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里的成语典故之
返朴(璞)归真
文/赵永武
所谓返朴(璞)归真,注意,说到这个成语了,我特别想多说两句,现在这个成语热度比较高,微信朋友圈里、短视频平台上,大家都经常挂在嘴边的;房地产商家、民宿商家等也喜欢用它来吸引客户的眼球,好像一夜之间,大家心底潜藏的这个生活愿景都苏醒了。但我们应该怎么样来理解这个成语呢?这又似乎是个问题。
毫无疑问,这个成语的思想源头在道家,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和把握它的内涵:第一个层面,应该是生活状态层面。这个层面主要是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和把握的。我们要返,也就是回归的这个“朴(璞)”是什么?木字边的这个“朴”字儿,本意就是未经加工未经雕凿未经刻画的原木;而王字边的这个“璞”字儿,也常见常用,这个“璞”又是什么?未经人工切割未经人工琢磨未经人工雕刻的玉石,所谓的璞玉。很明显,它们两个在这里,都被用来喻指事物本来的面目,本来的样子,本来的状态,所以我们看,所谓“返朴(璞)”,就是回归到原本的样子原本的状态。而“归真”又怎么讲?重点要理解这个“真”字儿,这个“真”字儿就是本真、纯真、真实的意思,就是自然的状态,本来的样子,真实的面目,所以“归真”,也就是回归到原本的样子本有的状态。“返朴(璞)”与“归真”在这里同义反复,构成了这个成语。这个成语的含义就是在说,去掉外在的装饰,回归到原来天然质朴的状态。
大家想想我们眼下的生活,还是原来天然质朴的状态吗?道家崇尚自然,我们的生活状态还是原本自然的样子吗?这个话题,若是要充分展开来讲的话,恐怕又是个《一千零一夜故事》,今天还是不说了吧。
再看第二个层面,则应该是生命状态层面了。说到生命状态层面,我们就需要更紧密的结合老子的《道德经》来解析了。在《道德经》中,老子给自己所谓的大道还起了一个名字,叫什么?叫“朴”。“(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这是《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的原话,他用这个“朴”字儿就喻指的是大道,其所取喻者,就在于“朴”未经人为加工人为雕凿人为刻画自然而然的这种状态;而大道呢?大道它恰恰就是这么个样子的,所以他要人们“复归于朴”,字面意思是要人们回归到原本自然朴实的状态,而深层意思,则是要我们大家回归于大道的。对于这种状态,老子还有一个譬喻:“婴儿”、“赤子”,才生下来不久的小生命,未经世俗习惯性力量地裹挟和熏染,没有天长日久积累的习气,欲望也很恬淡,其生命状态正是合道合德的。在此基础之上,老子还向我们推崇了他的价值观:“见素抱朴”。出自于《道德经》第十九章,按这个短语出现时的具体语境,老子的本意是要说给统治阶级听的,要统治阶级的生命状态外在看起来很朴素,而内里抱守大道的,这里的“朴”就指称的是大道。因此我们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所谓“返朴(璞)归真”,就是要我们回归于大道,回归到我们生命最本真最自然最原初的状态的。
作者简介:赵永武,副研究馆员,早年写作,略有小成,发表作品200余万字,出版个人作品集4部,曾荣获西安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18年被周至县委县政府认定为"高级人才"。现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播工作,书稿《诗经里的长安》大部分章节被陕西人民广播电台《长安夜话》播出;《楼观论道》书稿及短视频正在完稿制作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