上,望着远方等待儿女归来的身影时,一种刺痛在她心中生根发芽。那不仅仅是对一个老人境遇的同情,更是对一个民族传统美德悄然流失的深切焦虑。
她明白,道德的荒漠化,往往始于最基本伦理的坍塌。当孝道这棵千年古树开始落叶,维系社会和谐的根本就在动摇。焦虑没有止于言辞,她选择了最艰难也最实在的道路——用行动重建道德的绿洲。
没有资金,她就承包土地。晨曦微露时,她的身影已出现在田间;夜幕降临时,她还在盘算着收成。一滴滴汗水落入泥土,化作一颗颗粮食,再变成给老人们买礼物的钱。这个过程,是当代版的“愚公移山”——她没有移山,却在移动人心的壁垒。
从自家村里的老人开始,到邻村,再到全镇的敬老院,她的爱如涟漪般扩散。那些与她素不相识的孤寡老人,陆续收到了她用汗水换来的礼物,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有人问她图什么,她只是笑笑:“我就图老人们能笑一笑,图年轻人能看到,该怎么做人子女。”
二、 一条路的坚守: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做一天好事不难,难的是几十年如一日。邢先景选择的这条路,布满荆棘。
经济上的压力始终存在。农业收入的不确定性,让她时常要为下一次活动的经费发愁。家人的不理解也曾让她暗自垂泪——谁不想自己的母亲多陪陪家人?旁人的冷嘲热讽更是不绝于耳:“装什么好人?”“想出风头吧?”
面对这些,邢先景有过犹豫,但从没有退缩。她坚信,善行的力量不在于一时的轰轰烈烈,而在于细水长流的坚持。
她的坚持,终于开出了最美的花朵。渐渐地,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开始加入她的行列;渐渐地,丈夫和孩子们从不解转为支持;渐渐地,冷言冷语变成了由衷的赞叹。
虞城县花木兰志愿者协会看到了这束微光,决定将它变成火炬。孝亲敬老尊贤志愿服务队成立了,邢先景被推选为队长。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自发行为到有组织行动,爱的力量在聚合、在放大。
在她的带领下,服务队建立了完整的帮扶档案,哪家老人需要定期探望,哪位孤寡需要特殊照顾,都清清楚楚。洗脚、理发、打扫卫生、陪聊解闷……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更重要的是,她们开始有意识地在服务中传播孝道文化,让每一次帮扶都成为流动的道德课堂。
三、 一盏灯的光芒:从行孝到弘道
邢先景和她的队员们最动人的仪式,莫过于为老人洗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脚是身体最卑微的部位,为他人洗脚,象征着极致的谦卑与尊敬。每一次邢先景跪在老人面前,捧起那双或许粗糙、或许变形、或许散发着异味的脚时,她都在完成一次文明的洗礼。
这不仅仅是在清洁身体,更是在擦拭被尘埃遮蔽的人性之光。对那些久未感受肌肤之亲的老人来说,这份触摸是温暖的慰藉;对那些旁观者而言,这个场景是震撼的教育。
记得有一次,村里一个对父母不闻不问的年轻人,偶然看到邢先景正耐心地为一位失能老人洗脚、修剪趾甲。老人脚上的污垢厚重,气味刺鼻,年轻人下意识地捂住了鼻子,但邢先景面不改色,动作轻柔如初。
那一刻,年轻人的脸红了。他后来对人说:“看到邢阿姨那样对待别人的父母,我想起了自己的爹娘。我连给爸妈端盆洗脚水都不愿意,真是白活了。”不久后,邻居们发现,这个年轻人开始经常回家看望父母了。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邢先景用她的跪姿,挺起了孝道的脊梁;用她的行动,点亮了无数人心中的明灯。
四、 一片情的升华:从家风到国风
邢先景的善举,早已超越了个人行为的范畴,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价值的引领。
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现代转化。她不是简单地复古,而是在新时代赋予了“孝”更丰富的内涵——它不再局限于血缘亲情,而是扩展为社会成员间的相互关爱;它不仅是对传统美德的继承,更是对现代社会问题的积极回应。
更难能可贵的是,邢先景将个人善行与家国情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她懂得,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就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石;而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则是民族生生不息的保障。
“虽然很累,但一想到能为老人们添份温暖,能让更多人懂得孝亲的道理,再苦再累也值得。”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个普通中国妇女对家国关系最深刻的理解——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
在她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虞城人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花木兰志愿者协会的队伍不断壮大,从几十人到几百人,服务范围从孝亲敬老扩展到扶贫济困、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一股向上向善的社会新风正在形成。
五、 一座碑的矗立:从当下到未来
五十四岁的邢先景,依然奔波在虞城的乡间小路上。她的面庞被岁月刻上了皱纹,她的双手因劳作而粗糙,但她的眼睛依然明亮,她的步伐依然坚定。
在她身后,是一条用爱铺就的道路,路上盛开着文明的花朵;在她面前,是无数需要温暖的心灵,等待着爱的浇灌。
跪下去的是身躯,挺起的是民族的脊梁。邢先景每一次为老人洗脚的跪姿,都在中华大地上矗立起一座无形的丰碑。这座丰碑,镌刻着中华孝道的光辉,彰显着普通中国人的大爱情怀,昭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度。
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当物质日益丰富而精神时有荒芜,当联系越发便捷而情感反而疏离,邢先景和她的伙伴们用最原始也最有力的方式告诉我们:文明的温度,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中;民族的力量,蕴藏在代与代之间的传承里。
虞城有幸,有这样一位当代花木兰,用柔弱的肩膀扛起道德的大旗;中国有幸,有千千万万个邢先景,在各自的位置上默默守护着民族的根与魂。
他们跪下去服务他人的那一刻,恰恰是中华民族精神挺立得最直的时刻。这,就是大爱无疆;这,就是家国情怀。
编辑简介
张社强(罡强)笔名:了凡。河南省虞城县信用社职工,文学爱好者。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中国新时代认证诗人,高级文创师。商丘市作协会员。虞闻天下编辑部编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第九届半朵中文网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