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时报》是我一生的情结
访方正老人系列之一
陈业冰
当走进方老简易古朴的书房,见到老人家时,我们皆感惊讶,方老哪像97岁高龄:身板挺直,手脚灵活,反应敏捷,面色红润,声音洪亮,精神矍铄。
“谈起与莱芜人民的鱼水情谊,还得从《泰山时报》说起。《泰山时报》的兴衰几乎同莱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历程相始终。”方正老人开始向我们讲述《泰山时报》的历史。1938年秋,中共泰山特委成立,1939年9月改为泰山地委,主要负责泰安、莱芜、章丘、历城、淄川、博山、新泰七县党的抗日工作。为了更好的向人民大众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动员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斗争,在地委成立的当年10月10日组织创立了地委机关报——《泰山时报》。
《泰山时报》为三日刊,四开四版的石印小报,每版可容3000字左右。一版主要刊登国内要闻、社论;二版刊载本地区新闻,特别是抗日斗争要闻;三版是国际新闻及世界动态;四版为文艺专论等。当时报头上印有“定价每月三角”,但实际上全部免费。每一期报纸印发1000余份,通过战时邮局逐级分送到本地区各县委机关、区、乡、村各级党组织以及抗日武装、团体。
《泰山时报》报社分为编辑部、经理部、印刷部。编辑部负责稿件的采写、誉刻,由编辑、记者和誉写员共同完成。经理部负责经费的筹措,采购出版用的机械、纸张、印油、石印板,接送稿件,还承担着战时邮局的工作。在当时的环境下,经理部的工作难度最大,他们不仅要想方设法筹措经费、采购物品,更要武装押运稿件、报纸,随时面临遭遇敌人的危险。为此,战时邮局配有七匹战马,确保两日内将刚出版的报纸送往所辖七县各处。印刷部负责排版、印刷以及印刷厂的安全保卫,很大程度上安保工作由地方武装负责,他们不仅对地形熟悉,更能发动广大群众共同保护印刷厂。一般要设立三层岗哨:内层在印刷厂周围,第二层在离印刷厂一公里的地方或村头,外层则设在进出的山口,有时候甚至要设置在十几里之外,一旦发现敌情,立刻鸣枪报警,这正是印刷厂从未遭到日寇袭击的原因所在。三个部门各设一名主任,报社社长则由地委宣传委员兼任,当时主要由宣传部长高启云负责。
中共山东省委的机关报《大众日报》创刊于1939年1月1日。但是由于抗日根据地处在日军据点和顽固军队的分割包围之中,省委与各地区之间的交通十分不便,尤其是泰莱地区很难看到《大众日报》,因此《泰山时报》应运而生。《泰山时报》编辑部配有无线电收报机,可接收到延安新华社的电讯,可以把国内外大事、党中央的号召及时传递给各县、区、乡、村,所以《泰山时报》成为泰山地区干部群众、部队指战员获取信息的重要窗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泰山地区抗日根据地,地处胶济、津浦铁路干线的夹角地带。其间又有淄博、新泰、莱芜等地的重要煤矿资源。日本侵略者于1938年就侵占了泰山地区的所有县城和重要村镇。随即广设据点,控制泰安至莱芜、章丘至莱芜、博山至莱芜、新泰至莱芜的公路。整个泰山地区就被分割成若干小区块,敌人随时可以集中兵力进犯、扫荡。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之下,报社编辑部头两年一直跟随地委机关在各块根据地之间游动。而由于生铁铸造的石印机重达八百余斤,十分笨重,不可能随机关经常转移,故应设于固定的一处。刚开始,印刷部设在章丘麦月村,1941年春转入莱芜房干村,3个月后,为确保印刷安全,地委指示设立两个印刷厂,一在茶业区的上王庄村,另一所在紧邻的雪野区的小篓村。日伪军如果在章、莱沿线扫荡,报纸就在博、莱交界的上王庄村印刷;反之,敌人进犯东部,印刷厂人员就步行三十里到西边的小篓村印刷。与此同时,经理部跟随印刷部的移动而动。编辑部将每期写好的药纸(类似铅印的刻纸)交于经理部,由经理部武装押运至印刷厂。采取这种灵活机动的方式,加上根据地民兵、群众的全力掩护,使得《泰山时报》的印刷器材从未遭到敌人的破坏。
(《泰山时报》编辑部在上法山村旧址)
在1942年10月17日的吉山战斗中,编辑部遭受惨重损失。跟随汪洋主力先行的资深编辑李爱文(莱芜人)、李新华(莱芜人)、滕振戈(泰安人)、郝克昌(肥城人)及年仅十七岁的誉写员孟华全部壮烈牺牲。跟随地委宣传部及电台部的善后人员编辑部主任宫达非、编辑董彩、记者方正、誉写员查仲谦幸免于难。就是这几个人成为日后《泰山时报》的骨干力量,担负起党报宣传的重任,继续编辑出报,直至终刊。
1944年,山东根据地的抗战形势逐渐好转,敌人对于根据地的封锁越来越乏力。省委与各地区之间的交通开始顺畅起来。在泰莱地区可以看到三日前出版的《大众日报》。在这种情况下,泰山地委报上级批准,停办《泰山时报》。这份在山东根据地内唯一一份由地级创办的党报,在历经五年艰苦卓绝的刊行岁月之后,于1944年9月印出了自己的《终结号》,完成了其光荣的历史使命。编辑部和印刷部的大部分人员编入《大众日报》社,部分进入地委宣传部。经理部人员大都具备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他们继续为民族解放事业做着重要的工作。
谈起牺牲的同志,方老依然情绪激动:“李爱文是从国民党报刊过来的老编辑,业务能力很强。他放弃了优厚的待遇,毅然来到这最艰苦的抗日前沿,为的是更有效的为抗日工作。他为人谦和诚正,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只可惜因为出身的原因,入党申请一直未被批准。李爱华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编辑,性格开朗,待人热情,写得一手好诗。孟华虽然年少,字却写得漂亮,在编辑部人员中,属我和孟华年龄相仿,脾气相投,无论走到哪儿,都是我们俩住在一起,李爱文戏称我俩是孟良、焦赞。吉山战斗后的第二天下午,我们幸存下来的同志到战斗现场一看,烈士们的遗体已被从淄川赶来的廖容标司令员组织当地群众掩埋,每座坟墓前大都竖起一块木牌,其中一个木牌写着‘战地记者方正之墓’。我急切地扒开新封的黄土,仔细辨认尸体,原来是孟华。由于我和孟华的身形差不多,战友们误把孟华当成了我……我抱着孟华的尸体悲痛欲绝。1942年10月17日是我永生难忘的日子,汪洋和泰山军分区教导队323人壮烈牺牲……”。言及此处,老人已是老泪纵横,泣不成声,这一情形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泰山时报》刊行的五年间,我在莱北待了近4年。我是1941年春从泰北来到《泰山时报》编辑部,一直到停刊,四年的时光,我在莱北这块热土上度过,其中大部分时间就活动在莱北的青山绿水间。吉山战斗之后,在省委领导下,廖司令与其他党政领导重新组建了泰山地委,地委随廖将军的主力部队行动。报社编辑部则改变了原来跟随地委行动的路子,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穿行于茶业区的村村寨寨与地委所在地之间。下法山村、中法山村、上法山村、卧铺村、逯家岭村、上王庄村都曾是报社编辑部的常驻之地。我们始终与印刷厂保持较近的距离,为的是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我党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当地人民为我们站岗、放哨,传递消息,供我们吃住,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莱北人民为抗战付出了太多太多……”
陈业冰,济南市莱芜区人。中国网络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济南市作协理事、《雪野》杂志主编、原济南市签约作家。在《大众日报》《齐鲁晚报》《济南日报》《当代小说》等报刊发表作品100余万字。报告文学《赤诚大义房公训》发表后,引发关注,促使房公训老人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道德模范,受到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莱芜鲁王工坊锡雕)
(莱芜西邹村邹家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