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中秋与国庆“双节同庆”,既是时间的巧妙邂逅,更是家国情怀与传统文脉的深度交融。当公历十月的红旗与农历八月的明月相映,我们既需要铭记假期里的生活温度,更应回溯节日背后沉淀千年的文化根脉。
作者强军先生这篇数来宝《2025双节同庆》,以传统曲艺为载体,将节日日期、放假安排等现代生活信息,与中秋起源、历史演变、文化内涵等传统元素无缝串联,既保留了数来宝“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艺术特质,又赋予其新时代的节日叙事。
它不仅是一段热闹的节令唱词,更是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诠释——让我们在清脆的竹板声中,读懂“月圆”与“国圆”的深层共鸣,感受传统节日在当代生活中的鲜活力量。(294字)
【数来宝】
2025双节同庆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竹板这么一打呀,响声响连环,
二零二五金秋月,双节喜相连。
先说中秋具体日,公历十月六这天,
恰逢周一好时辰,农历八月十五圆。
月儿高悬照九州,清辉遍洒暖心间,
此日本是团圆节,又遇国庆红旗展。
双节同庆福利多,放假安排仔细观,
十月一日至八号,八天长假乐无边。
出门旅行赏秋景,或是居家伴亲眷,
只是调休要记牢,前后补班别偷懒。
九月二八周日忙,十月十一周六赶,
辛勤工作换休憩,劳逸结合才美满。
更要提那十月六,法定假日非一般,
若因工作难休假,三倍薪酬不能欠,
用工规范需遵守,劳动权益有保障,
开开心心过节去,安安心心把活干。
再把中秋渊源探,历史长河溯千年,
上古先民敬天象,月亮崇拜刻心间。
《礼记·月令》载旧事,天子春朝秋夕月,
秋分祭月祈丰年,香火缭绕敬苍天。
后来时序渐调整,定在八月十五夜,
只因此时月最明,秋高气爽宜祭典。
又融秋社庆丰收,更添赏月雅趣添,
月宫神话传千古,故事悠悠代代传。
嫦娥奔月成仙去,碧海青天夜夜寒;
吴刚伐桂不停歇,桂花酒香飘广寒;
玉兔捣药救世人,一片仁心映月寰。
农耕文明深烙印,秋获时节笑开颜,
三秋之半逢佳节,感恩自然赐丰年。
先秦之时始萌芽,帝王祭祀独专权;
汉代风气渐转变,民间祭月蔚成观,
赏月之风初兴起,文人雅士赋新篇;
大唐盛世定佳节,八月十五名正言,
全民同乐赏明月,笙歌鼎沸夜无眠,
李白斗酒诗百篇,“举头望明月”传千年;
赵宋王朝更盛行,中秋之名始流传,
夜市繁华灯如昼,游人如织乐流连,
月饼初现象征意,“团圆”二字重千斤;
明清传承续烟火,与春并列成大典,
家家户户庆团圆,欢声笑语满庭院。
二零零六年入非遗,文化瑰宝得保全;
二零零八年法定化,全民共庆乐绵绵。
今岁双节喜相逢,家国情怀紧相连,
一轮明月照家国,万家灯火映笑颜。
愿得人间常团圆,父母安康子孝贤;
愿我中华永昌盛,国泰民安福泽绵!
竹板一打停此处,双节祝福送眼前!
(782字)
【作品赏析】
一、体裁适配: 以传统曲艺承载节日主题
数来宝作为民间说唱艺术,以“节奏感强、语言通俗、贴近生活”为特点,与节日庆祝的热闹氛围天然契合。作品开篇即以“竹板这么一打呀,响声响连环”的经典起势,迅速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让严肃的文化内容变得亲切可感。全篇以七言句式为主,间或穿插短句,配合“间、天、圆”“观、边、懒”等押韵韵脚,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既保留了传统数来宝的“接地气”,又通过规整的韵律传递出节日的庄重感,实现了“雅”与“俗”的平衡。
二、内容架构: 古今交织,层次清晰
作品采用“现代节日信息—中秋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深化—双节情怀升华”的递进结构,逻辑脉络清晰。开篇先聚焦2025年中秋的具体日期、放假调休、法定权益等现实内容,紧扣当下生活;接着回溯中秋从“上古天象崇拜”到“明清民俗定型”的历史演变,从《礼记·月令》的典籍记载,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再到唐宋诗篇、宋代月饼的文化符号,将碎片化的历史素材串联成完整的节日发展脉络;最后落笔于“双节同庆”的时代意义,将“月圆人圆”的家庭期许与“国泰民安”的家国情怀相连,让作品既有生活温度,又有精神高度。
三、文化表达: 细节具象,情感真挚
作品对中秋文化的诠释并非空泛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细节让传统“活”起来。比如写唐代中秋,以李白“举头望明月”的诗句为切入点,让浪漫的文人气息扑面而来;写宋代习俗,用“夜市繁华灯如昼”“月饼初现象征意”的场景化描述,还原节日的热闹与团圆内核;提及现代传承,又精准点出“2006年入非遗”“2008年法定化”等关键节点,体现传统节日的当代延续。这些细节既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厚度,又让读者在熟悉的文化符号中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在“一轮明月照家国,万家灯火映笑颜”的句子里,完成对双节意义的情感升华。(739字)
共1827字 2025年10月4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