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诗词文学社在线作家:
刘兴祥
(第三十一集)
岩水区风云人物沈公安
作者/刘兴祥(重庆)
沈公安名叫沈云品,开县河堰镇人,说起沈公安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岩水地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个颇具争议传奇式的人物。
我和他第一次接触是在1979年12月,从部队退伍后安排在国营岩水林场工作。开县白泉乡百里村发生抢伐国有林的事件,几十株古松树被当地村民砍伐。接到报案后,县林业局派岩水林场场长和我前去调查,特请岩水区公安特派员沈云品同志协助破案。
当时开城公路还未修通,我们只能徒步五十多公里山路,要翻过盖梁山下泉秀峡前往白里。在崎岖的山路上走了一整天,傍晚才到达百里。
一路上和沈公安攀谈中,了解到他是一个非常和蔼可亲的人,他非常关心我,教我怎样为人处世,怎样与单位领导处好关系。初次接触我对他印象很深。他精明强干,雷厉风行,军人作风。我们之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那上白下蓝的公安制穿在身上很神气,心里羡慕极啦。
案件调查得很顺利,真相很快露出了水面。牵涉的一部分村民和基层干部的违法事实已查清。沈公安坚持依法办事,与违法的基层干部唇枪舌弹,据理力争。他熟悉法律知识,一身正气很有震慑力,几次较量后终于迫使对方屈服。我当时在想:“要是我能成为一名公安干警多好”!从哪后,我们的接触多了,每到岩水去办事,就要到他家里坐一会儿。他有空也喜欢来林场,给护林员讲些办案技巧和经验。他爱游山观景,有时时间晚了就住在林场。
我岳父是林场老工人,一家人住在顺天坪执勤点。有一天,我和沈公安去山上打猎,走到岩湾,看到悬岩上有一个山洞,据说是解放前躲土匪的地方。小路被荒草掩盖,崎岖难走。出于好奇心大家要求上去看一看,刚爬到洞口一条酒杯粗,近两米长的蛇盘旋在树枝上,吐着信子灼灼逼人。吓得在场人尖叫起来!沈公安沉着镇静,掏出手枪“砰”的一声蛇被击毙。附近村民听到枪声,不知内情,以讹传讹地传说:“沈公安一行人在岩湾岩洞里碰上了逃犯,进行了枪战”,当地人还信以为真呢!
后来我被调到岩水区林业工作站后,与他接触的机会更多啦。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爱管闲事,常在客车上抓小偷,打击投机倒把的商贩。只要他在客车上,小偷扒手们不敢上车。由于他熟悉当地人际关系,地理情况,信息灵通。精力充沛,整天东奔西跑地忙着办案。经常神出鬼没地出现在偏僻之地追击逃犯。一个人负责相当于开县版图的的三分之一的岩水辖区,把治安秩序治理得有条有绪。成立了派出所后他多了几个助手。减轻了工作压力。再后来又升为岩水区副区长,分管农业,是我的顶头上司。尽管工作环境和角色变了他那认真劲没有变。
1986年我被选调到开州区森林公安局后,与沈云品同志的接触少啦,听说他犯了错误,双目失明了。我向岩水的老同志打听,有的说他工作太认真得罪了一些人;有的说他自己有些问题被人告了,由于身残没有去坐牢,住在老家河堰镇。
一个偶尔的机会,在河堰镇出差,想起了沈公安,专程去他家拜访,看到他双目失明心中一阵隐痛。他坐在门口我上前握住他的手:“沈区长,你听我是谁”?他一下反应过来说:“你是小刘嘛”!当时我眼睛一下就润啦,分别十多年他还记得我的声音。我当时说什么好呢,只好安慰他好好的保重身体,健健康康的活着,安享晚年生活。不久,从岩水传来噩耗,他逝世啦……
(第三十二集)
林业局长朱丹清
作者/刘兴祥(重庆)
朱丹清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山区娃,走向县林业局长,县农委副主任的位置的确不容易。
初次接触他是1981年,那时任岩水区清泉公社党委书记,后来调岩水区任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当时我在区林业工作站工作,他是我们的直接领导。以前的事我知之甚少,只晓得他出生于岩水区锦竹乡,读书参加工作,和同乡的女同学吴应碧恋爱结婚,吳应碧在农行系统工作,后来调到县农行退休。
由于朱丹清同志工作踏实能力強,不久由副书记升为区委书记,在林业工作上很有建树。
全县的绿化造林工作曾在岩水试点,落实林业两制后,社员们分得了自留山,责任山。为了改变山区落后面貌,他因地制宜号召大家种金银花、木香、党参、黄莲、杜仲、厚柏等名贵药材。山上实行封山育林,严禁铲灰积肥,短短几年时间使岩水区有了很大变化。为后来的山青水秀,凉爽宜人的避暑胜地留下保贵财富。
1982年发生大洪灾,开城公路全线冲毁,当时的县委书记吳运顺点名,带上他和温泉区委书记张元铸去白泉查灾。从岩水出发步行白泉,爬到盖梁山顶时,前不巴村后不落店,又累又饿找到岩水林场盖梁工队,工队当时只有我老婆在家,工队条件很差他们要赶路,拿不出好的东西招待这几位父母官,白米稀饭下咸菜。饥不择食的他们,认为是最好吃的东西。事后吴书记在全县三干会上多次提到盖梁林场职工的辛苦和热情好客。
后来朱丹清调任县林业局长,临行时他要我送他,作为老领导我义不容辞!将他送到县林业局就任。
在县林业局工作期间,他那踏实的作风,雷厉风行的性格,深受职工拥护。在工作上他对下属是严厉的,如谁做错了事就会挨他的骂,但骂过后不计较,从不给人小鞋穿,为人公平公正。
一九八六年初,全国招收五万名林业公安,开县分了五个名额,上面规定等额考试录取,能考上几个算几个,不足的由现有干部中补齐。为了不浪费名额,局党委决定考试筛选,让最优秀的同志参考,通过初考有幸我被选上,那些没选上的人找县领导出面打招呼,施加压力都被他顶住了。他说:“林业系统本身缺干部,找些文化不高的人去参考,会浪费名额,浪费人才的!”在他的坚持下,开县被选的五个人很争气全部考上了。并县在全万县地区考得最好。实践证明这五名同志在后来的工作实践中在单位上发挥了骨干作用。
他对下属的原则是在工作中严格要求,在职工生活,家庭困难上他能尽力帮助解决。有次我们在闲聊中提到家属工作地点远影响工作的情况,他当时就说:“把你家属调城郊木材加工厂如何?”他说到做到,第二天就下文调迁,从不得人好处,因此,职工们对他百般拥戴。在任职期间,兴办了砂砖厂,林业二建司,解决了大批林业职工家属下山难,进城难,子女入学难,夫妻两地分居难的实际问题。
他为人低调,从不张扬,在他退休后发生一件事,一个职工家做喜事,我们同桌人有一个现任局长,不知谁发现朱局长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大家一起前去向朱局长敬酒,桌上只剩下当时现任局长非常尴尬。
林业局的老职工为林业工作讴心沥血几十年,子女大多数没得到安方,但每年凭关系进人不少,大家深有感叹地说:“要是朱局长在位,决不是这这样子!像他这样的好局长不多呀!”
(第三十三集)
学习《道德经》的初心
作者/刘兴祥(重庆)
《道德经》是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先秦诸家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为《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以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身之道“,并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內经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含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最多的文化名著。
通过学习《道德经》深感古人智慧之深厚识远,有今人不可及的高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论其修身,老子提倡”豫而谋而后定,行不躁进,择善而从之。”
我的理解是:我们每做一件事,事先必须深思熟虑,考虑到自已的言行是否合理合法?保持正能量,积极上进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否违背他人意愿?是否尊重他人?是否有骄躁情绪?是否有虚心的态度?是否以诚待人?在处理各种矛盾和事务时,必须选择最佳的处事方案,才能收到最好效果。
毛泽东同志曾谆淳告诫我们:”我们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这个道理。
二:在治国方面老子有论述:”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说治理国家如同煎小鱼一样细致周全。在处理各种事务时,要用复杂态度对待简单事情,小处着手,大处着想。宏观与微观的有效掌握。
领导要以身作则给群众做出表率,弘扬正气,公平公正,处处以人民利益作想。个人服从大众利益,公私分明,赏罚分明,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违法的行为,应予以坚决地抵制。
给群众以正确的导向,激发爱国热情,团结一致,共谋国家发展之大计,一个国家如有这样的良好社会风气,何愁不国家不兴旺发达。
三:在用兵方面老子有阐述:”国之利器不可示人”我的理解是:国家要繁荣稳固,必须有一支强大军队作后盾,有了強大的军队,不要轻意言战,有了先进的武起装备,不可以来炫耀。
毛主席也说过:”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当前西方霸权,嫉忌我国的日益强大。一方面百般阻挠,处处伸手,干涉内政,肆意践踏红线,利用各种渠道与平台,向年青一代,传播西方文化,抵制中国传统文化,淡忘老祖宗的优秀东西。摧毁中华文化,摧毁中华民族精神。达到颠复国家的目的,学习道德经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我们坚守国家底线,机智地,坚决地与其周旋斗争。在矛盾中求发展,有力地击碎了霸权者的各种阴谋,掌握了斗争的主动权。不轻易言战,但有能力控制局面。保卫领土安全,维护国家的统一,能做得恰到好处。
四:对于养身之道,老子非常地有见地,他说:”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正。”我的理解是:”静心安处要強过于急躁冒进。人的身体是自然界万物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自然相互相存,互为平衡,要想达到生态和谐,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切莫人为地破坏其平衡,违反自然规律,会导致身体的损伤。
中医提倡颐养生命,增加抵抗力,延长寿命,”十病九为情绪所致”,急躁不安的情绪,是百病的源头。老子这些理论对养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喧嚣的都市生活,为生存疲于奔命,身体严重透支,处于亚健康状态。选择了农村环境,高山避署。那里人口稀少,工业化程度低,污染少,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有利于身体和身心的康复。平和的心态,有益于延年益寿,。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领域里占领高度。《道德经》被海外大众认可。墙内开花墙外香,成为世界文化之精典。而国人却将其闲置,束之高阁。放弃自家的宝贝,捧着金饭碗讨食洋垃圾。
当前,国人道德滑坡,思想混乱,胸无理想信仰,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实为可悲!
崇洋媚外,是对祖国文化瑰宝不尊重。迎合西方对中华民族的打压,亡族灭种阴谋。愚昧无知,昏庸以及。
学习《道德径》提高修养和境界,当务之急。传统文化如能深入人心。改变目前这种状况,任重道远!长征尚在继续,同志仍需努力。
作者简介:
刘兴祥、 生于1953年4月8日、开州人、年轻时曾在西藏边防服过役,退伍后,就职于重庆市开州区森林公安局等单位至退休。曾任一级警督、三级警长。7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重庆市诗词学会理事、开州区诗书画院院士、重庆嘉陵诗词学会、渝中区诗书画院、开州区作家协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开州区音乐家协会会员等;创作古典格律诗词集《绿梦縁》《绿之心声》《随央视周游国境》《鹤发童心》《霜染枫色》《老骥千里》;长篇小说《白衣情结》;纪实文学《寻路人的足迹》;散文《拾絮年华》;文学评论《我达我意》;现代韵律诗歌《森林之恋》古韵今声《赋谣记》《新诗探索》等个人专集13部,200余万字。代表歌曲作词有《战友情深》《无缘》《老同学之歌》《怀念邦达》《开州明珠雪宝山》《森林警察之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