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想象力图景的一隅
——浅评《裂缝》
作者:木广隶
刘洋的《裂缝》是“火星孤儿”系列的最新作。本作围绕“裂缝”,展开了一段与异族的精彩博弈,为读者再度阐释了科幻对想象力开发的重要作用。
编者按:本书近日在成都科幻馆举行的2025科幻星云嘉年华上揭晓的第十六届华语科幻星云奖中获得年度长篇小说银奖。
生活与意外正面相融
3D本作的场景是充满生活气的,对高校、研究所、游乐场等等社会场景都有细致写实的描写,期间不乏犀利的议论。比如在谈论科研问题时作者借助角色之口描绘科研现状的困境,读着情真意切,又与生活本身息息相关,极易引起读者共鸣。
每个角色虽有一技之长,但都不会使读者有明显的距离感,十分亲切,甚至会联想到读者自己的某个老师、某个同学、某个见过的路人。本作前期铺垫过程中发生的不少事件也都按照生活正常的轨迹进行:因同学而获得机会、因研究方向冷门而失去工作、因身体受损而丧失劳动能力……在这个世界,没有神乎其技的机械义体,没有粗犷无比的蒸汽工具,没有纷繁复杂的别样生态,有的只是基于现实进行基本推演的严谨。
但故事又与普通的生活不同。张霖发现的体积巨大却格外轻佻的石头、姜宇航在触发石里发现的裂缝结构、莫名消失的索马里海盗、过分平静的非洲国家,以及常人难以见到的国安部的人马,平静的生活下暗流涌动着,即使每个人都希望按照平常的生活走下去,意外来临之时任何人都没有回绝的机会。
意外,悄然降临到主要角色之间。在姜宇航努力研究裂缝的物理效应与时空波动之时,他的研究生孙剑也在努力推进他的项目。最近一段时间世界平静地反常,有个叫生态维持会的组织在全球范围内扩张自己的势力,姜宇航所在的宏硕集团又似乎有些猫腻,为此,国安部派出了它的利刃。蹲守良久,蛇已出洞,收网之际,由孙剑牵头,张霖、姜宇航作为智囊,胡一杭作为辅佐者的四人小队登上了神秘的路途。
让一个没有特殊经历的人从原有的生活轨迹中卷入意外大事件是一种常见的叙事方式,这类故事最常见的看点是见证主角如何在与其他势力对弈的过程中逐步成长,变为值得信赖、能够独当一面的人。在这种故事中,生活与意外往往是泾渭分明的,似乎在一个意外后,生活便只是意外的延续。
诚然,现实中也存在这种情况,但对于现实,意外更多时候只是改变人生轨迹走向的助力,是人自己选择让意外完全融入人生。对于张霖,人生给了他太多意外,但他仍然过着属于普通人的生活;对于胡一杭,上天给他开过很重的玩笑,但他仍然在世上平淡地活着;对于姜宇航,人生给了他发现的机会,但他也还是普通人;至于孙剑,意外本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在作者平平淡淡的事件演算里仿佛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主角们通过日常的思维模式与危机时刻的潜能与未知进行了正面交锋。他们见证了裂缝与地球的攻伐,但在见证后,他们仍然是普通的人,过着自己的生活,走向自己的未来,仿佛过去的事件只是一场大梦。
但意外总会以自己的形式留下自己的痕迹。拯救世界和发多两篇顶刊论文相比,或许后者还能给更多现实收益呢。于普通人而言,这场大梦与人生的其他幻梦又有什么区别呢?生活就是意外,意外就是生活,大抵如此。
荒谬裂缝渗出的手
裂缝是作品的核心设定。作为一个科幻设定,裂缝是作者提出的“分形结构”理论最明显的表征。分形结构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几何结构,就像人的血管系统、树叶的叶脉、花椰菜的分叉等等都属于分形结构。在作者的假设里,分形结构在特定条件下能够触发“膨胀效应”。膨胀效应能实现不改变物体质量并放大物体体积,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作者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该理论准备了完整的说辞与应用场景,从石头内部的缝隙到榕树的气生根再到时空的折叠,这条规律都能够得到验证,体现着物理规律一旦经过验证就能够在各种实际场景中运用的强操作性,其中蕴含的严谨治学态度流动在本作行文之中。
张霖与姜宇航这两位两位科学家在自身的知识范围内尽全力做到了最好的讲解,既在阐述科幻设定,又为读者理解故事走向提供了重要帮助。本作并非简单的点子科幻,也不是对其他亚型科幻世界观的复制改造,更像通过一个渗入骨髓的点子与现实紧紧捆绑,使科幻设定成为了行文之“骨”,展现设定之际流畅的文字则为作品清爽的语言打下基调,不会让读者陷入对过量信息的无措当中。
时空裂缝是所有裂缝里最超越正常人认知的。它们符合其他裂缝的特征,却呈现了其他裂缝没有的性质。正因为它们涉及宇宙的奥妙,它们才拥有强大无比的力量。它们无疑是一种异常,但如果这种异常其实是另一个宇宙的生命呢?本作另一个核心设定正是别样的生命类型:时空生命,作者为其命名为时空人。
来自另一个宇宙的时空生命本身即是空间,它们原本生活在一个二维时空,与母体紧密勾连,群体与个体的联系比人类身处的三维宇宙紧密得多。它们遭遇了星系毁灭级别的危险,少数个体已经乘上飞船逃离——它们就是作者“火星孤儿”系列第一部《火星孤儿》里的外星人反派,其余个体则没有出逃机会。但在高能物理实验过程中,绝望的时空人偶然发现了穿越宇宙的方法。在人类尚未发现分形结构之际,它们就已经在布局了。在这个群体中,存在不同的生存策略,但它们都也只能选择寄生的方式在地球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时空人是一种较少见的异类,但它们除了超乎人类的能力外与人类的思维没有本质区别,生活化气息非常明显。如果说人类方角色是被卷入意外的普通人,时空人更像面临危急存亡之秋仍在进行内斗的人类势力,看似一片稳定内部却因不是铁板一片而能够被人类找到牵制的办法。它们夺舍了人类的肉体,也习得了人类的勾心斗角,比起异类更像精神病,荒谬感十足。
同样荒谬的还有生态维持会这个组织。从任何角度看生态维持会都是一个标准的邪教,难怪会被国家重点关照。该组织吸引教众的方式是展现神迹,说是展现神迹其实仍然是通过高超的科技营造各种骗局,使人们对此深信不疑。自古以来这种方式就屡试不爽。而今真的能手搓火焰与闪电时,又有哪个人会提出质疑?当生态维持会真的在非洲打造出和平之时,又有谁会认为这是虚伪的和平?通过营造宗教式的权威,生态维持会成功获得了一群“信众”,利用自身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尽力种植另一种时空人的寄生体——榕树,一面充当治安管理者一面渗透入人类社会。
它们是异族的手足,在本接近和平的土地上传播不和谐的声音,甚至会动摇人类前进的根基,因此它们必然会被关注、必须要去铲除。生态维持会为何能够发展壮大?生态维持会曾试图通过传播短视频改造人类大脑,削弱人类智力之余帮助更多时空人打造适合的宿主,但这个方案实施效果并不好。生态维持会则转向“切实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活”这种幻梦里,取得了显著效果。只要加入维持会,美好的生活似乎就来到了眼前。
所有人都说,加入维持会之后,感觉心里轻松多了,好多以前的烦恼都不存在了,甚至会觉得自己之前的很多想法很可笑。让他更意外的是,连厂长都加入了维持会。他已经和所有工人签订了正式的劳动合同,五险一金也全额缴纳,要保证工人的各项权益。以前自己只想赚钱,现在想通了,钱赚得再多也没有用,只有战胜自己的欲望,才能得到心灵的救赎。
如果世界真的能在生态维持会的帮助下走向爱与和平,是否会加入生态维持会呢?异族承诺能帮助人类实现这种梦,是否需要执行?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也是幻想向现实的裂缝渗出的手。裂缝从来不止是裂缝,是分形结构,更是人类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隔阂,以及每个人不同的道德标准。荒谬的现实面前,每个人都有无数的裂缝需要解决。
乌托邦愿景、弥赛亚终局、明天会更好的信念……每个美好的愿望在实现的过程中总会有无数的裂缝,但人类就是窥见了美好,借助想象力贯通古今,企图走向明天,这是一种存在主义的图景,也是想象力的胜利。
想象力是想象力的镜子
本作对想象力的强调贯穿始终。作者试图传递想象力对人类个体与整体至关重要的意义,最直接的莫过于结尾让人类利用想象力守护未来的片段,想象力本身也是整个小说每次遇到关键决策时破局的钥匙。姜宇航与张霖的研究需要强大的想象力,否则连头绪都难以找到;胡一杭洞悉时空裂缝对自身的影响需要想象力,否则面对生态维持会的监视四人没有可能反抗;在最终对局之时,若没有出色的想象力,人类将失去翻盘的机会……
在本作中,想象力主要以两种形式呈现:面对现象通过想象力提前得到结论,并通过计算确证效果的实证式想象;与面对现象通过想象力企图得到结论,并大胆实验来拼死一搏的实验式想象。张霖、姜宇航、胡一杭都拥有出色的想象力,尤其在联想层面非常强大。本作许多推理过程都是通过跨学科知识的联想直接完成的,由于结论与境遇高度相似,就没有再深究。
本作略带民科色彩。胡一杭的异能觉醒过程颇有上世纪流行的气功科幻感,他操纵体内能量的动作也有一种“俺寻思”之美,与民科推理过程有些相似。不得不承认,民科是一个非常具有想象力的群体,对现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着也会让人动容。作者对民科式想象力开发应是持有鼓励态度,因为民科式想象力的现实成果往往难以得到验证,许多还会被专业的科学人士直接指出错误。这与科幻式想象力是高度相似的。只为提出更多的可能性,不需要理睬可能性实现的概率高低,科幻的魅力与局限都在此。
荒谬的现实映照了荒谬的想象力,荒谬的想象力诞生了荒谬的科幻。在人类历史的尺度看,或许提出可能性比验证可能性更为宝贵。作者用本作再次阐释科幻是人类想象力的一柄镜子。当本作时间线推移到十几年后,《火星孤儿》的主人公们将会表演另一场想象力风暴。而那场故事对现实的我们而言已经算是过去时,这大抵是本作最为荒诞的地方:读者没有看见最为荒诞的故事,却已知晓那个故事的种种细节。
科幻对现实最重要的意义莫过于小说中阐释的想象力开发,本作以扎实的想象构建与出色的想象发挥为当今的读者呈现了一场生活中想象力飞扬的盛宴,为科幻的现实意义添上一笔,十分推荐。
【作者简介】
木广隶,科幻爱好者。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中文系在读,广东省写作学会青年专委会理事。
投稿邮箱:nebulasfreview@163.com
2025年10月号
主编:三丰
执行主编:汪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