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唐诗之路”产学研结合的推动者,正教授编审、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 孙毅在《陕西汉中石刻博物馆座谈会上的发言》
繁霜尽染枫林红,
洒向云端秋叶丹。
青泥河畔阅风云,
再攀蜀道追诗仙!
在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丝绸之路国际诗人研究会的组织领导下,在汉中市、略阳县的白水江镇政府的精心安排和实施下,圆满完成了一一陕甘川蜀道文化园区略阳段白水江镇“迊中秋,吟唐诗”、捐赠图书等系列文化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达到预期目标!
在汉中市蜀道石刻博物馆,与汉中市政协,联合举办文史座谈“收官”文史座谈会。
.我就汉中蜀道文化园区“唐诗之路”文物遗址保护、提升、利用综合考察,谈三点体会和建议:
(一)参观考察汉中蜀道石刻文博馆,是一次跨越千年蜀道“时空文化”之旅。看到展陈馆蜀道石刻艺术的魅力和古人雕刻艺术的震撼!
(二)汉中市略阳蜀道“唐诗之路”文物遗址保护、提升、利用工程的建议与体会有:
这次联合采风考察的宗旨和目的一一“筑造唐诗小镇,形塑中华文明!”
我们在白水江镇,举办“迊中秋诗会”,集体诵读李白的著名诗篇《蜀道难》。作家给青泥岭小学捐书仪式的隆重举行等活动,更加感受到略阳白水江镇,打造“唐诗小镇”,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占据了“唐诗之路”文物遗址价值的”制高点”!
蜀道在哪?“蜀”字初见商代的甲骨文。从秦惠王伐蜀算起,至少存在三千年。沿袭着七条古栈道,其中秦岭有四条、巴山有三条。李白的《蜀道难》,描述的是略阳县“青泥岭其中的“金牛道”!
为了让陕西和汉中“唐诗之路”文物遗址,保护、提升、利用工程,绽放更加灿烂的魅力。
建议陕西省、西安市“唐诗之都”和汉中市等地的人大常委会、政协提案工作委员会,制定《唐诗文物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
构建“1+3”为核心内容的保护机制。
其中“1”指保护利用规划。文物保护、文旅部门,会同法制建设单位编制夲行政区域“唐诗之路”文物遗址的保护利用规划。
“3”指文化资源名录、文化资源调查、文化资源认定的三项保护条例。实现“唐诗之路”资源的“纳库管理、动态调查”、不仅实现物质文化资源,得到实质性保护;非物质文化资源也不会被“遗忘”!
贯彻落实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打造“动力性”唐诗小镇”!
蜀道“唐诗之路”文物遗址工程,承载着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诗歌文学结晶,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文化资源。
建设“唐诗小镇”中,防止过度开发,杜绝“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和“一轰而上”的面子工程,最终要把“唐诗之路”历经千年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
深入挖掘和阐发“唐诗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大文物”的思路,建好“唐诗小镇”,为中华文明的振兴,提供更多的考古文物实证!
“唐诗之路”的文化工程,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为了实现企业、高校、文化考古研究院所,在研究推广“唐诗之路”的文化工程,存在“孤岛”现象!
建议构建产学研高度融合的新型文化组织载体。它是“唐诗之路”走向远方的“文化立交桥”!打造唐诗文化的“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形成“一脉山水佳天下,半部中国全唐诗”的局面。把“唐诗之路”文化强省”工程,变成“没有围墙的诗词博物馆”,让陕西“唐诗之路”,“看得见”、“走得进”、“行的远”,走向远方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