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里的豁达与思念(原创首发)
文/山水行
每当月光皎洁,总会不自觉地想起苏轼的那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第一次读时,只觉得词句豪迈,意境开阔。如今再品,才慢慢咂摸出其中的百般滋味。
这首《水调歌头》是苏轼在密州任上,中秋夜饮酒赏月时所作。彼时他与弟弟苏辙已多年未见,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词的上半阕,他由月起兴,问天问月,充满了浪漫的想象与对人生离合的哲思。“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既有对仙境的向往,也藏着对现实的些许迷茫。
而真正打动人心的,是下半阕的转折与升华。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清醒认知,到“此事古难全”的坦然接受,苏轼展现了他超越常人的豁达。他没有沉溺于离愁别绪,而是将个人的思念与感慨,升华为对所有人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短短十字,举重若轻,将一份深沉的兄弟情,扩展成了人类共通的美好期盼,温暖了千百年的岁月。
月光依旧是那轮月光,可在不同人的眼中,却有了不同的心境。苏轼的伟大,在于他总能在逆境中找到出口,在困顿中寻得豁达。他的词,不仅有文字之美,更有一种穿透时空的力量,告诉我们:面对离别与缺憾,与其感伤,不如坦然接受,并将美好的祝愿送给远方的人。
如今,当我再抬头望月,心中便少了几分惆怅,多了几分释然。因为我知道,即使相隔千里,那轮明月也能将我们的思念与祝福相连。这,大概就是经典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