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秋,泰西军分区一团得到情报,有日本鬼子30人左右乘汽车一辆,从平阴经东障、广里去长清。军分区一团长马宗凯带领团政治处主任张有壬将伏击敌人地点选在了峰山县八区东障的公路上。为做好战斗准备。张有壬做了战前动员:“要求战士们记住,一旦发现有敌人汽车开过来,不必着急,不能立即开枪,要服从命令听指挥,该冲锋时不能胆怯,要奋勇杀敌”;时任团政治处主任张有壬在看到团长布置兵力时,打心里佩服;这首长真仔细。团长要求一部分人埋伏在东障街道两侧,四周都埋伏部队。他把可能发生地一切事情都考虑到了,这使他很快就会知道这样布置兵力的重要性。
天快亮时部队进入东障地区。从东障向远处望去,近处青山如黛,山上青松翠柏,山坡上高下相间的野花杂树显出一片绚丽的色彩,红的火红,绿的碧绿,青的藏青。远处的山峰,白云缭绕,迤逦北延,各具奇姿。山坡上的一片庄稼映着带水气初升的太阳、河流、湿地,幽静的青纱帐和险峻的峰峦构成副天然的水墨画。警卫员小陈坐在地上贪婪地看着美色,嘴里喷啧地赞叹着。
这个出生在南方红军干部可不是第一次在长清这个地方打仗了,他没有心情去观赏领略大峰山的下湖光山色,他也没有兴趣去欣赏早晨的美景。他微微叉开双腿,四平八稳地站在小山前,凝视着远处,对美丽的景色视而不见,他以军人的思维考虑着即将拉开序幕的战役,直觉似乎嗅着战斗打响的气息。职业军人对地形太敏感,在他看来,这里的地形太好了。他很熟悉山,从小生在山里,长在山里。红军时期的川陕根据地,他也是在连绵的群山中参加过多次反围剿。抗战时期他在山区打了多年的游击。从南方到打到北方,他对各种类型的山都很熟悉。如今,他又从平原作战来到大峰山根据地作战。北方的山由于气候原因、水土流失导致山体缺少植被,岩石裸露着,山体从远处望去呈黄灰色,显得阴沉、冷峻,色彩单调。这种山不养人,很贫瘠,人在山区的生存能力受到限制,在游击战中很容易暴露目标。天然隐蔽物少,山体使山路变得极为复杂,限制了部队的行动。用团长马宗凯的话说,这种鸟山,要多操蛋有多操蛋。
而泰肥山脉的山多是石灰岩地区,丘陵地带。地质学称“石灰岩”。由于雨水的切割,河流纵横,很少有碧绿的山体,更没有完好的植被,现在青纱帐既是天然的隐蔽物又能提供野生食物,是理想的游击战地区。像马宗凯,老红军,安徽人,善于打游击战、运动战这样的游击战专家不可能看不出这里是打胜仗的地方。因此他把战场选在这里,等着鬼子的汽车的到来。这片山区方圆几百里,丘陵地带。翻开地方志,里面记载的多是不同朝代的官军作战,这里就是齐长城的源头,齐长城透说着峰山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1942年底,一、四分区、专署、地委合并,仍称为一分区专署、地委。原一分区的部队、县大队、区中队仍在本县、区活动,另外还有一个基干团改编成为一团,也叫地区支队,在泰安、肥城、平阴、东阿、长清、齐河、禹城一带活动。因此,在长清县境内除县大队、区中队外,一团也经常在长清县境内活动。一团在长清县境内打的仗也比较多,东障伏击战消灭敌人20余名,俘虏日本鬼子二三人,只逃跑了四五人,这是在长清县境内几年来打得比较漂亮的一个仗。有青纱帐的时候,高粱长得正旺。一团的一部分于东障街内设伏,四面均设埋伏等待敌人钻入伏击圈内,聚而歼之。团指挥所设在东障东南的小山头上,观察比较方便。约在上午10点钟左右,敌人的汽车来了,八路军的部队埋伏得很好,敌人没有发现我军,汽车进入了八路军的伏击圈。当敌人的汽车开到东障街内时,埋伏在墙内的战士一阵手榴弹打了过去,打得敌人晕头转向,东奔西跑,随即我们部队冲了出来与敌人拼了刺刀,展开了白刃战。一、二连是一团主力,他们负责与敌人格斗。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便把敌人消灭了。鬼子的汽车燃起了大火,只有少数敌人借着高粱棵的掩护逃跑。在山头上,团政治处主任张有壬看得很清楚,敌人在公路上狼狈逃窜,战士们在后面奋勇地追击,又打死了几个敌人,还剩下四五个鬼子跑进了高粱地不见了。这时的团长马宗凯说道:“传令下去,迅速打扫战场。”通讯员迅速传令下去。部队打了个打胜仗,带着缴获的军用物资,押着鬼子俘虏撤出战场,向大峰山区根据地转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