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微山湖二级坝顶远眺,7360米的坝体如青色巨龙横卧昭阳湖中段,312孔闸门似巨龙肋骨向天际延伸,将南四湖清晰分隔为上下两级水域。这座横跨鲁苏边界的水利枢纽,既是抵御水患的钢铁屏障,更是镌刻着奋斗记忆的时代丰碑。
回溯1958年,微山湖流域“十年九灾”的困境终被打破。当年6月,5.6万名济宁民工自带工具奔赴湖滩,在零下15℃的寒冬里,用独轮车运土、钢钎凿冰,以人拉肩扛的原始方式开启了工程建设。18岁的民工跟着父辈推土,窝窝头冻得坚硬如石;女工突击队在冰水中清淤,钢钎敲冰声远传三里开外。历经多期续建改建,这座集拦湖大坝、滚水坝、船闸及四座节制闸于一体的枢纽终告落成,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的“二级湖节制闸”六个大字,成为这段奋斗史的永恒注脚。
如今的二级坝早已化身多功能水利巨擘。上级湖9.24亿立方米的蓄水量,是鲁南地区的“大水缸”,2024年干旱季,通过精准调度让干涸农田重焕生机。四座节制闸最大泄洪总量超1.6万立方米/秒,1998年洪水期间连续开启72小时,硬生生守住了两岸家园。坝顶公路日车流量超5000次,船闸年通行20余万船次,成为连接鲁苏豫皖的交通咽喉与航运枢纽。
自然与人文在此交融成独特景致。夏秋时节,上级湖荷花溢香、菰草泛金,下级湖白帆点点、鱼跃鸟鸣,摆渡人笑称“荷花能听懂闸门声”,随水流方向轻摇。坝体西侧的青石路仍留着独轮车碾出的凹痕,旧系缆桩爬满藤壶,与不远处枣菏高速服务区的观景人群形成时空对话。守坝人老吴的茶缸里,芦花与落日共舞,他说“这坝是活的,春带土腥,秋含鱼鲜”。
从战天斗地的人工奇迹到智能监测的现代枢纽,二级坝的60余载变迁,正是水利工程守护民生的生动缩影。
当货轮汽笛与无人机嗡鸣交织,当汉服游客与守坝老人擦肩而过,这条横卧微山湖的“巨龙”,仍在续写着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时代篇章。
(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