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姚增战先生的<游心漫笔>》
文/沈巩利
午后,日光斜过窗棂,在书桌上铺开一片宁静的暖色。我正是在这片光里,缓缓翻开姚增战先生的《游心漫笔》。书不厚,也无甚哗众取宠的装帧,朴素得像一位老友的闲谈,需得静下心来,方能品出其中的真味。
初读时,只觉一股平实、温厚的气息扑面而来。先生的文字,没有刻意的雕琢,也无惊人之语,仿佛山间缓缓流淌的溪水,清澈而自然。他谈山川风物,不故作奇崛,只将眼中所见、心中所感娓娓道来。写一座无名的小山,一片寻常的田野,在他笔下都仿佛被赋予了灵性,充满了质朴的生命力。那是一种“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后的澄明与通透,是阅历风雨后,对寻常事物重新燃起的珍视与爱怜。
这“游心”,实在是一种极好的状态。它不同于浮光掠影的观光,也非为了某种功利目的的考察。它更像是一种精神的漫步,心灵的自由呼吸。先生仿佛一位从容的引路人,带着读者在历史的长廊里驻足,在文化的脉络间穿行,更在平凡的生活细节中,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诗意。他品一盏茶,能品出人生的浮沉;观一片云,能观出世事的无常。这“漫笔”,也因此显得从容不迫,信手拈来,却处处闪烁着思想的微光。
书中谈得最多的,或许是关于“根”的寻觅。无论是追忆故土风情,还是钩沉历史旧事,字里行间总萦绕着一股深沉的文化乡愁。他并非在怀旧中沉溺,而是试图从那些渐行渐远的传统与记忆里,打捞一种可以安身立命的精神资源。读着读着,我浮躁的心也仿佛被这温厚的文字安抚下来,开始反省自己在喧嚣都市中的迷失,怀念起那些简单、纯粹而富有底蕴的生活本真。
尤为动人的,是文章里透出的那份淡泊与平和。先生应是历经世事之人,笔下却少见愤激与牢骚,多的是一份理解后的包容,一番咀嚼后的释然。他写人生的际遇,写世态的变迁,总带着一种静观的智慧。这并非冷漠,而是一种“知世故而不世故”的澄澈,是千帆过尽后,对生命本身最深的体贴与温柔。
合上书页,窗外的日光已渐渐柔和。那“漫笔”的余韵,却仍在心头袅袅不散。它没有给予我任何急功近利的答案,却像一位长者的闲话,润物无声地涤荡着我心头的尘埃。在这效率至上、人心惶惶的时代,能随着姚增战先生的笔迹“游心”一番,实在是一种难得的福气。它让我相信,在奔忙的生活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个更为广阔、更为安宁的精神世界,值得我们时常回去,漫行,小憩。
作者简介:
笔名雁滨,原名沈巩利,陕西省蓝田县人,在职研究生学历,教育硕士学位,西安市价格协会副会长、蓝田县尧柳文协执行主席、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尧柳文化交流中心常务副主任、蓝田县诗歌学会执行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