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赫古城之秋
作者:高德臣
谷穗压弯了脊背
高梁涨红了脸庞
苞谷颗粒镶金,熠熠闪光
歌舞、锣鼓、彩旗幡飘
欢乐在古城上空荡漾
我们站在古城的肩上
曾经繁华的街市
化作今天肥沃的土壤
丰饶的五谷
是先祖的馈赠,延续血脉
是后人的祭拜,永佑安康
古城啊,古城
我们用勤劳的双手
年年为你披上,美丽的衣裳
2025-9-27











高德臣的《叶赫古城之秋》以质朴而饱满的笔墨,将古城的秋日丰收、历史回响与人文传承熔于一炉,既绘就了鲜活的乡土画卷,又叩击着深沉的文化血脉,让 “古城之秋” 不仅是季节的景致,更成为承载记忆与希望的精神坐标。
一、意象鲜活:以丰收之景铺展秋日生机
诗歌开篇便以一组极具视觉张力的农作物意象,勾勒出古城之秋的丰饶底色。“谷穗压弯了脊背” 用拟人化的 “压弯脊背”,将谷穗饱满沉坠的形态写得具象可感 —— 仿佛谷穗是躬身劳作的农人,以沉甸甸的果实诉说丰收的辛劳与喜悦;“高粱涨红了脸庞” 则以 “涨红” 呼应秋日的热烈,既状高粱成熟的赤红之色,又暗合丰收时人们的欢悦神情,物与情在此悄然交融;“苞谷颗粒镶金,熠熠闪光” 更以 “镶金”“闪光” 的视觉描写,赋予苞谷颗粒华贵的质感,让朴素的农作物焕发出宝石般的光泽,打破了 “秋” 与 “萧瑟” 的固有联结。
紧接着 “歌舞、锣鼓、彩旗幡飘” 的场景,则从视觉转向听觉与动态,将丰收的喜悦从田间延伸到古城街巷。没有刻意的雕琢,仅用三个并列的场景元素,便勾勒出一场热闹的秋日庆典 —— 锣鼓的铿锵、歌舞的灵动、彩旗的飘摇,共同织就 “欢乐在古城上空荡漾” 的鲜活氛围,让古城之秋充满人间烟火的暖意。
二、时空对话:在古今交织中叩击文化血脉
诗歌的中段以 “我们站在古城的肩上” 这一精妙比喻,完成了从 “眼前景” 到 “心中史” 的转折,构建起古今对话的桥梁。“古城的肩上” 既是地理空间的依托 —— 我们立于古城遗址之上,也是精神层面的支撑 —— 古城的历史底蕴托举着当下的生活。紧接着 “曾经繁华的街市 / 化作今天肥沃的土壤”,以 “繁华街市” 与 “肥沃土壤” 的对比,淡化了历史变迁的沧桑感,反而凸显出一种 “生生不息” 的传承:昔日的文明并未消逝,而是化作滋养五谷的土壤,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着生命的力量。
“丰饶的五谷 / 是先祖的馈赠,延续血脉 / 是后人的祭拜,永佑安康” 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传承的意涵。五谷不再是单纯的农作物,而是先祖与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 先祖留下的土地与耕种智慧,孕育出丰饶的果实,延续着族群的血脉;后人以丰收的景象作为 “祭拜”,既是对先祖的感恩,也是对安康生活的祈愿。这里没有沉重的历史慨叹,只有温柔的血脉联结,让古城的历史在秋日的丰收中变得可触、可感。
三、情感沉潜:以勤劳与崇敬书写守护之愿
诗歌结尾 “古城啊,古城” 的呼告,直接将情感推向高潮,打破了之前的叙述节奏,以直白的抒情拉近与古城的距离。“我们用勤劳的双手 / 年年为你披上,美丽的衣裳” 中,“美丽的衣裳” 是极具诗意的隐喻 —— 它既呼应开篇的五谷丰登(丰收的田野便是古城最美的外衣),也暗含后人对古城的守护:不是被动地凭吊历史,而是以 “勤劳的双手” 主动创造,让古城年年都有新的生机,让历史在当下的劳作中持续焕发生命力。
这种情感跳出了传统怀古诗 “物是人非” 的悲戚,也不同于单纯田园诗 “乐而忘史” 的浅白,而是将对土地的热爱、对历史的崇敬、对未来的期许融为一体。在诗人笔下,叶赫古城之秋不是静止的 “遗址风景”,而是动态的 “生活现场”—— 先祖的智慧、今人的勤劳、丰收的喜悦在此交织,让古城成为一个活着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一个族群对根脉的坚守与对生活的热爱。
整首诗语言质朴如泥土,却饱含深情与力量,以 “丰收” 为线索,串联起自然之美、历史之重与人文之暖,让读者在秋日的景致中,既看到叶赫古城的烟火气,也触摸到一个族群深沉的文化血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