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忆一座城市060】哈尔滨的市井烟火——红专街早市
作家/沈 学 印 主播/河清海晏
哈尔滨红专街最早形成于1903年。
当年,俄国人在这条红专街上开设哈尔滨市最早的一家面包厂,因面包的味道香飘四溢传遍了整个街路。又因这个面包厂的出现,使面包这个外来食品从此走进了哈尔滨这座城市。因而这条红专街被改名为面包街。随着历史的进程,1959年面包街又被改回红专街,并且一直沿用到今天。
红专街在当时很有名气,一些人特意早早来这里购买大列巴(即面包),是红专街渐渐形成了早市。
近些年,东北特色的美食在这里十分吃香,特别叫响,深受外地人喜欢,美食街、美食城、美食天地也就成了红专街早市的美称。
每天天还蒙蒙亮的时候,红专街就已早早醒来了。
街边两侧的铁炉子开始在门前街角冒起白气,糖饼的焦香里飘出甜腻的香味;刚刚炸好的油条脆响声直往行人的舌尖里钻;卖豆腐脑的老大妈掀着木盖,热气慢腾腾地漫过她的鬓角,笼罩碎发,勺底往下一沉,嫩白嫩白的豆腐脑便滑进粗瓷大碗里,再淋上褐红的卤汁,撒上香菜沫,就成了哈尔滨清晨最为实实在在的三月阳春。
穿着厚厚棉袄的老人蹲在菜摊前,手指捏着还沾着霜露的叶菜,或土豆、或萝卜,和摊主用带着东北腔的话讨价还价,声音里哈出的白气,软乎乎的却有乡土感;旁边买糖葫芦的货架上,串得满满当当,映出一片火红,那红果上裹着发亮的糖壳,在渐亮的天光里透出香喷喷的甜意。
那些流动的手推车摇着铃叮不时走过,载着豆浆和包子,边走边吆喝。车上的塑料袋子装的鼓鼓溜溜,那里面或许就是这座城市最鲜活的晨光,在祈福在追求新的生活。
红专街的早市上,没人急着收摊,没人想着闭门歇业,风在这个时候都会悠然的慢下来,在摊位与摊位之间绕着大吉大利的生意圈,在卖主和买主之间低语着和气生财,把满满的福气和烟火气揉进每一个到来的期盼里!!!
(2025年9月28日中国.黑龙江.哈尔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