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乡情 罗天明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团圆节” “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八月节”“八月会”“月夕”“秋节”等等,因其恰值秋季中期而得名。中秋节的由来,相传源于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两个神话故事。
传说远古时,天上有十个太阳,人间只有阳光酷烈的白天,没有夜晚,晒得河水干涸,庄稼枯死,百姓苦不堪言。
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精于射箭,决心帮助百姓除却日害,拯救人类。他冒着烈日的炙烤,勇敢地登上了离太阳最近的昆仑山顶,拉开神弓接连射下天上的九个太阳,仅剩的那个太阳吓得直发抖,后羿威严地对它说:“从现在开始,你必须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只能为民造福,不能危害百姓,否则,它们就是你的下场!”那个仅剩的太阳吓得哆嗦着满口应承,规规矩矩地每天东升西落,人间从此日夜分明。
后羿为民除害,解救了天下百姓,被尊为大英雄,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王母娘娘很赞赏后羿射日之举,对后羿说:“你保护百姓有功,给你两粒仙丹,只要吃一粒就能长生不老,吃两粒就能立刻升天成仙。”
后羿妻子嫦娥美丽贤淑,夫妻俩相亲相爱,美满幸福。后羿不愿舍下妻子升天成仙,回家后就把两粒仙丹交给嫦娥保管着。
后羿射日的英雄壮举名扬天下,很多人慕名而往拜师学艺。众多的弟子中,有个心术不正的逄蒙得知仙丹之事后,竟然不顾师徒之情而打起了歪主意,妄想偷食仙丹,长生不老,升天成仙。
八月十五那天,后羿带弟子们出去打猎授艺,狡黠的逄蒙谎称自己身体不舒服而不去。后羿带着弟子们走后,逄蒙就挽弓搭箭,恶狠狠地威逼嫦娥道:“快把仙丹交出来,否则对你不客气!”突如其来的这一幕让嫦娥倍感惊讶,她知道自己打不过逄蒙,但怎让仙丹落到这个恩将仇报的无礼之徒手中。嫦娥被逄蒙逼得无可奈何,迫不得已的情急之时,将两粒仙丹一起放进嘴中,昂首“咕噜”一下就吞下了肚里。
嫦娥吞下仙丹后,孰料竟然飘升起来,渐渐地离开了地面,身不由己地升天而去。
不由自主地升天成仙的嫦娥万般无奈,为当时的权宜之计深感后悔,只好请求王母娘娘让她离人间近一些,以便能够看到人间,看到自己相亲相爱的英雄丈夫后羿。王母娘娘对她说:“月亮离人间最近,但那里比较寒冷,你愿意去吗?”嫦娥回答:“只要离人间近,能看到人间,我就愿意。”就这样,嫦娥永远地留在了清冷的月宫,再也回不到人间。
傍晚,后羿回来不见妻子嫦娥,知道事情原委后,就去找逄蒙算账,但逄蒙早就逃之夭夭,无影无踪。心急如焚的后羿仰望浩淼夜空,一声声深情地呼唤心爱的妻子嫦娥。突然,他惊奇地发现,夜空中那轮冉冉升起的皓月里好像有个人影,再拭目细看,那不就是爱妻嫦娥么。于是,后羿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走,月亮也走;他追三步,月亮就退三步;他停下,月亮也就停下;始终近在眼前,却远在天上,无论怎样,总是可望而不可即。
后羿心痛欲裂,只恨自己不能也升天而去和心爱的妻子相依相守。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在院内月下摆上供桌,上面放着嫦娥最爱吃的各种水果糕点,表达自己对爱妻的深深思念。
月宫里的嫦娥更是思念丈夫和乡亲,虽有珍馔佳肴,宫女歌舞,但怎能去烦解忧,她彻夜俯瞰着人间,却又总是一筹莫展。此后日复一日,年年岁岁,“碧海青天夜夜心”。特别是每年八月十五的晚上,她都默默地俯瞰人间,遥寄相思。她那美丽的容颜,使中秋的月亮变得格外的圆满,格外的明亮。
相传大唐时的一个中秋之夜,玄宗皇帝李隆基在宫中赏月,道士罗公远邀他去游月宫,玄宗欣然应允。罗道士将手杖扔向夜空,化为一道银色仙桥,二人沿桥上天,眼前出现一座水晶台阶、琼楼玉宇的宫阙,名曰:“广寒清虚之府”。嫦娥见凡间来人,忙将他们邀入宫中,命宫女端出酥甜的仙饼相待,并让数百名宫女为之轻歌曼舞,以示欢迎。兴致的唐玄宗暗暗记下天籁舞曲,回到人间后命人整理成为优美动听的“霓裳羽衣曲”,又命人仿造了月宫那美味的仙饼,因原本月中之饼,加之形如圆月,故而称为“月饼”。
神奇而浪漫的传说故事,表现了华夏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据史料记载,中秋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先秦时期的秋祀拜月之俗,普及于汉,盛于唐宋,世代传承。丹桂飘香的花好月圆之夜,世人在家院里摆上果品月饼,阖家团聚祭月拜月,吟诗唱和,赏明月,吃月饼,祈愿家人幸福安康,祝福明天更美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中秋之夜,“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思亲游子,举头望明月,千里寄相思,遥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是华夏儿女追求团圆美好不可或缺的情感寄托和象征,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让华夏儿女年年欢度中秋节,更好地赓续弘扬中华民族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自2008年开始,又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秋佳节,天上月圆,人间团圆。
罗天明的文字如中秋月色,清辉中承载着千年的悲欢。在全球化与快节奏的今天,这类作品提醒我们:传统不是博物馆的展品,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中秋的圆月之下,每个仰望者都是故事的续写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