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泥土的诗意,拥抱世界的深情
——伍宏贤组诗《青泥河》评析
评论员:陈东林
当诗歌与一片土地的血脉相连,文字便拥有了温度和重量。汉中诗人伍宏贤的组诗《青泥河》,正是这样一部从故乡泥土深处生长出的、饱含深情与哲思的力作。这组为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略阳采风而创作的诗篇,以其质朴的语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深邃的历史洞察,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既有地域根性又具时代广度的诗意画卷。
一、本土之魂:汉中人笔下的乡土叙事
作为一位深耕于汉中本土的诗人与评论家,伍宏贤对脚下这片土地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与情感。这组诗最动人的底色,便是其无法替代的“地标性”。诗题中的“青泥河”,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一个情感与文化的原点。在《赶路的雨》中,那“千年后落下”的雨滴,最终回归“母亲般的”青泥河,被“漾着莹莹喜悦”的河水拥抱。这不仅是自然景象的白描,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认祖归宗,是文化人对故土最深切的依恋。诗人以“汉中人”的身份,将个人情感与地域历史无缝融合,使得笔下的风物——无论是秋雨、铁佛、银杏还是篝火——都浸润着一种格外的亲切与真实,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这种气息,并非简单的田园牧歌,而是带着生活质感与岁月包浆的深沉回响。
二、质朴之下的深刻:白描手法中的哲理意味
伍宏贤的这组诗歌语言洗练、质朴,近乎口语,却意蕴丰厚,极具张力。他巧妙地汲取了民歌的白描手法,以简驭繁,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深刻的哲理。在《铁佛寺》中,诗人借“泥菩萨过江”这一俗语,翻出新意:“明知难渡仍要渡人”,将一种牺牲自我、普度众生的奉献精神提升为哲学思考。而“以铁为骨,铸佛身”的意象,既是对铁佛寺实物的刻画,更是对一种坚毅、刚健的民族精神的礼赞。在《银杏树》一节,古老的唐诗与孩童的嬉戏、高铁的影子并置,瞬间打通了古今时空,生动诠释了“蜀道”从“难”到“通”的历史巨变,语言轻松明快,内涵却厚重深远。这种“深入浅出”的功力,正是诗人思想深度与艺术表现力成熟的体现。
三、以诗为薪:为时代与远客点燃的篝火
这组诗的创作背景尤为特殊。它写于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采风团队尚未出发的前两天,尤其是第四首《篝火》,完全可以看作是一场以诗歌发出的、热情洋溢的“欢迎辞”。诗人虽未能全程参与采风活动的全过程,但他的心早已与采风活动同频共振。他“不伐林木,只拾诗为薪”,为远道而来的诗友们点燃了精神的篝火。在这冲天的火光里,我们看到了谪仙李白“捋着白云般的长须,笑了”,诗圣杜甫“舒展紧锁的眉头,醉了”。这是一次跨越千年的诗意接力,诗人以瑰丽的想象,让盛唐的行吟者与当代的诗人采风团队在青泥河畔完成了一场对话,共同绘出新时代“蜀道”的“大美”。这不仅是对于这一次诗歌团队采风活动的赞美与期待,更是以诗歌的方式,让本土文化自信地融入世界文明的星辰大海。
总之,伍宏贤的《青泥河》是一组有根、有魂、有情的诗歌。作者以汉中之子特有的文化自觉与乡土深情,用质朴而富有张力的笔触,让青泥河这条古老的河流,在新时代焕发出崭新的诗意光彩。这组诗的成功,在于它完美地诠释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艺术真理。它源于青泥河,最终又超越了青泥河,成为一曲对坚韧生命、无私大爱、古今交汇与文明互鉴的深情颂歌。
【附录】
《青泥河》(组诗)
作者:伍宏贤
诗前题记:太白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1.《赶路的雨》
秋雨是赶路的行者
常以诗为伞
晴时遮烈日,雨时挡风寒
要让每首诗都成为护身符
护着自己,在风雨里讨生活
千年前的那滴雨
漫过时光,今夜才落下
落在故土青泥河
母亲般的河水,漾着莹莹喜悦
轻轻将它拥入怀中
2.《铁佛寺》
你曾踏遍风雨而来
那时铁佛尚未铸成
如今寺里香火缭绕
皆为续一段错过的缘
泥菩萨过江,从非为自保
多数时候,明知难渡仍要渡人
要助虔诚者,抵达心之彼岸
于是以铁为骨,铸佛身
赤红炉膛,把秋山映得如火
枫叶浩浩荡荡,为大佛成佛
呐喊助威
在青泥河畔,你种下银杏树
以树为记,将过往经历
——写进年轮的诗行
这尊铁佛,终成
时代风云的见证
3.《银杏树》
绿荫如盖,风里传来诗句:
“噫吁喊,危乎高哉.....”
诗声轻摇,落了一地金色梦想
孩童在落叶间追逐
用稚嫩的嗓音,唱古老诗章
把“危乎高哉”想成登高一呼
唤来白云,唤来秋风
唤来满山红叶,胀红了脸应答
不再独自酌酒
一壶茶香里,藏着新景
有高铁飞驰的影子
有蜀道通衢的画卷
4.《篝火》
不伐林木,只拾诗为薪
让火苗燃得更旺、更红
这火,是《蜀道难》五线谱上
跳动的音符;五丁开山的吶喊
是众人合唱,参星与井星
在银杏枝叶间,轻轻打着节拍
一场蜀道行吟的接力
从长安启程,一路风光
白水江激动不已,掬起月光
为新诗的韵律,献上中秋祝福
篝火欢腾,诗歌起舞
谪仙捋着白云般的长须,笑了
诗圣舒展紧锁的眉头,醉了
来自大唐的行吟者
以诗为薪,以夜色为墨
绘出“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的大美
让蜀道华章,在篝火里
映红深秋不眠的夜
(2025-09-22/24于汉江河左岸半居堂)
陈东林:学者、诗人、教授、评论家,大雷霆诗歌流派创始人,中国工信部高级职称原资深评委,红学批评家,唐宋诗词专家,唐诗之路国际诗歌学会副主席,丝路文化院副院长,江苏省南社研究会副会长。出版著作十部,发表学术论文八十多篇。获得首届国际王维诗歌节金奖、国际华文诗歌大赛金奖、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节“金驼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