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了然译文]:(佛)再次(说):须菩提,菩萨对于佛法是没有住相的,在行布施时,是不执着于对象的布施。不执着于色相的布施,就是在布施的时候,不执着于动听音声、诱人香艳、可口美味、柔细感觉的正等正觉布施。须菩提,菩萨是这样行布施的,不执着于事物万相。为什么呢?如果菩萨不住相行布施,他的福德多到不可思量。佛问“须菩提,你想说什么?”“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须菩提答“不可以,世尊。”佛问“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方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须菩提答“不可以,世尊。”佛说“须菩提,菩萨不执着行布施,他的福德也是这样,多到不可以思量。须菩提,菩萨只应用我所教的心要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
了然解悟:菩萨修行“妙行无住”的实践框架的法则“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不执著于施者、受者与施物之相。布施是一种清净心性的自然流露,既要积极行于布施,又要保持心念的空性(无所住),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解脱境界,无施者、无受者、无施物之“三轮体空”的布施才是真正的无相布施。布施时观察内心:无帮助他人的优越感、回报念,即不“住相”。若救济灾民后反复思量功德,就执著于“施者”与“受者”相。面对他人辱骂,如不起嗔念、不存报复心,以忍辱行布施,就是禅宗的“放下即是布施”。无相布施的福德如同虚空般广袤无垠。
了然颂:
风来竹面雁过空,白云行处影无踪;
鸿福那比清福好,自是幽谷寂寂风;
无执无念无所住,四时往复日月同;
碌碌一生何所往,繁花落尽总归尘。
祈愿: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辉光尊极;
佛雨恩泽,光普万类;
愿我无忧,净心清明;
安乐永恒,宏道迷津;
一切众生,皆見彌性;
陀佛淨土,大慈大悲;
遍照十方,悲願大為;
除凶伏魔,无量光明!
南无阿彌陀佛!(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