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雨 情 思
作者:陈鲁兴
9月23日,秋分那天,清晨起床,听见下雨声,料想雨下大了,到阳台一看,果不其然。雨水噼里啪啦地落在楼下水泥路上,车棚顶上的雨水倾泻而下,砸在走廊边,啪嗒啪嗒地作响。路上行人或打雨伞,或穿雨衣,他们的模样、衣帽鞋履都看不清了,雨确实不小。
要是晴天就好了。秋高气爽,出去走走,观赏秋色,那滋味定然不错。但老天爷偏要下雨,还是场大雨。有道是“良辰美景好时光”,天公不作美,又能如何?
怨天怨地没用。天也好,地也罢,从不会让人时时刻刻都顺心顺意,只得学着适应。
大雨天里,出入不便。不如在室内看看天色,听听雨声,望望雨中的楼房、树木与行人。
这样的日子,足不出户或是走到一楼大厅,赏赏秋雨,品品雨中的人和物,捕捉些雨中即景,倒也别有滋味在心头。
早上七点左右,雨势仍盛。滴滴答答,啪嗒啪嗒,雨水几乎垂直地从空中落下,打在预制板铺成的停车场上,发出颇有节奏的声响。风不大,居民楼周边的树木并无剧烈晃动,枝干叶片只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雨滴打在树上、落在路上,景致虽显朦胧,不够清丽,却也是一种别致的韵味。不远处树下的草丛,没了晴天时的清新,湿漉漉的草叶参差不齐,喝足雨水后在风中微微摆动。过往行人、来来往往的小轿车、身着雨衣或打着雨伞的骑行者,都缓缓地你来我往。大雨天里急不得,行动仓促了,万一出些意外,可不是闹着玩的。
七点半,雨稍微小了些,却仍滴答滴答地下着。上班的、上学的,在雨中奔波往来,着实不易。这时,我想起自己秋雨中上学、上班的情景,想起父母亲给我拿雨伞,叮嘱我路上慢些走;想起秋雨中,我和儿子共撑一把伞去学校的画面;又想起革命家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心底泛起几分惆怅与伤感。秋雨果然最易引发情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样的名句,我自然写不出来,何况是在这秋雨滴答的早晨呢。
八点多,雨势再减,我出门溜达了一圈。路边的松柏湿漉漉的,经雨水洗涤后更显葱葱茏茏,精神抖擞。望着这些树木,我忽然想起学校的老教师们,他们多像这些大树啊,虽已年迈却老当益壮,依旧在教书育人、培育栋梁。而那些小树,正沐浴甘霖茁壮成长,它们正是未来的栋梁之材。
路边的花花草草,带着雨珠,清新无尘,绿茵茵的模样娇俏动人。人们都说春天的花儿最美丽,我却觉得秋天的花儿也毫不逊色,秋雨中的花草更似有情。微风伴着细雨,绿草间点缀着黄菊,不禁让人联想起古人的诗词、今人的文章。唐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的诗句涌上心头,秋雨之中念及历史人事、诗赋歌吟,感慨良多。天地运行,气象万千,既有晴空万里、秋月朗朗,也有秋风萧瑟、秋雨滂沱。欧阳修的《秋声赋》与杨朔的《秋色赋》,题目仅一字之差,因时代不同,蕴含的意趣也迥然有别。
九点多,雨停了。翻看雨中拍摄的照片,回望雨中的人、物、景,既发思古之幽情,也品现代之诗文,想起古今名家名作,不禁感慨时光流逝、文人情怀,感叹沧桑变幻,更惭愧于自己文采浅薄。唯有立志继续学习、感悟与写作,盼能提升水平、升华境界。
秋雨不似春雨绵绵,不似夏雨猛烈,也不似冬雨迟缓——冬雨有时还夹杂着雪花。而秋分时节的这场雨,自有无尽诗情画意。
秋分秋雨
秋分骤雨落庭前,楼阁朦胧入望边。
密响侵阶风细细,繁枝摇露草芊芊。
行人缓步穿烟过,盛世舒心逐景迁。
云敛天光秋色半,临窗闲觅旧诗篇。
【作者简介】
陈鲁兴,1963年12月出生,江苏省泰州市人。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今江苏师范大学)中文系。徐州市大屯矿区第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已退休。爱好文学创作,在《靖江文艺》、《大屯工人报》、《中国中煤》(报纸)、《新屯煤》(刊物)《徐州日报》、《作家地带》(文学刊物)以及美篇、简篇、微信公众号网络平台发表、发布诗歌、散文、散文诗、小说、文学评论一百余篇(首)。有空就学习文化知识,进行文学创作。主张深入生活,反映生活,升华精神境界,以优秀的文艺文学作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做一个优秀的文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