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通向远方的桥
——说唱艺术与风土人情系列之七
作者:傅维敏
恰逢庆祝国庆76周年之际,我忆起三十六年前在北京歌坛唱响的那首《北京的桥》。那带着京腔京韵的旋律,如同时光的信使,将一座座连接古今的桥娓娓道来。
1989年,词作家阎肃应邀创作一组描绘北京风光的歌词。他笔走龙蛇,一气呵成二十首佳作。北京电视台慧眼识珠,决定以此为核心制作国庆晚会。《北京的桥》便是在这样的机缘下,通过国庆晚会的舞台传遍大江南北,成为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印记。
这首歌,是一支蘸着京华烟云写就的妙笔。当那带着京都韵味的嗓音响起,我们仿佛看见一座座桥在旋律中次第苏醒——卢沟桥的石狮抖落晨露,金水桥的龙纹沐浴朝晖,立交桥的钢索震颤着新时代的脉搏。这何止是在歌唱?分明是用音符为古都绘制了一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
桥是岁月的刻度。十七孔桥的孔洞收纳过多少昆明湖的夕照,金水桥的玉栏见证过多少紫禁城的晨昏。那些青石砌就的古桥,如老者掌心的纹路,每道沟壑都藏着说不尽的故事。卢沟晓月依旧,可石狮守望的已不是驿路驼铃,而是川流不息的车灯;银锭桥下的流水依旧,可倒映的已不是前朝举子的青衫,而是游人手中闪烁的屏幕。这些桥是时间的渡口,让历史与现实在此相逢,让永乐年间的月光与今日的霓虹在波心相拥。
桥更是文明的嫁接。当三环路上的立交桥如交响乐章般盘旋上升,我们看见古老的北京正在完成一场优雅的蜕变。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依然回荡着胡同深处的京胡声;玻璃幕墙的折射中,依然飘散着茶馆里升腾的茶香。这首歌最动人处,在于它让混凝土有了温度,让现代文明接续了古都的文脉——就像立交桥下,卖糖葫芦的吆喝与外卖骑手的提示音奇妙地共鸣。
阎肃先生的词作,赋予这些桥以生命。它们不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会呼吸的文化载体。“千姿百态”四字,既写尽卢沟石狮的百态,又道破立交桥的盘旋多姿。更妙的是,这首歌本身也成了一座桥——连接着老一辈的记忆与年轻一代的憧憬,维系着胡同里的乡愁与写字楼里的梦想。
听这首歌时,总想起什刹海的黄昏。老人们坐在桥栏上吊嗓子,字正腔圆的京韵穿过柳梢,与远处写字楼的灯光交织。这一刻方才顿悟:北京的桥,连通的不仅是此岸与彼岸,更是昨天、今天与明天。它们托起过商队的驼铃,承载过八旗的马蹄,如今正托举着新时代追梦人的脚步。
当歌声渐远,京城的桥在夜色中化作淡淡剪影,我们知道,明日朝阳依旧会升起,它们将继续履行永恒的使命——让历史通向未来,让记忆拥抱希望。
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六周年的今天,当我们回望2025年9·3阅兵的盛况,更能感受到这“桥”的意象升华的形态。长安街上的钢铁洪流,天际掠过的战机编队,无不彰显着一个现代化强国在科技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从“复兴号”飞驰的钢轨到港珠澳大桥蜿蜒的身姿,从“天眼”探向宇宙的巨耳到“北斗”指引方向的星光。
此刻,这新时代的“桥梁”正以更恢弘的气度连接着中国与世界的现实与未来。当我们站在这座桥的顶端极目远眺,正当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座座科技之桥、创新之桥、智能之桥拔地而起,连接着璀璨星河与人间烟火,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的智慧与梦想,引领我们奔向一条充满无限可能的苍穹天途。
【作者简介】
傅维敏,沈阳军区特征入伍,先后任军师级演出队演员、政治指导员、政治部文化干事、营教导员、政治文化教员等职,荣立三等功一次。转业后先后任大连市中山区文化馆馆长、区文化局副局长、区政府调研员,中山区第12届人民代表,省先进文化馆长,荣获中共中央颁发的《在党50年》纪念章,现已退休。多次参加军地书画展,文学作品擅长社会评论,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多次发表作品。一生致力于群众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