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家族之树长青
——《张氏家谱》序
文图/张叁
我坡嗲老家大门门楣镌有四个大字:“耕读传家。”这条铭文在农村很流行,可以说是中国农村的传统价值观。耕种供给衣食,读书滋养心灵,犹如车之两轮,共同支持千年农耕文明。中国自鸦片战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正在发生“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整体从农耕文明逐渐向工商业文明转变,现在很多农村农民已经无地可种了,但这四个字还在流传,其中的“耕”,已经不是狭义的“耕作”,而是广义的“劳作”了。
我出生成长的坡嗲刘家是传统的农耕之家。我的高祖清末从相距不到五里地的南千户村迁至秦岭北麓,就是为了开荒种田,拓展生存空间。我是拓荒族的后代,家族遗传不缺“耕”的基因。相对而言,刘家祖上读书人较少。我爷爷去世时我三岁,他老人家读没读过书我不得而知。我父亲兄弟五人,只有大伯和小爸读过书,二伯、三伯和我父亲都没有进过学堂。解放后国家实行全民扫盲,我父亲上过一段夜校,识得数百字,后来勉强可以读报。
同一高祖之下,我一辈二十五人,我排行十五,兄长们多被那个年代蹉跎,我是刘家第一个上大学的。我能进京求学,并以编辑记者为业,除了赶上改革开放好时代,与我喜欢读书有关。我这一方面,主要来自母亲和舅家的影响。其实我母亲也没有进过学堂,不识字,但我舅爷(外公)是读书人,解放后长期做生产队会计;我舅婆(外婆)虽然也没有上过学,但我老舅爷(舅婆的父亲)是清末秀才、闻名遐迩的教书先生,身后留有一本《竞盛堂札记》。受家庭、家族熏陶,母亲很重视我们兄弟姐妹的读书学习,在那个极端贫穷的年代,她与父亲含辛茹苦,供所有子女都读了书,其中对我付出尤多。母亲记忆力惊人,她早年给我讲的故事,教的故经(谜语)、口口(儿歌),都是我舅婆的口口相传 成为我最早的文学启蒙。
我一直感到幸运的是,我有一个很好的舅家。舅爷舅婆养育了五个女子、四个儿子。舅爷英年早逝,家道中落,两年后文革发生,舅家又被补定富农成分,舅婆承受着极大压力,夙兴夜寐,克勤克俭,坚持供我五姨和几位舅舅读书。五姨和几位舅舅命运的逆转,包括整个家庭重新振作,都与我舅爷舅婆重视子女教育有关。
读书使人明理,读书改变命运,大舅做了乡村老师,五姨担任某贸易公司财务经理,四舅成为乡镇干部,五舅做到中学校长。因为家庭变故,三舅小学尚未毕业就辍学了,但他一生热爱学习,《新华字典》翻烂了好几本,历代帝王世系倒背如流,二十三岁做生产队长,后又担任村长,见识、作为非一般农民可比。受家族影响,舅家的表弟表妹们都重视学习,做人正派,做事认真,整个家族没有一个浪荡子弟。
姊妹弟兄多,按说发生矛盾的机率就高,但舅家却不同,当年在一个大家庭,大家同舟共济、患难与共。尤其是三舅,十三四岁就挑起家庭重担,去南山背柴、掮木头,到西骆峪水库、0702工地做工,为家庭渡过难关做出突出贡献。后来各自建立家庭,但分家不分心,依然相互帮扶,相互照顾。四舅五舅尤其关照三舅的晚年生活,前不久,三兄弟三妯娌还一起驾车跨省出游,一时传为佳话。非独家族内部,舅家与邻里之间,关系都处得很好。
舅家是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母亲姊妹多,舅家的外甥就多,每到正月和庄罢待客,舅家就热闹非凡。不管我们多么玩劣、淘气,舅婆很少生气,从没有把我们当“外孙”看待。舅舅、妗子都秉承舅婆的作风,多少年来,爱外甥如同自己的子女,谁思想发生偏差,他们及时提醒矫正;谁生活出现困难,他们全力接济扶助;谁家里发生矛盾,他们知道了,总是苦口婆心疏导调解。三姨三姨父去世早,表妹小宁、表弟广民都是在舅家长大成人。广民到北京打工,儿子恒恒到了上学年龄,他事忙脱不开身,四舅专程来北京接恒恒。火车上挤,恒恒没有座位,四舅坐着硬座,一路把恒恒抱在怀里。多年来,我们都老大不小了,有事找舅家,还是我们这些外甥的心理依赖。
舅家良好的氛围和家风,并不是一年两年形成的,是人老几辈积累传承、艰难岁月砥砺而来的。我的老舅婆(舅爷的母亲)是清口居士,一生怜贫惜老,慈悲为怀,八十六岁无疾而终。我舅爷在生产队主事时,前后接纳数十户从陕南山区逃荒而来的难民落户,舅家门前盖的两间草棚,一度就是难民中转站。他顾惜当年被抓壮丁从部队归来的二舅爷是单身,生前没有照过“全家福”,个人也没有留下照片,只留下1947年给祖先容上写的一副对联:“先祖有德子孙兴旺,后世有道儿女满堂。”崇德重道,这对联其实就是当年的“张氏家训”。几十年之后重读这副联语,感觉更像预言。
寄托心灵、激励人生的场所,在西方是教堂,在中国是学堂和祠堂。中国一度把祠堂、家谱这些家族文化全部当成封建主义的东西,现在看来过于激进。传统不等于“落后”,更不是“腐朽”的代名词。在旧中国,家族固然有“家长制”、不尊重个人权利的流弊,但在兴教办学、合力抗灾、保护弱幼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不是简单否定,而是去粗取精、兴利除弊。
人是环境的产物,家庭、家族是人生“第一环境”。家族是一棵树,每一个家庭成员就像树上的果子,“凡好树都结好果子”。如何传承良好家风呢?方式很多,修订家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式。家谱是一个家庭的坐标系和路线图。一谱在手,明白自己的来历,明确自己的位置,从而增加基于家族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修谱就是给家族这棵树施肥、浇水,使之常绿常青。
修谱是一件既严肃又细致的事情,既需要学识更需要耐心。五舅张弘相隔二十年两度修谱,足见他对此事用心之诚。他同时还征求家族主要成员意见,一起制定了《张氏家训》。这个家训简约不简单,在总结张氏家族优良家风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提出新标准,是很具操作性的价值观引领。
我的笔名“张叁”,就是基于母亲姓张、我在同胞兄弟中排行为三而起。舅婆当年不分内孙、外孙,这本《张氏家谱》收录人员也无内外、男女之别,我自然是“张氏家族”的一员。我是舅家优良家风的受益者、见证者,十分理解并支持舅家这次修谱活动,故不揣浅薄,勉强为序。
附:《张氏家训》
敬畏天道,追求真理。
热爱祖国,遵守法律。
忠于职守,德才兼备。
与邻为善,谦逊有礼。
珍惜家庭,苦乐相依。
终身学习,自强不息。
(作者张叁,原名刘元林,周至坡嗲人,资深北漂,媒体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