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简介
苏仁聪,1993年生于云南昭通,青年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当代》《中国校园文学》《新诗选》《边疆文学》《星星》《扬子江》等。参加第38届青春诗会,出版诗集《无边》。
1、 你是从哪一年开始诗歌写作的?最早激发你写诗的灵感是什么?
我自己也很难确定我是从哪一年开始写作的。可能是2007年,我刚上初一的时候,我加入我们县的一个名叫星星之火的文学社,那时候,我就会写一些区别于应试作文的东西。也可以是2010年,我上高中,我的语文老师给我看他在大学期间写的诗,于是我开始尝试写一些诗,但没有坚持下来。2016年,我加入北方民族大学青春诗社,受到指导老师聂枫老师的启发,开始大量阅读现代诗
2017年夏天,在拉萨八廓街,和一位从阿里来的十七岁朝圣者
歌,并有意识、有计划地写现代诗,也是从2016年开始,我觉得我可以成为一个诗人。我曾在一篇访谈里宣称:“我的写作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已开始。”我的理由是:我出生在一个属于诗歌的环境——群山、大雾、河流、森林、遥远的孤村以及传统的、神秘的生活方式共同构成的诗意场域。在那篇访谈中,我认为当我开始识别草木鸟兽之名的时候,我说出的话就属于一种创作,虽然时间才过去一年,现在,我清楚地看到其中的矫饰——我把人生强行镀上一层诗的光晕,这是不坦诚的。现在,坦诚地说,我是2016年开始写作的。
2017年秋天,在石河子大学研究生宿舍
高中阶段,偶尔提笔写诗,也是为了显得自己炫酷和为了强行抒发青春期的“感伤”,那不是真正的写作。2013年,我一个人坐火车从云南昭通到宁夏银川去上大学,西南和西北巨大的风景和人文差使我有了想要写作的冲动,但那时候最多也只是在QQ空间抒发一些感慨。2016年,因为开始大量读诗,使得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也跟着发生变化。那年暑假我去广东佛山,在父母打工的砖厂,见到许多在底层劳作并享受着生活的老乡们,他们的生活状态使我产生了强烈的想要用诗歌记录他们生活的冲动,可以说,他们是真正意义上激发我写作灵感的人。在那之前,所有的写作,都是无病呻吟、故作感伤。
2022年夏天,和老四在临沂
2、 请选择2—3位对你的诗歌创作最有影响的古今中外诗人或艺术家。
最开始的时候,我主要阅读昭通的诗人,因为他们所写的都是我熟悉的事物,容易读进去,也容易模仿。这其中,雷平阳、陈衍强、尹马、王单单等人都对我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这期间,对我影响最大的诗人当属雷平阳。2017年上半年,我如痴如醉地读雷平阳的诗,那时候,他的许多诗歌我都会背诵。2018年,我在石河子大学读研究生,在图书馆找到弗罗斯特的诗集,那真是一次伟大的相遇,以后五六年,无论我走到哪里,书包里都会背着弗罗斯特的诗集,他的诗风深刻影响着我。后来,又读博尔赫斯、鲁尔福、于坚、聂鲁达等人的作品,这几位对我产生同样的影响,博尔赫斯艰深又智慧的思考,让我意识到诗可以像迷宫,引我在语言的回廊里反复辨认自己;鲁尔福荒凉的叙事和沉默的土地,使我重新去审视自己生长的那片云南的土地;于坚把日常拆成碎片再重新拼贴,让我明白菜市场、公交车和旧楼以及毫不起眼的邻居们同样可以是庄严的词汇;聂鲁达炽烈的句子和宽阔的悲悯,则提醒我诗不仅要写得准确,还要敢于滚烫。
2023年夏天,和故乡的朋友们在故乡火把节现场
3、 请提供你自写作以来的 10首代表作题目,并注明写作年代。
要自己选自己的代表作无疑是艰难的,每一首诗都像自己的孩子,你很难说出你到底爱你的哪一个孩子。但总有一些孩子令你省心,你觉得他们不会给你带来麻烦,可以放心地把他们丢在时间中。因此,我还是可以列出我的十首代表作:《哑巴姑姑》(2025)、《永泽》(2024)、《在下尾岛致母亲》(2024)、《落日与故乡》(2023)、《穿越盆地》(2019、2022)、《防疫日记》(2021)、《在楼梯上》(2021)、《出租屋楼顶》(2021)、《火车经过龟兹故地》(2019)、《重阳节:写给草》(2018)。很有意思的是,这些“代表作”,多数都是无法公开发表的。
2023年夏天,和故乡的朋友在我出生并生活到二十岁的老宅
4、 你写诗一挥而就,还是反复修改,还是有其他写作方式?
在许多熟人眼中,我是一个相当高产的写作者,他们甚至给我起名叫“苏百首”,意思是说,我一年要写一百首诗歌,实际上,这个数据相当保守,近几年,我每年的创作量都在三百首以上。如此高的产量得益于我对不知疲惫地对世界和生活的观察,在不读书的时候,我必然是要出走的,在出走的过程中,我就会不间断写作,因此,我的作品大多产生于路上,在路上写作是很难修改的,因为汽车摇晃、飞机颠簸。但是,每过一段时间,我都会在公众号集中展示我的近作,在编辑公众号的时候,我会反复修改自己的近作,直到满意。
2022年夏天,在梅里雪山
5、 你如何看待生活、职业与你诗歌写作的关系 ?
许多人不知道,其实我是化工专业出身,但现在我又是一所大学讲《创意写作》的教师。2019年,我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放弃化工,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将来我要么是一个化学工程师,要么是一个化学教授,经过几个月的反复思考,我觉得我一定要从事文学,只有这样,我才不会虚度一生,因此我放弃了我的化工职业。那时候我固执地认为,只有全心全意投入到文学中,才能把它做好。现在,经历社会的磨练,我又了新的认识,真正的写作者都是分散在各行各业的,他可以是教师、医生、公务员、矿工、外卖员...只有深入社会各行各业,深入生活,才能写出真正意义的好作品,真正的优秀的作家都是生活家。当然,我并不后悔放弃化工,它对我也产生持续影响,化工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使我更能清晰、具有逻辑地思考问题。
2022年夏天,和朋友在香格里拉
6、 你关注诗歌评论文章吗?你写诗歌评点、评论和研究文章吗?
我经常会读诗歌评论文章,但大多数情况下,我只读国外诗人写的诗歌评论文章,国内诗人写的诗歌评论文章总让人失望,他们的读诗能力大部分时候不如人工智能,且可能处于私人情感,大多都不够客观。有时候,受朋友之托,我会写一些评论文章,但我没有写过系统的、普遍的诗歌研究文章,偶尔会自发地写一些诗歌随笔。
在《创意写作》课堂
7、 你如何评价现在的中国诗坛?
今天的中国诗歌生态,繁荣却也问题不少。官方刊物和作协影响力大,不少诗人为了资源和认可,主动迎合主流;民间诗歌则分化严重——学院派沉迷文字技巧,写出来的诗普通人看不懂;网红诗人靠简单直白的句子和粗浅的鸡汤吸引流量,但内容空洞。一些所谓“著名诗人”,其实是靠关系和奖项撑起来的,真正的好作品反而被忽视。
现在很多诗只是把大白话分行写,却自称“先锋”,一些诗歌沦为完全的口水话,没有一点趣味和内涵;一些底层写作,比如打工诗歌和所谓的外卖诗歌、快递诗人、矿工诗人等虽然关注现实,但部分作品被当作“底层故事”消费,读者只是猎奇,并非真正关心,且官方过于给诗人贴标签,让诗歌和诗人身份强行联系,比如刚刚提到的外卖诗人、快递诗人,还有更多诸如此类的名词正在出现,让诗歌越来越远离诗歌本身。诗歌圈越来越封闭,互相吹捧多,认真批评少。更麻烦的是,普通人对当代诗兴趣不大,诗集卖不动,诗歌活动往往只是圈内人自娱自乐。
不过,仍有少数诗人在坚持真诚创作,网络也让一些新声音有机会被听见。但如果整体环境不变,诗歌可能只会越来越边缘化,真正的好作品依然难以被看见。
2024年春,和学生在泰安郊外
8、 请写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诗歌写作要素。
我认为诗歌写作最核心的三个要素是:真诚、勤奋与耐心。真诚是根基,它要求写作者直面内心的真实,不矫饰,不迎合,甚至不遮蔽自己的丑恶和私心。没有真诚,诗歌就沦为彻底的修辞游戏或姿态的表演。真正的真诚意味着对自我和世界的诚实审视,它让诗歌获得思想的深度与重量。而勤奋是写作者最重要的品质,许多所谓的天才诗人,之所以到后期不能写出真正深刻、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就是因为他们迷信天才,不相信勤奋。懒惰的写作只能停留在情绪的表面,无法触及存在的核心,也只有勤奋,才能真正洞见生命、生活、生存与世界的真相。勤奋不仅是为了对技艺的提升,更是对思考深度的不懈追求。每一个准确的
2024年冬天,在临沂大集
2025年夏天,在订婚仪式上
词语,每一个恰当的比喻,都是无数次试验的结果。最后,在这个追求即时反馈的时代,耐心尤为珍贵。许多写作者急于得到认可,因此,不对作品本身进行思考,反而是把心思和精力用于谋求发表和找到成名渠道,当作品不能发表时候,我们应该耐心审视自己作品中的问题,而不是去找关系,写作,是需要时间沉淀的,耐心让诗人等待语言与思想的完美契合,让作品获得超越时间的力量。
真诚、勤奋、耐心这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真诚确保思想的真实性,勤奋提供思想的深度,耐心保证保证语言和思想成熟。在这个意义上,诗歌写作不仅是一种艺术创造,更是一种存在方式。它要求诗人以全部生命投入其中,在词语中寻找真理,在语言和句子中探索存在。真正的诗歌,永远是思想与语言相互成全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