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诗歌文化传媒“七嘴八舌”说诗评诗系列之指染青岚老师的《西塘,一场不愿醒来的梦》
策划:紫气婴儿(主席)张青杰(副主席)
主持人: 公主小妹
讨论的作
文/指染青岚
去年暮春,我追赶着柳絮沾衣的风,用指尖轻叩四月的门扉,跌入青石板铺就的温柔乡。西塘的涟漪里,早有半卷春云、一河碎光,在春风酿成的酒瓮里,候我多时了。
午后的西塘是被岁月款待的诗行。青石板路泛着幽光,像被时光吻过的痕迹,缝隙里藏着苔痕的私语。临街的木门虚掩着,木质招牌在微风里轻轻摇晃,“茶”“酒”“绣”等字样被日光磨得温润,仿佛一伸手就能触到明清年间的风。
穿过石皮弄时,我听见了岁月的回响。高高的马头墙是古镇的脊梁,斑驳的墙皮剥落出深浅不一的灰,像一幅未干的水墨画。恍惚间,一位穿月白旗袍的女子,撑着油纸伞从巷尾走来,鞋跟叩在石板上,叮咚成一串被古镇珍藏的风铃。
江南岸,绿柳垂进水里,钓起满河星辉。“江南岸”三个字浸在水波里,墨色被泡得发胀,像谁不小心打翻的砚台。爬山虎攀上马头墙,一盏灯从叶隙间漏出来,暖黄的光晕里,仿佛藏着某个朝代的黄昏。转角遇见千年银杏,新叶在春风里簌簌作响,夕阳把它的影子拉得老长,像在跟往来游客诉说着沧海桑田。
蔷薇藤在窄巷口泼开一片绯红,路灯初亮,花瓣沾着暖光,像少女脸颊的胭脂。吴侬软语从临河的窗棂飘出来,混着桨声灯影,铺成一张柔软的网,把行人轻轻兜进梦里。
暮色来临,西塘换了副模样。汉服女子款步走过,环佩叮咚,恍若穿越千年的约定。粉墙黛瓦在灯笼里晕成暖红,乌篷船泊在水埠头,船头的铜铃随波轻晃。夕阳沉进河心,把整条水巷染成橘子味,船桨划碎金光,碎成满河闪烁的珍珠。
夜晚的西塘是微醺的酒。酒吧街的霓虹闪烁在水里,摇滚与民谣撞个满怀。年轻人跟着节奏摇晃,眼里燃着篝火般的热忱。走进一间老茶馆,听评弹从雕花木窗飘出来,三弦琵琶叮咚,唱着《牡丹亭》的片段,茶烟袅袅里,顷刻懂得了“浮生偷得半日闲”的妙处。
临河的红灯笼次第亮起时,坐在石阶上看水。波心晃着千万盏灯,像撒了满河的金箔。桨声渐远,人声渐轻,古镇在夜色里舒展,露出孩童般的睡颜。原来西塘不是地理名词,而是藏在时光里的一场旧梦,是石板路上的一个踉跄,是灯笼影里的一次回眸,是酒醒后,仍在指尖萦绕的一缕醇香。
离开时,我把西塘的水波装进行囊。有些风景,不必刻意记取,它早已顺着青石板的古朴,渗进了记忆的河流。就像此刻,隔着千里山河想起它,仍能听见蔷薇花开的声音,和桨声里,轻轻摇晃的,整个春天……
个人简介:指染青岚,本名吴丽娜,系山东省作协会员。现任《拜妮诗社》《大众诗歌》《纯诗文学》《倒水河文学》等编辑或诗评,有诗文散见《诗刊》《诗潮》《诗选刊》《上海诗人》《大众电视》,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等。诗观:安静下来,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王雷读诗: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 《西塘,一场不愿醒来的梦……》赏析🌹🌼
题记:银杏年轮里,压缩着运河的呼吸;桨声中,慢慢沉底的是,我怎么也握不住的半枚月亮……
初读这首散文/散文诗,第一感觉就是“惊艳”,瞠目结舌,原来西塘这么美,原来指染青岚的文笔这么美,不由自主地想到那句话“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这篇妙笔生花的优秀作品、杰作,是否属于学习贯彻这一文化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 ,杰出的文学家,从何而来? 从,“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而来—— “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过眼烟云。”
我们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新时代,理论是鲜活的,实践是鲜活的,作品也必然是鲜活的。
《西塘》既是一首美丽动人的山水诗,也是一幅缓缓展开的水墨画卷。作者的笔触,像云像雨雾又像风,清新淡雅,细腻入微,将五大感官的代表意象,用通感手法,不着痕迹,出水芙蓉般呈现读者面前。如:视觉, “青石板幽光/满河金箔”——光线金属化;听觉,“鞋跟风铃/评弹叮咚”——声波物质化;嗅觉,“蔷薇胭脂/橘子味夕阳”——气味色彩化;触觉,“磨温润的字/水波装行囊”——文字可触化;味觉,“微醺的酒瓮/打翻的砚台”——液体记忆化…
至于,“时空折叠术”也像一把名家书画的折扇,被作者随心所欲的折开。如,垂直时间:明清木质招牌 → 现代酒吧霓虹;水平空间:石皮弄马头墙 → 千里外记忆河流; 梦境维度:月白旗袍女子 → 汉服游客 → 孩童睡颜…
反复研读,不难发现,作者是个有着文字洁癖的人,对文字、美和艺术有着极致追求的文学大家。抱定“美不死人誓不休”的美学观念,每个字都闪耀着刚从小桥流水中捞出时,粼粼的波光;每个句子,都像月白旗袍般精致地裁剪,又如青石板的古朴,铺成江南巷道的沧桑与坚守的风骨,伴着“橘子味的水巷”;一滴水墨,晕开了江南水乡千年的浪漫。此散文诗已建成江南美学的全息档案
——当西塘成为可携带的液态记忆,每个读者都将获得,在血管里划船的特权! 🛶
一言以蔽之,“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情景交融,挥洒自如,已达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至作!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文学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Nikolay Chernyshevsky)提出,“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表达对青岚老师独具魅力、韵味十足文字的喜爱,学写一篇小作如下,以致敬意——
编钟鸣响,一滴等我千年的墨,无声地晕开。时光的砚池里,一帘渔火睁开惺忪的睡眼。水声叩问五月的窗棱,铜钱草摇曳着纤细的腰肢,石桥缝隙里探出的浮萍,恰似谁遗落的旧信笺,被暮色悄悄封缄。杏花烟雨是软的,石皮弄堂是软的,半橹残月、一枕烟波也是软的。我踩着檐角垂落的琴音,步入位于塔湾街的醉园,消失在墨色未干的诗行……

简历:文化强国量子诗歌文化传媒创始人,社长:王雷(紫气婴儿)王雷,笔名紫气婴儿、婴儿,北京人。北大理学学士、法学硕士、推荐留校生,上海蚁猫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中科院国家微重力实验室2012年度客座研究员。《世界文学》平台,“优秀签约作家”,《白鹭文刊》执行主编。“盛世华夏杯“全国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李白杯”全国诗书画精英大赛一等奖,“毛主席诗词杯”全国诗书画家大奖赛冠军,第二届“神州杯”年度大赛特等奖,“古韵新声·诗意中国”全国诗·书·文·诵大赛诗词银奖、书法星锐奖……
张青杰(副主席)读诗:
青岚老师《西塘,一场不愿醒来的梦》读过不下10遍,每次读有新的感悟。这篇散文与传统的散文相比,最显著的特色或者说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突破了传统散文的写作模式,我去过乌镇、周庄、苏州等江南水乡,对江南水乡的青石板、粉墙黛瓦、乌篷船等景色比较熟悉,也读过不少游记,一般的模式是介绍古镇的地理、历史故事,描写古镇的景色,最后作者抒发对古镇的赞美之情。而青岚老师的这篇散文摈弃了传统的模式,一是摈弃全面的介绍和景色描写,只选取了西塘最具亮点的景色元素,二是在时间上只选取了午后到夜晚的西塘,避免了全面介绍和描写,反而使得行文更有冲击力,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三是该文在写作技艺上最大的突破是运用量子诗歌的手法写散文,可以称作量子诗文的典范!不同于散文描物、抒情分开的写法,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具象到景色中,让读者在细细品味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你看:青石板路泛着幽光,像被时光吻过的痕迹,缝隙里藏着苔痕的私语。恍惚间,一位穿月白旗袍的女子,撑着油纸伞走来,等等。你看不出哪里是景物描写,哪里是在抒发感情,原来作者的情感就在那一幅幅如梦如幻的意象里。用量子诗歌的手法写散文,使得散文更富有诗意,也可以说,该作品是诗,而不是传统的散文。
简历:张青杰,男,汉族,1968年出生于河南,北京大学毕业,现在北京电力系统工作,神州诗歌报诗人会员之家常务副主席,喜爱诗歌、散文写作,在公众号、网络媒体上发表多首诗歌。我一直认为,诗歌是我与世界的沟通。
王红民(副主席)读诗:
读了N遍指染青岚老师的《西塘,一场不愿醒来的梦》,西塘我去过四次但,唯有老师的笔触令我感动。用文字织就的江南幻境——老师以暮春为引,将西塘的肌理拆解成触手可及的温柔,让每一笔描摹都带着时光的温度与呼吸感。
开篇便见巧思:“追赶着柳絮沾衣的风”“跌入青石板铺就的温柔乡”,动态的奔赴与静态的沉溺交织,瞬间将人拽入江南的氤氲里。而“半卷春云、一河碎光”浸在“春风酿成的酒瓮”,更是以通感之笔,让西塘的春有了醉人的浓度。
文中的西塘是多棱镜,折射出不同时刻的美。午后的青石板“泛着幽光,像被时光吻过的痕迹”,木质招牌“触到明清年间的风”,历史的厚重在细节里静静流淌;石皮弄的马头墙“剥落出深浅不一的灰”,与想象中“穿月白旗袍的女子”相遇,虚实交织间,古镇的韵味有了具象的轮廓。
暮色与夜色的转换,是西塘从古典到迷离的变奏。“粉墙黛瓦在灯笼里晕成暖红”“夕阳沉进河心,把整条水巷染成橘子味”,色彩的甜糯里藏着生活的诗意;酒吧街的霓虹与老茶馆的评弹碰撞,摇滚与《牡丹亭》共存,却不显违和——原来古镇的梦,既能装下千年的月光,也容得下当下的鲜活。
最动人的,是作者对“梦”的注解:“不是地理名词,而是藏在时光里的一场旧梦”。离开时“把西塘的水波装进行囊”,归来后“仍能听见蔷薇花开的声音”,这种不刻意的铭记,恰是西塘最绵长的余韵。
全文没有华丽的铺陈,却以“苔痕的私语”“环佩的叮咚”“桨声里的春天”等细碎意象,拼凑出一个可感、可触、可回味的西塘。读罢才懂,所谓不愿醒来的梦,原是作者把心留在了那方水土里,让每一次回望,都成了与江南的温柔重逢。

作者简介:王红民,陕西省汉中市洋县人。上海打拼20余年,就职于公元管道(上海)有限公司。喜欢散文、现代诗。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青年诗人》第38期学员。金声诗刊会员。神州诗歌报会员。曾任神州诗歌报诗人之家委员会副主席、神州诗歌报散文主编。远阳文学副社长。末代诗人副社长。文同文化社创始人。文同文化社总编。文同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诗歌汉中会员。洋县作协会员。微旬刊《大文坊》编委。诗电子章回小说《诸葛亮军团》《假如关羽没有失荆州》发表于个人公众号。多篇散文、现代诗发表公司报刊《公元报》有散文及现代诗发表于《诗歌汉中》《中华英才》《百度网》《汉江》《秦岭生态文化艺术》《洋州鹮乡》《秦岭之韵》《天汉一羽》《冬歌文苑》《诗行走》《洋县作家协会》《金声诗刊》《诗歌前线》《电子诗刊》《神州诗歌报》《祥云总社诗刊》《双亚集团黑米爷爷》《作家地带》《胭脂湖文艺》《白孔雀诗选》《远阳文学》《秦汉文旅》《锦诗阁》《黄果树文学》《大文坊》《赤土岭文协》《椒溪物语》等。
公主小妹读诗:
青岚姐笔下的西塘,哪是旅游攻略里的“打卡地”,分明是把普通人逛古镇的细碎感动,写成了带温度的画面。没堆砌“小桥流水”的套话,反而抓的都是逛时能真真切切碰到的细节:走在被踩得发亮的青石板上,脚边可能就有青苔;路过临街小店,木门半着,“茶”“酒”的木招牌晃来晃去,阳光晒得木头暖乎乎的,像摸得到老时光。连穿石皮弄时的联想都特真实——窄巷里风一吹,真会恍惚是不是能撞见个穿旗袍的姑娘,这种小念头,谁逛老巷子没闪过? 而且写西塘的“变”也特实在:下午是安安静静的“慢”,适合慢慢晃、看老墙;傍晚灯笼一亮,穿汉服的姑娘走过,乌篷船停在水边,一下子有了烟火气;到了晚上,年轻人去酒吧街热闹,想清净的就找个老茶馆听评弹,不管爱闹还是爱静,都能找到舒服的方式。不像有些游记光夸“美”,这篇反而让人觉得:西塘不是遥不可及的“诗和远方”,就是你花一天时间逛下来,能把青石板的触感、灯笼的暖光、甚至河风里的味道,都记在心里的地方,逛得值、看得懂,还能想起自己逛古镇时的那些小快乐。
简历:作者简介:公主小妹,山东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香港诗歌会员,文化强国量子诗歌实验室(筹)副主席。文同诗社副总编,唐宋风韵诗社主编,华人诗者联盟总裁,桃源诗社文化传媒总裁,青年文学家塞北文学社签约诗人。 当代诗星签约诗人。2025年9月获得鲁迅文化杯金奖。
百炼成钢读诗:
这篇诗意的游记将西塘描绘成一座在时光中呼吸的活态诗画。
青石板路泛着的幽光,是岁月亲吻的痕迹;木门虚掩的店铺里,日光将招牌上的字“磨得温润”——一个“磨”字,道尽了江南风物与光阴相互滋养的亲密关系。
当“穿月白旗袍的女子”在石皮弄的尽头与“环佩叮咚”的汉服少女身影重叠,当评弹的丝弦与酒吧的民谣在夜色中交织,西塘便完成了它最动人的叙事:它从不属于某个凝固的朝代,而是一场持续千年的、古今对话的现场。
青岚笔下的意象,既有水墨的氤氲,更有生命的活泼。蔷薇藤“泼开”一片绯红,夕阳将水巷染成“橘子味”,这些突破常规的通感,让景色挣脱了视觉的牢笼,变得可嗅可饮。而“西塘是微醺的酒”这一核心隐喻,更将整篇文字的感官体验推向高潮——白日的古镇是清茗,让人品读;入夜的西塘是醇酒,让人沉溺。那“在夜色里舒展,露出孩童般睡颜”的古镇,一下有了灵魂。
文章以“把西塘的水波装进行囊”作结,轻盈而深邃。这带走的并非是真的水,而是被青石板浸润过的古朴,被灯笼暖光浸染过的温柔,被桨声摇晃过的闲适。它揭示了一个关于旅行的真谛:最美的风景,总会超越视觉的捕获,最终沉降于生命的底色,成为记忆河床底一颗温润的卵石。此后,每当我们回望,便能听见蔷薇花开的声音,和那个随着春天一起,在心底轻轻摇晃的、永恒的江南。
作者简介:百炼成钢,黑龙江哈尔滨,中学英语高级教师。文化强国量子诗歌实验室(筹)副主席。作品散见《青海湖诗报》《华协海西文学》《神州诗歌报》《中国诗歌报》《中诗报唯美十四家》《岳杨书院》《黄果树文学》《天涯文学》《渝鲁文学》《鲲鹏文苑》等微刊和纸刊。
琳琳(高琳)读诗:
品味青岚老师的《西塘》我们去西塘,往往是奔着夜间的灯红酒绿,咖吧和蹦迪去的。很少有人会在众多的大同小异的古镇中寻觅特殊的一隅,而作者做到了。用一步一景的朦胧诗手法贯穿全文,给我们全新的感受。
文中将青石板、木门、石皮弄、蔷薇藤,几处主干线加上粉墙黛瓦、乌蓬船泊支干线,穿白旗袍和汉服的女子点缀,一幅江南春景图跃然纸上。
总之,此文情景交融,语言清新自然,诗文交汇,是篇散文佳作。
简历:高琳(秘书长),笔名琳琳,上海人,文化强国量子诗歌实验室(筹)秘书长,1999年在全国育聪明宝宝征文大赛中获上海赛区一等奖。2022年璀璨山河杯全国诗词大赛获三等奖。2023年2月出版个人诗集《彼岸》。2024年3月获金庸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增爱·北星杯》二等奖。2024年获得上海市民诗歌节三等奖,2024年12月北星杯格律体新诗大赛一等奖。
古玛读诗:
看到不少诗友都给青岚老师的这篇散文写了评语,我觉得已经相当周全完美了。这篇文章我早几个月就拜读了,作为地道江南人,也去过几次西塘古镇,但再次品读她的文字,依然沉醉期间,一如她的标题“一场不愿醒来的梦”!对比起青岚的现代诗写作,我对她散文的感观还是同一个评语∶ “青岚风”!即清新灵动、思维发散、描述细腻、情感真挚、不造作不晦涩、结尾总给人向上的提升力、如春风扑面、如邻家小妹的娓娓耳语。她已经形成了辨识度极高的文字风格。以诗意笔法写成的这场西塘春秋大梦,亦是异曲同工,回味无穷。
至于这篇散文的特色,众诗友已道明,在此只举几处探讨。她的写作手法上感官通感的运用相当精妙,使得文字具有了浸泡感,如“春风酿成的酒瓮”、“墨色被泡得发胀”等句子将视觉、触觉、嗅觉交融,使古镇印象如陈酿般沁入肺腑。其次,叙事采用时空叠影的艺术表达,如穿旗袍的女子、千年银杏的絮语、评弹与霓虹的碰撞,在历史纵深与当下现实间架起虹桥,赋予古镇流动的生命力。最后,意境营造上做到物我交融,如青石板路上的踉跄、指尖萦绕的酒香、行囊里的水波,将物理空间转化为情感容器,实现“不愿醒来的梦”这一核心意象的圆满闭环。
总之,作为鲁西南的才女,她的语言却宛若苏绣般精细迷人,织就的江南魂魄让我一个沉浸在江南的人如醍醐灌顶,重识故乡。也证明真正的旅行不是地理位移,而是时间与心灵的双重皈依。谢谢青岚!
作者简介:
古玛:本名张奇民,江南人,兼任倒水河文学社,大众诗歌,拜妮诗社顾问。闲暇时间折腾花草,也折腾文字。诗观:落笔随心,知心随缘。
周静伟读诗:
不是读,而是品。清风柳月,花香水影,徐徐展开一幅迷人的江南秀色,醉了,美了,浪了,漫了。这哪里是散文,分明是一首婉约的诗,袅娜地,走来宋代的李清照,民国的林徽因。我梦不醒,小女子,罚你三杯春色,一晌贪欢。好酒!鸡蛋里挑出一根小骨头,“轻扣四月的门扉”是否应为“轻叩”?或许另有喻意,一时未领会尔。好文欣赏!谢过。
【作者简介】周静伟,黑龙江省宝清县人。爱好诗歌,秉承“我手握我笔,我笔写我心”的理念写诗,时有小作发诸报刊及网络。
文雅读诗:
作者巧妙运用通感、拟人等手法,将视觉、听觉、情景交融
叮咚成一串被古镇珍藏的风铃将脚步声化为可视的收藏品;铺成一张柔软的网,使听觉产生触觉质感。
青石板路泛着幽光,像被时光吻过的痕迹,绿柳垂进水里,钓起满河星辉,赋予静态景物以生命动态。
文章描写的西塘——在文字酿造的陈酒里,我们触碰到的不只是水乡风物,更是每个中国人血脉里流淌的江南情结。当西塘的水波装进行囊,作者实则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精神家园的一次朝圣,在机械复制的时代为我们保存了可触摸的乡愁。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性的成就,更在于为浮躁现代社会提供了一方诗意的栖居。
诗人简介:许文雅,北京人,著有诗歌作品百篇发表于海西网文学网,头条,雁妮诗刊及其他诗歌网站与刊物。曾获得对联大赛三等奖,爱好文学、朗诵、主持等。曾任华协海西网北京分会宣传部长,广东分会副会长,天津分会副会长,天津分会会长。
梦想向太阳读诗:
青岚这篇散文最打动人的,是把西塘写成了一场浸着烟火的梦——没有硬凑的辞藻,全是伸手能摸到的细节。
作者像拿着一支沾了春水的笔,从午后写到深夜:青石板的幽光、木门上磨软的“茶”字、石皮弄里仿佛飘来的旗袍脚步声,连风里都裹着蔷薇香和吴侬软语,每一笔都往人心里递画面。尤其喜欢那些“带感”的描写:夕阳把水巷染成“橘子味”,夜晚的灯笼晃成“满河金箔”,连酒吧的摇滚和老茶馆的评弹撞在一起,都不觉得乱,反倒像西塘自己的性子——既有千年的静,也有活泛的暖。
最妙的是结尾那句“把西塘的水波装进行囊”,没有喊“我爱西塘”,却把这份惦记写得很轻、很实。读完全篇像真的跟着作者走了一趟:踩过青石板,闻过茶烟,看过红灯笼晃在水里,合上书时,好像自己也揣着一兜西塘的春天,没醒透似的。
作者简介:鲁峙均,四川阆中人,笔名梦想像太阳。*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荷兰花海文学总社会员*神州诗歌报会员。墨染千秋之墨海在中国诗歌网、今日头条、神州诗歌报听潮、当代诗星、中蝶恋花文学等平台和刊物发表上百首(篇)诗词、散文小小说。最高级的诗性可以是太阳,既燃烧自诗观:己照亮万物,又不让任何人被灼伤。
暮春四月,作者踏入西塘,开启一场诗意梦境。青石板路藏苔痕私语,木门后是明清余韵,石皮弄里似有旗袍女子翩跹。江南岸绿柳钓星辉,千年银杏诉沧桑,蔷薇与吴侬软语织就温柔网。暮色中汉服女子、暖红灯火、橘子味夕阳交织,夜晚酒吧喧嚣与评弹雅致并存。西塘早已不是地名,而是渗进记忆、萦绕指尖的春日旧梦。
整篇文章词语优美,意境深邃不落俗套。欣赏佳作了!
简历:作者简介:心雨,女,济南人,一个喜欢文字的个体户,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
倚楼观蝶舞读诗:
青岚这篇散文最打动人的,是把西塘写成了一场浸着烟火的梦——没有硬凑的辞藻,全是伸手能摸到的细节。
作者像拿着一支沾了春水的笔,从午后写到深夜:青石板的幽光、木门上磨软的“茶”字、石皮弄里仿佛飘来的旗袍脚步声,连风里都裹着蔷薇香和吴侬软语,每一笔都往人心里递画面。尤其喜欢那些“带感”的描写:夕阳把水巷染成“橘子味”,夜晚的灯笼晃成“满河金箔”,连酒吧的摇滚和老茶馆的评弹撞在一起,都不觉得乱,反倒像西塘自己的性子——既有千年的静,也有活泛的暖。
最妙的是结尾那句“把西塘的水波装进行囊”,没有喊“我爱西塘”,却把这份惦记写得很轻、很实。读完全篇像真的跟着作者走了一趟:踩过青石板,闻过茶烟,看过红灯笼晃在水里,合上书时,好像自己也揣着一兜西塘的春天,没醒透似的。
简历:黄聪明,笔名蝶舞(花间蝶舞),福建省南安市人,现供职于南安市教育局;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神州诗歌报诗人会员,律绝、词牌、新诗均有所涉猎,原创诗词破千首,曾多次荣获全国诗歌大赛金奖;目前200余首诗词发布于中国作家网与中国诗歌网,另有部分诗词散见于《诗刊》《先锋诗刊》《中国网络诗歌》《青年诗人》《诗词方舟》《诗人》《神州诗歌报》等刊物。
美美鱼读诗:
这篇文字像把西塘揉成了一场触手可及的梦。青石板的幽光、木招牌的温吞、石皮弄的斑驳,都浸在暮春的软风里。作者用细碎的触感——旗袍的影子、灯笼的暖红、桨声里的余温,让古镇既有历史的沉韵,又带着鲜活的呼吸。
最妙是那份不刻意的惦念:把水波装进行囊,让蔷薇香留在记忆里。原来西塘的好,从不是刻意记住的风景,而是走后仍在心头漾开的那圈涟漪。
作者简介:黄慧慧,陕西洋县人。文同文化社小说连载主编。文同研究会会员、理事。洋县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美术委员会会长。喜好读诗画画与文学创作,热爱音乐舞蹈朗诵,热爱家乡的文化公益活动。作品见网络平台及纸媒。现从事美术教育事业。
文化强国实验室量子诗歌(筹)
主席:紫气婴儿(王雷)
副主席:张青杰
副主席:王红民
副主席:百炼成钢
副主席:公主小妹
秘书长: 琳琳
秘书长:拈花一笑
秘书长:文雅
主席团成员:紫气婴儿 (王雷) 张青杰 王红民 公主小妹 黄慧慧 流点玄念 文雅 陈晓 香花果 张立国 倚楼观蝶舞 金海龙 地球边缘 刘明言 王彦霞 Michael 鹏.友.朋 不二先生 苏山有鹿 天王 百炼成钢 白鹭主编 风荷 郭靖哥哥 虎虎生风 寂静流年 杨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