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中秋节
杨子(重庆)
月满中天,清辉遍洒,又是一年中秋夜。
自古文人墨客,总爱于此良夜,寄情于月。或把酒临风,邀月共饮;或登高远望,遥寄相思;或感怀身世,抒发哲思。
那一轮千古明月,见证了多少离合悲欢,也承载了无数人的家国情怀与赤子之心。今夜,就让我们一同循着诗香,重温那些镌刻在月光里的经典与感动。
以下是几首描写中秋节的古诗词,愿与你共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一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人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
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其人格魅力与文学成就同样影响深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节,于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时所作。
当时他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不合,自请外放,已在密州任职两年。这年中秋,皓月当空,他与弟弟苏辙已分别七年未能团聚,心中满是思念。他饮酒赏月,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对弟弟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离合的哲思。
赏析:此词构思奇拔,将神话与现实、出尘与入世层层交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蕴含辩证哲理,引人深思,给人劝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相惜相爱,堪称中秋诗词的绝唱。
中秋月
一一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背景:
宋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由密州知州调任徐州知州。苏辙也随兄来到徐州,停留了上百天,兄弟二人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抒发兄弟相聚后不久又别离的哀伤与感慨。
晚间云雾全都收尽,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银河悄然无声,天上的月亮好似缓缓移动着的白玉圆盘。
赏析:
诗中先描绘了中秋夜月的美好景象,暮云收尽,明月如盘,美景无声。接着由今夕的美好,联想到明年中秋不知在何处赏月,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前两句写景,凄凉美好,为后面抒发作好铺垫。后两句转向感慨,由外在的凄冷清寒转向内心的彷徨无助,寂寞孤苦,人生无常,对未来的担忧与思考。境界高远,语言清丽,引发人生思考。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人简介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是唐朝著名诗人。他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王建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他写了大量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其《宫词》百首,突破前人抒写宫怨的窠臼,广泛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
《十五夜望月》的创作背景是王建在大和五年任光州刺史时,中秋之夜,他身处光州,看到当地人家庭院中种植的桂花,触景生情,于是创作了此诗,以寄托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赏析:全诗先写中秋月色,地白树栖,冷露湿桂,营造出寂寥、冷清的氛围。后两句由景及人,写众人望月,秋思弥漫,以委婉的方式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韵味无穷。
中秋月圆总是容易让人思念。相思的人共有一轮圆月。眼前之景,个人之思,经由万千人头上的明亮一照,变成万千人的思念了。个性的思念,凄清,变成了天底下所有无法团圆的人的共念了。
诗人善于白描,更善于寄情。小情调一旦变成大情怀,就无论古今,无论中外,就有了千百年来的最具共情力的诗词了。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人简介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他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七岁知属文,有文名,张说称他“后出词人之冠”。张九龄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其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被誉为“岭南第一人”,有《曲江集》传世。
《望月怀远》的创作背景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九龄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罢相后被贬为荆州长史,此诗便是他在贬谪期间所作,表达了对远方亲人或友人的思念之情。
赏析:
1. 意境雄浑,开篇即巅峰。起句“海上生明月”以极简笔触勾勒出沧海托月的壮阔画面,奠定全诗宏大高远的基调,堪称千古咏月开篇之绝唱。
2. 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全诗以“望月”为线索,将个人情思与月夜之景深度融合。“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景随情动,情由景生,把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化作可触可感的月光与夜露,真挚却不流于感伤。
3. 结构严谨,层层递进:诗歌遵循“望月—怀远—抒怀”的脉络,从“海上生明月”的视觉震撼,到“天涯共此时”的共情联想,再到“竟夕起相思”的彻夜难眠,最后以“还寝梦佳期”的怅然收束,情感由浅入深,逻辑清晰,如月光流转般自然流畅,无一丝雕琢痕迹。
4. 语言质朴,意蕴深厚:全诗无华丽辞藻,“生”“共”“怜”“滋”等寻常字眼,却精准传递出景之壮阔、情之恳切。质朴语言与雄浑意境形成巧妙反差,让情感表达更显纯粹深沉,余味悠长。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诗人简介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是南宋初年与辛弃疾齐名的豪放派词人。他出身官宦之家,23岁就高中状元。为人正直敢言,因力主抗金,与当时的主和派宰相秦桧等人政见不合,多次被贬。他的词风格豪迈,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被贬官后,从广西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时所作。当时他刚经历政治上的打击,但词中却丝毫不见消沉,反而充满了豁达与豪迈。
赏析:这首词里的“表里俱澄澈”和“肝胆皆冰雪”是千古名句。
此词意境壮阔,作者以“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展现出洞庭湖的浩瀚与自身的渺小,又以“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尽显豪迈气概,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襟怀坦白、肝胆冰雪的心境。
这一首在意境上格外高远,气魄也很宏大,不在于儿女情长,长抒孤高气志,尽显诗人坦荡胸襟。
这些诗词的相同点在于都借中秋明月抒发了情感,或思念亲人,或感慨人生。不同点在于情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苏轼的《水调歌头》既有对亲人的思念,又有对人生的哲思和旷达的胸怀;《中秋月》则主要侧重于抒发聚散无常的感慨;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以含蓄的方式表达普遍的秋思;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着重于月夜怀人的深情;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则更多地展现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高洁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