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同望“一轮明月”
——团圆与思念才是永恒的主题
文|孙毅
一个闪亮的深秋降临,草籽成熟,大地上桂花飘香,玉露生凉,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如约而至。
当一轮明月,高悬天幕,带来的是缺损与晶莹剔透的圆润明亮!这样的场景,最能让人想起那月亮之上,广寒宫前的桂树,正是“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代表着深秋的气韵到来。
它让人们的心灵,注定要在爱情与诗意,浪漫与幻想,美满与憧憬中做出选择。如同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中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分明说的是人间悲欢离合,都跟月亮脱不了干系。与月亮的阴晴圆缺,融汇在一起,处在一种不可言逾的自然循环之中。看到它,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会泛起属于自己的情感与思念!
一年有四季,大自然既简约又复杂,如同渊博深沉的学者,深藏着自已博大精深的内涵,却又显得极为平易随和!
在中国古老传统的四大节日中,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就各占了一个季节!这不同季节的后面,就是文化,就是一个时代的心态与情感表达!
(一)
中秋节前夕,我又组织了一场“中秋节”探源与唐诗融合的实地采风笔会。
9月下旬,深秋的周末,我们一行6人,驱车早早就来到长安区“终南山”脚下,唐诗文物核心聚集区——天门街口曹村文化艺术村落。
秦岭北麓的终南山,秋晨的空气是清新的,太阳还没有露脸。我望着山野间的东方,它从那雾蒙蒙的淡淡的山峦间,刚刚微笑着浮出脸来,金色的光芒,让终南山骤然变得清亮起来了。是的,连我也觉得自已,变得更加清亮许多了!
从事唐诗文物遗址保护工程的5位中青年研究员,选择了终南山下,一座古旧风格的两层楼民宿小院。其中配有禅房、茶室、餐厅和客栈。我们小憩用攴之后,便在此举行了——中秋节“圆月与唐诗”融合的小型茶话笔会。
在青翠润泽的细叶,修长清朗的竹林,围绕的民宿小院里,我们六位,舒心地畅谈起来。
谈起中秋节的起缘,简直就是大自然的馈赠,平凡而神圣,单纯而神秘!
农历的八月,在秋季七、八、九三个月的中间,被古人称为“仲秋”、即“中秋”。八月十五,刚处在八月之中,故名“中秋节”。中秋节作为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跨越时空,承载着大家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
二十四节气的秋分,也在八月。秋分这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这一天全球各地,北极与南极除外,其它都是昼夜平分。在我国,不论北方、南方大部分地区,也都进入气象学的秋天。然而,在这四季当中,秋天的特有好处在夜、在月。夜是凉的,月是明的,不正是“月到中秋分外明”经典的诗词印证。再加上秋雨,频繁涤荡,秋色便更加空明澄澈,如此迷人!
我在查阅史籍中看到,“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宫》一书中,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尚书·尧典》中说道:“宵中星虚,以殷仲秋。”这是“仲秋”一词的最早出现。
中秋节,总是伴随着岁月年轮的流逝,释放出一种亘古的广阔文化背景。这种感觉是:生动的古朴,粗犷的沉寂。比如说到汉代,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尊贤,赐以粗饼。魏晋时代,即出现“牛诸玩月”的记载,民间开始有赏月的情景。如《子夜四时歌·秋歌》中出现吟咏月亮的诗句。如“风清觉时凉,明月天色高”;“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等等,这些诗句,语言清丽,意境悠闲,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情思。不过,此时赏月的习俗,当时并未全面盛行。
到了唐代,中秋节形成文化兴盛的一个重要节点,产生了一系列中秋经典唐诗,它随中秋节令而至,让你在不经意间,被熏陶着、感染着、迷醉着!
在天文历法上,圆月之日称“望月”。一轮圆月高悬在天时,皎洁、晶莹,也引发无数唐朝诗人的创作灵感。从唐人司空图的一首小诗《中秋》,可以看出唐人把赏月,看得多么重要啊!“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唐代中秋节的传说,最典型的要数《太平广记·神仙二十二·罗公远》中,记载了皇帝“唐玄宗登月”的传奇故事。其中描述道:“开元中,中秋望夜,时玄宗于宫中玩月……请玄宗同登,约行数十里,精光夺目,寒色侵人,遂至大城阙。”这则故事,神话般的色彩尤为浓郁,反映了当时儒家理念和道教意象的浓厚。在唐代喧染中秋节的意境,已经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拔挺阔和万般清幽!
当时唐人坚信“天河与海通”的古老东方文化理念,而在西方人的哲学彼岸世界里,永远无法抵达!
正因为在当时盛唐时代,万国来朝,彼岸可至,斯人可睹,盛唐的玩月诗词和故事,才出现了神人相接,别有一番况味!
“中秋节”一词的称谓,见于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中:“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更可论证的是该书《序》篇,即是吴自牧于“中秋日”所作。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丝簧鼎沸。近内廷居民,夜间遙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 可见街市坊间,张灯结彩,欢饮达旦,中秋佳节的市民欢庆气氛,浓烈而有趣味。
有一则小小的中秋佳节传统糕点,更值一提:唐朝吃的可不是今天叫的“月饼”,而是称作“胡饼”!
但在宋朝,才正式命名为:“月饼”的称谓,一直流传到今天。苏轼在《月饼》一文中就描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 但据详细考证,宋朝时代,民间的糕点佳品——月饼,“四时皆有,任便索喚。”并不全具有团圆相思之意!
明清近代史书上记载,月饼己寓意“团圆和美满”。市面上月饼种类繁多,制做精良,随之成为馈赠礼品,开启了民间礼尚往来,“祭月”必送的先河!自成文历法的推行,中秋节逐渐演变为节日的概念!
至今在全国各地留有明清时期,修建的“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名胜古建文物遗址。明朝的夫子庙旁,就建有“玩月桥”。留下了“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的著名诗句。在战火动荡,断壁残垣中,此诗寄寓了黍离之悲和亡国之恸!
这充分反映华夏各个朝代更迭,时代的脚步巨变!虽江山易改,那一轮明月,却依旧高悬!
新中国成立后,中秋节是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要节日。
中秋节,文化含量最重,历史起渊最深,最能够完整地展现中华民族,特有的——“血亲团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意志和愿望的节日!
中秋节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起源,在我们今天的远眺之中,当你正视了它,超越了它,它就成为一个光辉的历史文化和时间节点!
(二)
中秋节起源的文化,无疑是照在我们心上的一束光亮!
我们六个人,整整地研讨了一个上午。午餐之后,漫步竹林。我突然发现这栋民宿小楼的背面,有一株幼小的爬山虎,绿绿地爬在墙根上。
我忽然对它,产生一种不同寻常的亲近感。
我第一次,如此贴近地凝视它。爬山虎又叫地锦,一种落叶大藤夲植物 ,形态与葡萄接近。 它那绿莹莹的枝蔓上,长有卷须,前瑞发育成小吸盘,爬上墙壁后,分泌出的粘液物,吸附在墙壁上,植株借以向上攀爬和生长。看到此景,我似乎倾听到了一种绿色植物,顽強趱行,奋勇攀爬的呼唤!
下午继续研讨,我就以看到这“虎步龙行”的绿色植物为引子,讲了中秋节“探月”的故事。
不说晚云和暮霭,不说头顶密密匝匝的星星。只说中秋节最明显地标志,是天上那一轮圆圆的月亮!
明月直入,就拿“嫦娥奔月”来说,它完整的故事见于西汉成书《淮南子》,其中讲到:娥是神话中尧帝手下的神射手,后羿之妻,美丽无比。后羿从西王母娘娘那里,得到不死之药,娥将其偷吃后,身如轻燕,飞上月亮!从此,一人住在月宫,天地相隔而成仙。后为避汉文帝刘恒之讳,娥被改名叫——“嫦娥”!
从此,以嫦娥奔月为主线,就产生了诸如玉兔和吴刚,桂树、月宫、蟾蜍为道具的系列“月宫神话”诞生!
嫦娥终年,独守月宫,寂寞的心思,反而成了历代诗人热议话题:做了神仙,一定会幸福吗?
唐朝诗人李商隐,专门写了一首诗作《蟐娥》。他是这样描写的:“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从这首诗中,看到嫦娥在月宫,苦熬长夜,云母屏风罩着暗影,銀河落幕,晨星隐去,只有碧海蓝天,陪伴着她,表现了既是神仙,嫦娥也得独居月宫,夜夜守得住寂莫。对服药飞天,产生悔恨!
那月光,自深不可测的苍穹,无声地洒下动人的嫦娥奔月神话,流传至今 。它寄托着华夏儿女对太空和探月工程,美好的梦想与追求!
如今,在中国空间科学的高速运载和探索下,神话,变成了现实。一个个航天太空的国之重器,腾飞出世,承载着千年古老国人的梦想,成为中国航天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硬核”的浪漫!
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标识为“揽星九天”。2020年7月23日,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
“天问”之名取源于屈原的长诗《天问》,表达了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其核心寓意探求科学真理的征途漫漫,追求空间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本世纪初,中国航天事业启动探月计划时,将其命名为“嫦娥”探月工程。
中国的探月标志,充满诗意:图案以中国书法的笔触,形成古文“月“字,月的两横做成一双脚印,象征登上月球的最终目标:月字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落笔的飞白,由一群和平鸽构成,表示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愿望!
(三)
春华秋实,深秋来了,一切浮躁都会沉淀下来!我看见,绿色泛黄的叶片,一片一片飘下,似乎放弃,实则追寻。你看那片片落叶,都是飞翔的姿态,好像在追寻悠远的中秋节,最经典的唐诗佳作。它是那样的执着与从容,沁人心脾!
秋空明月悬,佳节倍思亲。这个以团圆为意,在美满相宜的温馨时刻,始终月明九洲,情暖人间!
久居长安的唐代诗人王建,宦途中曾任陕州司马,深居咸阳塬。
唐代诗人王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力,渲染了中秋节 “月圆情更圆。”牵挂弥足珍贵,思念更显亲情,望着天上的一轮明月,给远方的好友杜郎中写的一首诗,在唐代反映中秋的诗篇中,也是较为经典的一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的第一句说:“中庭地白树栖鸦”。这是一个中秋节的夜晚,但这第一句诗里,竞然没有提到明月?当然有。“地白”就是月色呀!月光照射在庭院,地上好像铺了一层白霜。使人不由会联想到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地白”两个字一出来,给人一种澄静与素洁的感觉!“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倦鸟归巢,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不大可能看到树上的鸦鹊。但明月之下,鸦鹊误以为天亮,惊惶喧闹,或者飞起来,让人感觉到它的存在。北宋词人周邦彦的《蝶恋花》词中就有“月皎惊鸟栖不定”。中秋之夜,人们全凭听觉,感受出来月光的皎洁与明亮。
“冷露无声湿桂花”。第二句是全篇的点题之笔!
每个季节,都会有特定的花朵。秋天最富有诗意的是桂花。“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在天上仙界,一树桂花却被秋天的露水打湿。中秋之夜,诗人仰望高悬天季的一轮明月,浮想联翩。想到月亮之上,广寒宫前的桂树,被清冷的露水打湿,散发出缕缕寒香。而广寒宫里的嫦娥,此刻,正在凄清独守,更令人耐思!
月宫之上,岂只有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诗句带给我们的是无穷无尽的丰富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今夜月圆,难道只有我一个人,独自凝望?天涯海角,所有人不都在望着,同一轮圆月吗?可是,有的人合家困聚,也有的人遙寄思亲,苦乐不同。因而,因嫦娥独守月宫,引出了许许多多的入骨相思。既然这样,那绵绵的秋思,又会落在谁人哪里呢?诗人并没有采用正面的抒情诗句回答。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句:“不知秋思落谁家。”
难道诗人真的不知秋思,落在了谁人的心头吗?当然不是。他真正的涵意,明月当头望,秋思落我家。这不,我正在思念,那远方的知心朋友——杜郎中啊!
唐人王建的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一诗,写得愈显情痴,表现手法高妙。高妙之处,在“落”字上。它给人以“动感”形象的喧染烘托。本来,望月秋思,是人的心里,自然生成的情感。但是,诗中结尾却说“不知秋思落谁家。” 仿佛这秋思是一个外在的东西,像月光一样,从天上洒落下来,一下子砸在我的心坎上啦!在炼字上,一个“落”字,用的不同凡响。仿佛那秋思,随着中秋佳节的一轮清辉,一齐洒落在人间!
在我们中华儿女的精神原野上,总是高悬着一轮皎洁的圆月!
那是怎样雄浑的一种仰望?于是,我想到了世上的芸芸众生。我的眼晴,对视着中秋明月,心中会参生一股莫名的感动,不由得为那镶嵌在广袤苍穹的圆月之美所折服!
月有阴晴圆缺、家有悲欢离合,更有思乡远望、家国一体的共鸣!什么是团圆?每个人对此都有自己的理解。
然而,无论如何,每一种团圆的方式,都有你有我,有家有国。
不知何人说过:“天上的月亮,都对应着地上的每一个呢!” 虽然,月亮与群星交相辉映,静中有动,展现出不同季节组合的光彩。我相信,天体中造物主的神奇,就在于它的公平性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中国人而言:中秋节,更加深了确认“家”的存在感,使我们更加懂得“团圆”二字的价值。人在,心在,家就在,幸福就在。
我们不妨在这里,重新审视一下,家的担当,国的责任。这是“月圆情更圆”的含义,也是“千里共惮娟”的真谛。团圆与思念,才是人生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