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茂名荔林的晨雾里,他曾扛着摄像机蹲守三小时,只为捕捉阳光穿透枝叶洒在老荔农皱纹上的瞬间;在骑楼老街的灯火中,他逐帧打磨镜头里的缠枝纹饰,让建筑肌理里的粤西记忆在银幕上苏醒。他是林坤源——一位以光影为笔,执着书写本土文化的电影人。从小说创作的文字世界,到影视创作的镜头语言,他始终将根系深扎茂名大地,在商业浪潮与文化坚守间,走出了一条独具地域特色的影像之路。
从文字到镜头:让本土故事拥有光影生命力
林坤源与电影的结缘,始于对"本土故事如何被看见"的思考。早年以小说《荔枝树之恋》为茂名荔枝文化立传时,他便常在字里行间构想画面:百年荔树下的祖孙对话、骑楼廊下的籺摊烟火、小东江畔的青春约定,这些带着地域温度的场景,在他心中早已是流动的影像。"文字能唤起想象,但镜头能让更多人直观触摸到茂名的质感。"这份执念,推着他从书桌走向片场,完成了从作家到电影人的跨界。
转型之初,他并未急于追逐市场热点,而是带着团队扎进茂名的街巷村落做"影像采风"。为拍摄一部关于荔枝非遗的短片,他跟着老匠人学做荔枝壳雕刻,记录下刻刀与果壳碰撞的每一声脆响;为还原骑楼商贸的旧时光,他走访十余位老街坊,收集来上世纪的粮票、旧算盘,让道具里藏着真实的岁月痕迹。他执导的首部短片《荔香满巷》里,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只有籺摊阿婆的日常:清晨揉粉、正午蒸籺、傍晚收摊时与老街坊的闲话,镜头在氤氲的白汽与暖黄的灯光间流转,将茂名巷弄的烟火气酿成了诗意。
"本土电影不是地域符号的堆砌,是让故事在土地里自然生长。"这是林坤源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的镜头里,茂名从不是单纯的取景地,而是故事的"主角":《小东江的约定》中,江水的潮涨潮落呼应着少年们的成长节奏;《骑楼里的非遗》里,廊柱的斑驳纹路藏着老手艺的传承密码。他擅长用细腻的镜头语言放大本土元素的情感张力——荔枝叶上的晨露、籺皮上的指纹、老人口中的方言俚语,这些被忽略的日常细节,在他的影像里成了传递地域文化的载体。
以光影为桥:在商业与文化间搭建平衡支点
当不少本土创作者困于"小众表达"与"大众接受"的矛盾时,林坤源早已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之道。他深知,地域文化的传播不能脱离市场语境,但也不能为迎合流量丢失文化本真。在筹备电影《涌动青春》(改编自其同名小说)时,他曾与投资方有过一场关于"故事定位"的博弈:对方希望强化青春爱情线以吸引年轻观众,他却坚持保留"荔枝文创创业""古荔树保护"等本土情节——最终,他用"青春叙事+文化传播"的融合方案说服了团队:让少年们的创业故事成为展现茂名荔枝文化、骑楼风情的窗口,既保留青春片的热血感,又暗藏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
为了让本土文化自然融入剧情,林坤源在剧本打磨上花足了功夫。他将荔枝壳雕刻技艺设计成主角的"秘密武器"——当主角团队的文创产品陷入滞销,正是一枚刻着冼夫人图案的荔枝壳书签,让外界看到了茂名非遗的独特魅力;他把骑楼老街变成"青春创业场",少年们在廊下摆起文创摊,老匠人带着传统手艺来"助阵",老与少的碰撞、传统与潮流的融合,让故事既有青春活力,又有文化厚度。"好的本土电影,要让观众在被故事打动的同时,自然爱上故事里的土地。"影片杀青后,不少参与拍摄的年轻演员主动去了解茂名非遗,甚至带着家人重游取景地,这让林坤源更加笃定:光影是连接大众与地域文化的最佳桥梁。
他的这份坚持,也让作品收获了市场与口碑的双重认可。短片《荔香满巷》不仅入选国内多个纪录片展映单元,还被茂名文旅部门用作对外宣传素材;《涌动青春》的预告片发布后,"茂名荔枝文创""骑楼创业"等话题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不少网友留言"想去茂名看看故事里的荔林与骑楼"。在他看来,这便是本土电影的价值:既让本地人在影像里看见自己的生活,也让外地人透过影像读懂茂名的文化肌理。
守正与创新:为本土影像注入可持续生命力
作为深耕本土的电影人,林坤源从未停止对"地域影像表达"的探索。他不满足于单一的剧情片创作,而是尝试以多元影像形态拓展本土文化的传播边界:他牵头成立"茂名本土影像计划",扶持年轻创作者拍摄家乡故事;他与本地高校合作开设"影像创作工坊",教学生用手机记录身边的非遗技艺;他还计划打造"荔枝文化影像馆",将历年拍摄的本土短片、纪录片整理归档,让影像成为留存地域记忆的"活档案"。
在内容创新上,他始终保持着对时代语境的敏锐感知。近年来,短视频热潮兴起,他迅速组建团队入驻短视频平台,用"电影级镜头+接地气叙事"的方式拍摄本土内容:《3分钟看懂荔枝壳雕刻》以微观镜头展现果壳变艺术品的过程,单条视频播放量超百万;《骑楼老街的十二时辰》用延时摄影记录老街从清晨到深夜的变化,让更多人看见茂名的市井烟火。"传播形式可以变,但文化内核不能丢。"无论是长片、短片还是短视频,他的作品始终围绕"茂名故事"展开,只是根据不同载体调整叙事节奏与表达形式。
如今,林坤源正在筹备一部关于茂名渔民文化的纪录片《海与岸的约定》。为了捕捉最真实的渔民生活,他跟着渔民出海捕鱼、晒渔获,记录下潮汐里的生存智慧、渔网中的家族传承。"每一片土地都有属于自己的影像记忆,我的使命就是用镜头把这些记忆留下来、传出去。"在他看来,本土电影人的责任不仅是创作作品,更是为家乡构建一套完整的"影像文化体系"——让后人能通过影像读懂茂名的过去,让外界能透过光影看见茂名的现在与未来。
从文字里的荔林乡愁,到镜头里的骑楼烟火,林坤源用一部部作品证明:本土影像从来不是小众的自我表达,而是能引发大众共鸣的文化载体。他以电影人的身份,成为茂名地域文化的记录者、传播者与守护者,而他的影像故事,也正如茂名的荔枝树般,在本土文化的土壤里深深扎根,不断生长,结出甜润的果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