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简介
桑子,诗人,中国作协会员,浙江省作协第十届全委会委员,绍兴市作协副主席。曾参加诗刊社第29届“青春诗会”,第31届鲁迅文学院作家高研班,首届国际青春诗会。曾获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扬子江诗学奖、滇池文学奖、李白诗歌奖、紫金·江苏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第七届“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等。著有《栖真之地》《德克萨斯》《野性的时间》《向天空拉满弓》《溪山清远》等诗集、长篇小说和散文集十余部。
1.你是从哪一年开始诗歌写作的?最早激发你写诗的灵感是什么?
忘了确切的开始写诗的年龄。年轻时我更喜欢自由地行走,去往世界各地,我觉得目之所视、心之所感皆是诗。诗也许在下午三点钟排长队去挤奶的极守规矩的奶牛中间;也许是越过马利亚纳海沟时乌云下漆黑的大海,是浪尖与浪谷互相抛掷舰艇的游戏;也许是走进高海拔森林,听到新鲜的松果落在古老的卵石小径上发出嗒嗒的声响;也许是某个博物馆中陈列着的上了年纪的器皿亮出从前太阳的光泽。或者仅仅是月亮和星星冷寂的反光,那来自几十年、几百年前的光芒,刚刚在这一刻抵达,恰逢你抬头凝望,看到自己孤悬于人世。
诗总是试图与自身分离,又总在寻找自身,过去、现在、将来,一切的存在,都在场。写诗是一次赋予生命的过程,是创造自我的一次冒险。赋予、揭示生命的过程就是诗的生成,诗人每时每刻都在创造自己。该怎么定义灵感呢?更多的时候并不是什么来激发诗人写诗,而是一位诗人在叙述、在解构“眼睛看不见的事物”,探索“超越生死界限的人生”,处理“自我”意识,冲击思维惯性和精神惰性,启示我们用另一种眼光来感知世界、审视世界。
首届国际青春诗会
2.请选择2—3位对你的诗歌创作最有影响的古今中外诗人或艺术家。
奥克塔维奥·帕斯;纳撒尼尔·霍桑;T·S·艾略特
我更喜欢充满激情与力量,有强大的语言叙述能力,善于在当下的生活、眼前的风景、日常的悲喜中提炼、拆解、去中心,朝向一种他异、一种不可能、不被此时此刻束缚、不趋同最终结局、不受经验影响、不构成焦虑的大多数的伟大作家。他们总能轻而易举挣脱束缚,无所不在,长着千只眼睛,坚信所有深刻的东西都与时间有关,在历史的有限时间里找到无限而永恒的存在。
第31届鲁院高研班
3.请提供你自写作以来的 10首代表作题目,并注明写作年代。
《蜜蜂毛茸茸的脚趾》(2018年)、《夜捕》(2021年)、《摄影师》(2022年)、《在空房子的迷宫里》(2022年)、《你好,丁达尔》(2023年)、《有翅膀高出人世》(2023年)、《一滴露水在花豹的鼻尖》(2023年)、《会魔法的猫》(2023年)、《风格》(2023年)、《苍山志》(2024年)
2023年12月南京
4.你写诗一挥而就,还是反复修改,还是有其他写作方式?
我的大多数诗歌都是一挥而就的,感觉写得越快的诗歌质量越好,当然修改这一过程也很重要,并不是每次都能创作出完成度很好的诗歌,更多时候需要砍斫或打磨,这一过程的难度不亚于重新创作,所以我宁可丢弃重新创作,而不是反复修改。近年来,我热衷于长诗的创作,我认为长诗对诗人的知识储备、持续创造和完全专注的能力、更辽阔的视野和更细微觉知的要求更高。
我们以超越语言的沟通方式感知到,我们正在享用某种强大而永恒的东西,这一刻还或是这一生,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很久以前就隐不可见地悬在我们头上,就像钟声悬在铜钟里,然后出人意料地响起。
诗歌,无论是“宏大叙述”的沉重主题,还是对哲学命题的殚尽竭虑,还是一些“随遇而安”的潮流和时尚,都必须乐于寻找被历史和历史的主流意识遗忘的东西,善于发现平常事件在读者眼中发亮的碎片。
2015年,新西兰南岛
5.你如何看待生活、职业与你诗歌写作的关系?
写诗不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生活本身。我在某管理部门工作数十年,有幸看到了一条条道路以及一座座桥梁的建设过程,有幸更深层次地去面对、观察、感受和言说这些公路、桥梁的世界。以个人化的视角记录自己经历的时代,这些四通八达的道路桥梁都携带了生命内核以及时代的全息影像,成为大地、高山和大河的血脉和信使,成为打通历史、世界、现实以及未来的精神共同体。而诗歌则是纸上的纪录片,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呼吸。诗人从没有离开过时代或者公共生活而独自生长。生活即是诗人的生命体,而思想、成色、热情与觉醒是从生命体内里长出的触角和内在能量,它在引领我们前行。我更关注我们的时代和万有蓬勃的生命力,只有诗人能守护另类的声音,超越生命的庸常。
生活这本大书,我们总是习惯性地缩小了它的影响,事实上它一直处于中心的地位,万物因它而变化、分离、转化。它是一个有机体,它有形状、颜色、声音和气味,触摸它就像触摸我们的另一个身体,诗人就是它的译者或解码员。我们忠于我们的思想,有时又背离我们的经验,我们脑袋中总有怪东西,它时而投下阴影,时而投来一束光,一个流动、复杂的意识世界,它总是随随便便在记忆的装置中构建出另一个陌生的自己。诗人长着一双内视的眼睛,内心充斥着历史和记忆的碎片、错综复杂的世界观、未确定之事和未曾达到的地方。
2024年7月与首届青春诗会参会诗人在纯真年代书吧
6.你关注诗歌评论文章吗?你写诗歌评点、评论和研究文章吗?
我觉得每位好诗人都是优秀的评论家。我偶尔也会参与诗歌评点或者写些理论文章,我写理论文章比诗歌创作的时间更早。在创作中我更偏重于理性,逻辑思维更强些,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位优秀的评论家常常具有较强的方位感与观察感知能力,应该不大容易迷路,像人形导航。
7.你如何评价现在的中国诗坛?
我更多关注的是诗歌本身,我觉得文字比人更纯粹,当然也通过诗歌认识了一些诗人朋友。诗歌天然地具有促进沟通与交流的作用,可以把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信仰的人们凝聚在一起,包容这个世界的不同、弥合这个世界的分歧、丰富这个世界的色彩。
2017年1月鲁院
2024年11月,上海
8.请写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诗歌写作要素。
诗最重要的三个要素质:自我意识和自由的力量;语言的重生;神秘主义和现实主义新的平衡与协调。概言之:诗是一个时代的态度,一种被少数人选中的自我意识和自由的力量,一次语言的重生,是神秘主义和现实主义新的平衡与协调。每一次的创作都会发现另一个我,不断蓄积着力量向远方走去,永远是更远的地方,永远是更近的自己。
在语言的密林中,诗歌因为得以穿越有限的时空而成为无限。空间在扩张、在解构,时间在繁殖也在趋于消亡。确切说来,诗歌是一门理解的艺术,它不是同质平面也不是线性运动,而是具有多重结构和无数种可能的能量体,一如暗夜的星云,我们享受着它带给我们的不确定性,它存在于无止境的时间里,是永恒的谜和最纯粹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