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简介
《州城记》是崔微微的首部诗集,收录诗人2012年至2024年的诗144首,分上下卷。上卷从少年记忆出发,描写少年时期看到的州城人文地理,目之所及,心之所爱皆为江南古镇州城风貌;下卷从儿童视角出发,描绘出亦真亦幻的童真而美好的理想世界,州城中的一花、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转化成诗的图景呈现出来。崔微微的诗大多来自生命的真实体验,具有鲜活的在场感。每一首诗都是她心灵转化的图景,都带着她的呼吸。她试图通过写自己——一位 80 后女性的成长历程和生存境况,写出故乡的时代蝶变。 诗集注入自我强烈的情感的个人成长史,包含了现代意识和对生活的细微发现,在城市与乡野之间,在当下与过往之间,进行了一种有效的探索,表现出诗歌广阔的视域和丰富的维度,蕴含着对这片红土地的真挚与深情,完成了一种带有个性基因的新乡土书写。
作者简介
崔微微,本名崔慧明,女,80后,江西宁都县人。诗作散见于《诗刊》《诗潮》《当代·诗歌》《扬子江》《星星.诗歌理论》《新诗选》等文学刊物,入选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529期,《2024中国年度诗歌选》等多种诗歌选本,曾获2023年第四届紫荆花诗歌奖(香港)后疫情时代诗与远方全球华语诗歌大赛奖。诗集《州城记》列为“第四届赣州市客家摇篮.文艺精品”创作扶持项目。
诗集选读
我的心头落满了雨
我的心头落满了雨。
山谷里升起了茫茫的白雾;
“在远处我看见,诗歌之树,那是永生披挂着时间的绿叶。”①
它含着永恒的苍翠
它从虚无和远方传来风笛
它在幽暗中跳动着微弱的火光
困厄中,我抱紧它
直至,印出珊瑚状红色勒痕
直至,流出滚烫的泪珠
交织,缠绕,上升——
直至,彼此不再分离
①选自R.S.托马斯的诗《祷告》。
致春天
我想做湖底的一尾水草
在倒影里的那爿凉亭上摇曳生姿
但更多时候,我迷恋壮阔而深邃的天空
晨光里,它展开铁青色画布
任白云随意涂抹。卷云
像绫纱飘在头顶,或浓烈或寡淡
黄昏时,晚霞打翻调色盘
当夜幕降临,月色又浮上来
天空布满柔情。此时,
我愿幻化成一只斑斓的蝴蝶
携人世稀疏的爱奔向苍穹,寻找春光
生育记
在黄昏的产房里,
身体像响尾蛇一样,响了一夜
我捂住耳朵,不敢倾听体内的巨响
开始是时针,后来是分针,最后是秒针
我是一针一针疼着,等你来
呼喊,撕裂,晕厥——
生命的涌动连接着母体的震颤
子宫像暗哑多年的花朵
在血色的秘境绽放
你如星体般撞击我,探寻那条
幽深的生命甬道
你毛绒绒地,成为自己时
我体内撕裂的空旷——
却需要一生的爱,来填补
箩筐记
璜坊村头的风,吹过桥头的箩筐
竹编的箩筐,空荡荡的箩筐。
传闻中,
我也有一只那样的箩筐:
筐底垫着枯黄的禾秆,筐沿挂着奶瓶
摇呀摇,走过桥,回到外婆家
提及箩筐。就想到生死,想到血,
想到痛。想到女人“嗷嗷”地叫
想到不测和未来——
璜坊村桥头的风吹着载着女娃的
箩筐。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
璜坊村桥头,不见了旧时的箩筐
母亲颂
《诗经》的喊声从洞穴传来
蕨菜丛,四只老鼠,张望着
眼神惊恐的那只像我的母亲
那年,我八岁,母亲摆地摊
被街上的小混混揍了一顿
另一年,我十二岁,母亲又在街头
被家族恶霸打了一次
即便如此,一旦危险逼近
她又像屠格涅夫笔下的老麻雀
扎煞起翅膀
挺在前面
母亲说,她属鼠,胆小、怕人
但她最怕的是我们
受伤
州城的占卜师
“远处,落日是群山抛出的一枚硬币
重复着古老而永恒的占卜。”
在州城,她的名字家喻户晓
无需隐于市,就端坐在烟火中山街
暮光中走来占者。
占卜姻缘,让她陷入回忆
那时她温润如花,他正值壮年
晚风中,他哼曲唱戏。声音在翠微谷回荡
他把她和月光紧紧搂在怀里
就像诗人,在现实中跛足
却能在纸上完美跃动
而她,只能在无光的隧道游走
心灵的深处。一台收音机
一副墨镜,一串念珠
幽居,静观
不经意间,窃走了谁的秘密
有时,生命更像个悬念
人总要寻一个出口
木槿花
老家的院子前,有一棵木槿树
它在枝头微微颤动的花瓣,像我小时候的
粉色纱裙
每次去看奶奶,顺便看它
看得凝神时,奶奶已端了一盘过来
喊我品尝——
我想:在枝头迎风颤栗和舌尖上芳香流溢的
是同一朵吗
从美色到美味,从视觉到味觉
多像我从诗意到俗世,从高处到泥地
它的朝开暮落,也自有禅意:
圆满是自己的,盛放也是
柿子树
旷野里,孤零零地立着
逼近它,除了仰望
我竟失语
树叶落在田埂,光秃秃的树杈
却挂满了柿子
凋零和丰盈之美印在蓝天上
冲撞着我的视线
“万物都有躲闪不及的
命运”
乡村的喊叫凝结为滴血的果实
连同大地深层的撕裂声
都被摁在残留霜迹的垄上
四周白茫茫的,不见飞鸟和人烟
五岁的儿子,摘下三个最红的
放入口袋
剩下的,掉落泥土里
明年又长上枝头
在阳光下闪烁——
孤独,成为故乡最终的归宿
甘蔗颂
一根甘蔗。五岁的儿子总说成“干燥剂”
我反复纠正,仍无法割裂他的
同音联想
于是,我开始教他剥甘蔗
“咬,嚼,吞,吐……”
这些动作之词,在系列
口腔运动中,被指认
如饴之汁生津后
我终于,可以说出:
甘蔗是一种茎秆水果
汁多味美
啊,感谢
插在南方土地上的粗壮茎秆
感谢向下深扎的絮状根须
感谢蚯蚓,蛇和展翅的鹰
感谢孕育州城的河水
感谢梅江河边的蔗田
小雪书
心头的雪下了小半年
断断续续的,下了又化
有时,积雪厚了
就大哭一场
如今,小雪日
雪,却下不起来
气候的无定,
早已超出了人类惯常的看法
你要接受:
故土,炊烟只剩几缕,田野一片荒芜
小溪拐个弯,就不再流了
池塘里,没有鱼儿,水葫芦开了又败
除了死亡,没有什么亘古不变
感恩,还是要有的。
时间都会老去,何况万物呢
苍茫的群山下,
小蚂蚁依然搬运着
谁落下的面包屑
数一数
天更冷了,霜更重了
年关将至,大家都在忙着总结
乌鸫鸟数了数看过的星星和夜色
跟体内的樟籽、榕果和杂草种子一样多
老父亲数着山坡上脐橙压弯的树枝
我数了数写了和未写的诗行
霜又重了些
幸好
光,无法计数。只是照耀
时间碎片
我一生的时间,
百分之七十被铃声切割
铃声响,便跟随着一群鸟儿飞进又飞出
剩余的百分之三十被日常消解
像泥块置于流水中,
被裹挟,被冲刷,消逝于无形
我是那泥块,薄暮将我掩埋
“我已将思想和心灵撕成碎片,
以便沦为词语的奴隶。”①
在铃声与铃声之间
在流水之间
我扣下碎片,用诗缝补
每一首诗,一首诗的每一句话
一句话的每一个词
构筑时间幻象。
在秃鹫飞来之前——
①选自朱塞培.翁加雷蒂《失乐园暗影》。
注:州城是个古老的称谓,元代元贞元年(1295),江西宁都设州,辖石城;清乾隆十九年(1754),江西宁都升直隶州,辖瑞金、石城。
诗集评论
扎根在州城大地上打捞诗意
——评崔微微组诗《州城记》
樊樊/文
崔微微打动我的是她诗歌语言的势能。最初看到她的一首诗是《我的心头落满了雨》。整首诗由“雨、白雾、风笛、火光、勒痕、泪珠”等意象构成统一的意境,且情景交融。诗歌的意境很美,开头一句“雨”的意象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让我遐想。细细读来,这种“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可视的特点让诗歌“不隔”,诗意附着在可听可视可感的意境上,语言如同在场景中生长出来的,形象清新,画面感很强。
正如埃慈拉.庞德所言:意象是在瞬间呈现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它是旋涡一般或集结在一起熔化了的思想,充满了能量。崔微微的诗就是这样的,读来像一个浓烈的磁场,情感饱满有梵高画里的情绪。像她的“在黄昏的产房里/身体像响尾蛇一样,响了一夜/我捂住耳朵,不敢倾听体内的巨响/开始是时针,后来是分针,最后是秒针/我是一针一针疼着,等你来/呼喊,撕裂,晕厥——//生命的涌动连接着母体的震颤/子宫像暗哑多年的花朵/在血色的秘境绽放/你如星体般撞击我,探寻那条/幽深的生命甬道”(《生育记》)“晨光里,它展开铁青色画布/任白云随意涂抹。卷云/像绫纱飘在头顶,或浓烈或寡淡/黄昏时,晚霞打翻调色盘/当夜幕降临,月色又浮上来/天空布满柔情。此时,/我愿幻化成一只斑斓的蝴蝶/携人世稀疏的爱奔向苍穹,寻找春光”《致春天》等作品都带给我这种感受。可以说,崔微微是个很有悟性和灵性的诗人。她很敏感,具备成为一位好诗人的特质。
与许多乡土诗歌不同的是她的诗不仅是对乡土丰物的描摹,对乡土历史和文化的回望。她一直在场,她以自己为轴心,州城为地标,扎根在州城大地上,用生命打捞诗意。她让自己的心灵潜入童年的回忆,游走在故乡的人和物之间探寻生命的本源,追问存在的意义。像《扎纸花的人》《州城的占卜师》《柿子树》《数一数》《时间碎片》《死神赋》等诗作都呈现了诗人精神透视的求真意志。她在州城的慢时光里淬炼生活,提纯语言,凝练诗意;她的诗写成长犹如江南生长的竹子,前半生深埋在泥里缓慢地长,又如水手在河流未拐弯处缓慢地划动船桨。她前一阶段的诗歌语言朴素、简洁、清晰,具有了一定的辨识度。2022年后是她的诗写的第二阶段,她的诗写功力势如破竹,进入了竹子后半生每天光速生长的疯长的阶段。她诗意滂沱,表现出旺盛的创作力。她诗歌的形制自觉感越来越突出,个人标识和气息越来越明显,完全脱离了同质化的表达。如“她勾着头,把一摞花花绿绿冥币/叠平,捆好/褶皱纸对折又对折/用银铁丝串成了极小的花,绽放/汗珠滚落滴在纸花叶尖”《扎纸花的人》一诗的打开简单却有迷宫般的旋绕感,耐人寻味。“旷野里,孤零零地立着/逼近它,除了仰望/我竟失语/树叶落在田埂,光秃秃的树杈/却挂满了柿子/凋零和丰盈之美印在蓝天上/冲撞着我的视线”(《柿子树》)这首笔力老道,语言有冲击力,能感觉到诗人内心撞击的灵感。“《诗经》的喊声从洞穴传来//蕨菜丛,四只老鼠,张望着/眼神惊恐的那只像我的母亲 ”(《母亲颂》)这首斜点破题,双重隐喻,隐喻之中的隐喻,喻指代入非常成功。查尔斯.西密克陈述道:使用意象、明喻和隐喻让诗简洁。闭上你的眼睛,让你的想象告诉你该去做什么。我想,这也是崔微微诗写第二阶段努力在做的事。
崔微微说,诗歌是她精神的故乡,州城是她地理的故乡。确实,这两块版图安放她的悲欢离合;她关注身边的小事物,以悲悯为底色,州城中的一花、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转化诗歌的图景呈现出来。她具有较强的造景能力,每一首诗都是她心灵转化的图景,虚实结合,营造了一幅亦真亦幻的江南生活画面。“金色的光芒跃出江面/江水如丝绢,缓缓流淌/微凉。雁脚带霜横跨州城碧空/落在水口塔顶那珠青绿上/垂钓的老翁,独坐/绿丝绦拍打着青灰色低矮的城墙/和它的旧影”(《秋声贴》)“故土,炊烟只剩几缕,田野一片荒芜/小溪拐个弯,就不再流了/池塘里,没有鱼儿,水葫芦开了又败/除了死亡,没有什么亘古不变”(《小雪书》)“暮光中走来占者/占卜姻缘,让她陷入回忆/那时她温润如花,他正值壮年/晚风中,他哼曲唱戏。声音在翠微谷回荡/他把她和月光紧紧搂在怀里”(《州城的占卜师》)都用极简的语言,打开了无限的空间,仿若一道闪电,绽放诗意光芒。
崔微微的诗是液态的流动,写法多样,不拘泥。在诗中,抒情、叙事、亚叙述、戏剧、旁边、对话等形式都出现过,多种技艺糅合绽放诗意之光。像“今天,疼痛进了X光片/不适进了磁控振/她还说:/“我…没…没什么事…”/哥哥听了,大怒/“会怎么样要说出来!”//她低着头,抿着嘴/像个惯犯被抓了现行”(《母亲像个惯犯》)采用对话的形式呈现诗歌,戏剧性强。她还创立自己的情境诗学来完成对世界的诗性命名,并以此来拓宽诗写的道路。她的情境诗是介于第二代抒情诗与第三代的叙事诗之间的,就是在一首里有人物,有故事情节,有背景,用亚叙述的方式抒情。她运用叙事策略进行诗歌实践,写了一系列的情境诗。如“突然,乌云密布;突然,电闪雷鸣/突然,下起雨来/我的伞,还没来得及打开/雨淋在我身上/一只蝴蝶打湿了翅膀,在空中飞//有些遗憾是无法弥补的/十多年前的雨天,/卧病的我,无法送外祖父/最后一程;无法看他最后一眼/两行清泪打湿了脸颊”(《有些遗憾是无法弥补的》)意境美、在场感强,语言有灵性,有个性,读了一遍就让我记住了。“老家的院子前,有一棵木槿树/它在枝头微微颤动的花瓣,像我小时候的/粉色纱裙//每次去看奶奶,顺便看它/看得凝神时,奶奶已端了一盘过来/喊我品尝——/我想:在枝头迎风颤栗和舌尖上芳香流溢的/是同一朵吗/从美色到美味,从视觉到味觉/多像我从诗意到俗世,从高处到泥地//它的朝开暮落,也自有禅意:/圆满是自己的,盛放也是”(《木槿花》)这些诗的都浓缩在一个心灵化的小故事里展开,情感态度、思想价值、美学艺术都融合在诗中。崔微微的诗由向外探究到向内打开的过程就是她诗写逐渐成熟的过程,她诗中反复提到母亲、祖母、外祖母、祖父等亲人,我个人理解这是她心理剖析的方式与过程。她的诗有一种动荡不安的美,会把你的心灵给你摇晃,让你不由地停下来去关注她的诗句。我以《箩筐记》为例谈谈她诗歌的这个特点。这个箩筐取自于她们家乡真实的生活场景,写了三代人。箩筐是象征主义,是承载命运的一种容器。这首诗让人有一种很忧伤的感觉,她写出了命运内在,写出了重男轻女的思想。诗的叙事一波三折。诗的第二节从写箩筐到写女人,技法写得好;从孩子的命运,上升到女人的命运连接很自然。她还采用精准的模糊写了自己命运。最后的结尾写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也写得有深度。她并没有如很多先锋女诗人一样去强调女权的、抗争的、革命的立场,她只是在诗中客观真实地呈现自己的性别。对于女性,她不用纯洁、美丽,身材妖娆来美化、神化,更不像当下的一些主打情爱或下半身写作来解放或者说物化它。她真实尖锐地写自己的成长、疲倦、爱和疼痛,写母亲及奶奶姥姥辈女性的疾病、疤痕、衰老。她的诗大多来自生命的真实体验,具有鲜活的在场感。她的诗内在生命力很强,你读的时候总能被她触动,这也是她诗歌的一个特点。
崔微微是江西的诗人,她现在势头非常好,她的文字其实不是太圆润,太成熟;甚至还带了有一点原生态,但在当今诗坛上已具有鲜明的个性,独特的风格,辨识度特别高,有自己的面貌。这么多年,她扎根在州城大地上,用生命打捞诗意,她需要的是继续沉潜和亟待被发现。
评论者简介:樊樊,本名樊康琴,1969年出生,甘肃武都人。著名诗人、诗评家,2006年参加《诗刊》社第二十二届青春诗会。出版诗集《1988年的河床》《樊樊诗选》,评论集《缪斯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