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加坡南风音乐有限公司联袂肇庆、阳春粤剧团主办的“恒星风韵聚狮城”活动)
一一《花枪》《沉江》承古韵,四海同袍续新篇
(梁卫国 李耀安报道)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10月6日,肇庆市粤剧团团长梁恒风的手机被海内外讯息塞满——“中秋喜乐!盼你们常来新加坡唱大戏”的呼唤,恰似9月底牛车水人民剧场那未落的掌声,跨越山海仍滚烫。
这份热切,源于一场暌违20余年的重逢:9月25日至29日,在广东省肇庆市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由新加坡南风音乐有限公司联袂肇庆、阳春粤剧团主办的“恒星风韵聚狮城”活动,在此间奏响粤韵华章。当《花枪奇缘》的锣鼓穿透剧场,当折子戏《史可法.沉江》《赵子龙催归》的横枪掠过舞台,这场四地演员(肇庆、阳春、江门粤剧团及新加坡本地演员)联袂的演出,不仅成了狮城剧坛盛事,更让粤剧这颗“文化恒星”,在南洋夜空绽放出跨越代际的光芒。

(肇庆市粤剧团的演出宣传单)
新加坡的粤剧情结,本就与广东血脉相连。十九世纪初,粤籍移民携“广东大戏”下南洋,1850年代“梨园会馆”落地,后随广州“八和会馆”兴起更名为“新加坡八和会馆”——这颗海外粤剧的“种子”,从怀乡的载体长成文化的图腾,见证着华人的身份认同。而此次肇庆剧团的回归,正是为这棵大树再添新枝。
(阳春粤剧团的演出宣传单)牛车水剧场台下坐满了老中青戏迷,他们的期待清晰写在脸上:狮城观众爱传统武戏的刚劲,更念粤剧“唱念做打”的本真。于是,这支平均年龄30岁,主演和主办人都是出自湛江小孔雀培训学校毕业的。 演出团队甫抵新加坡,便扎进排练厅——唱腔要够“韵”,身段需合“律”,功架必显“魂”,青年演员眼中的使命感,比舞台灯光更灼人。

(《花枪奇缘》之演出剧照)
首晚《花枪奇缘》开场,阳春粤剧团和肇庆粤剧团的精英与新加坡演员、演奏家同台献演。小孔雀学校出身、领衔主演的龙国轩和优秀青年演员卢红萍扮相俊俏,配合默契,大家拧成一股绳;武戏段落里,两地演员的枪花对得密不透风,仿佛二十余年的隔阂从未存在。当剧情推至高潮,观众席的掌声像涨潮般涌起,一波盖过一波——这共情的热浪,分明是粤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最佳注脚。

(梁恒风领衔演出的《史可法.沉江》之剧照)
次日折子戏专场更见功力。梁恒风领衔的《脱阱救裴》《赵子龙之催归》《史可法.沉江》,皆是“武戏文唱”的经典。年过古稀的张叔攥着戏单,看到《史可法. 沉江》时红了眼眶:“1993年看李悦强编剧的《顺治与董鄂妃》,场场爆满的热闹还在眼前;今天这出还是李悦强改编《史可法.沉江》,唱腔没变、筋骨还在,真是老味道里品出新感动!”

(资深粤剧编剧李悦强)
(领衔主演者梁恒风)
话音未落,舞台上梁恒风一记“腾空转体540度摔僵尸”惊彻全场——这手周寿泉、杨树光两位老师亲授的毯子功,将史可法“与国俱亡”的悲壮凝在一瞬,掌声与“好!”的喝彩几乎掀翻屋顶。
谢幕时,观众迟迟不肯离席,戏迷周姨握着演员的手感慨:“你看这些年轻人,跨行当演得有模有样,粤剧的根没断!”这次演出的主办人、南风音乐的庞永彦老师更直言:“折子戏里藏着春秋大义,恒风的‘武戏文唱’韵味十足,这种‘文武兼备、守正本色’的演出,我们百看不厌,就盼着你们常来!”
这场狮城之行,恰是粤剧当代传承的生动注脚:青年演员守住了“手眼身法步”的技艺精髓,又以四地合作的创意拓宽了表现疆域——他们用《花枪奇缘》讲好中国故事,用《史可法.沉江》传扬中国精神,在传统与创新的交融里,勾勒出“古韵新声”的鲜活图景。正如梁恒风所言:“看到海外这么多知音,我们更懂了粤剧的使命——它是纽带,连起中新的文化情感;它是火种,传统艺术在当代剧场永远滚烫。”

(赴新加坡演出的部分青年演员合影留念)
而今,中秋的祝福仍在延续,牛车水剧场的掌声已化作新的约定:这颗粤剧“恒星”,必将带着青年一代的传承与创新,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绽放出更璀璨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