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电子代码取代蓝票墨香,是时代向前的必然,亦是记忆与现实的温柔碰撞。作者强军先生的《一纸落墨,山河入“码”》,以细腻笔触打捞起藏在纸质票根里的岁月碎片——父亲摩挲票面上的叮嘱、老人写在票背的牵挂、票根上咖啡渍与雨水印的故事,每一个细节都让冰冷的凭证有了温度,让寻常的旅程有了情感重量。
文中没有对新旧更替的唏嘘,只有对时光流转的珍视:既写电子凭证带来的便捷从容,也记纸质提示单承载的人文温情,最终道破核心——无论是攥在手心的票根,还是藏在手机里的代码,改变的从来只是形式,不变的是火车票背后,那跨越山海的思念、奔赴未来的期待,以及每一个普通人关于出发与归来的生命印记。
这篇散文,是写给流动中国的时光札记,更是对时代变迁中不变初心的深情礼赞。当我们跟着文字回望那些被票根串联的日子,便懂得:所有关于旅程的记忆,从来不止于一张纸、一串码,而是藏在褶皱里的温度,刻在山河间的牵挂。(395字)
【散文】
一纸落墨 山河入“码”:
当铁路票根藏进岁月的褶皱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在这个秋意渐浓的十月,全国铁路客运的一纸新规,悄然为流动的中国添了一枚时代的邮戳——电子发票全面取代蓝色纸质报销凭证,那些曾被无数人攥在手心、印着出发与抵达的票根,正慢慢从站台的喧嚣里隐退,化作手机屏幕上一行行清晰的电子代码。
记忆里的火车票,从来不止是一张通行凭证。它是童年时攥得皱巴巴的期待,是学生时代夹在课本里的青春注脚,是异乡人衣兜里沉甸甸的归心。犹记多年前第一次独自坐火车远行,父亲帮我攥着那张蓝得发亮的纸质票,指尖反复摩挲着票面上的车次和时间,像是要把所有叮嘱都刻进这方寸之间。检票时,列车员用打孔器在票根上留下一个圆圆的印记,“咔嗒”一声,像是为旅程敲下了启程的印章。后来,这张小小的票根被我夹在日记本里,油墨的气息混着车站的烟火气,成了那段时光最鲜活的注脚。
那时的火车站,总弥漫着纸质票根特有的油墨香。候车大厅里,人们要么把票捏在手里,要么小心翼翼地放在钱包的夹层,偶尔有人不小心把票掉在地上,定会急急忙忙地捡起来,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生怕折了边角影响检票。有一次,我在候车时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戴着老花镜,用铅笔在票根背面一笔一画地写着什么。凑近一看,原来是记下此行的目的地——他要去千里之外的城市,看望许久未见的孙子。那张薄薄的票根,在他的手里仿佛成了一封沉甸甸的家书,承载着跨越山河的思念。
纸质票根上的每一个细节,都藏着岁月的温度。票面上的黑色字体,印着出发站与到达站的名字,像是两个遥遥相望的坐标,连接着无数人的悲欢离合。有时,票根上会不小心沾上咖啡渍、雨水印,或是被反复折叠后留下深深的折痕,这些痕迹都是旅程的见证——或许是赶车时匆忙打翻的咖啡,或许是途中遇到的一场突如其来的雨,又或许是被紧紧攥在手心时,体温留下的印记。曾见过有人把积攒多年的火车票整理成册,一页页翻开,每一张票根都对应着一段故事:第一次出差的紧张,第一次旅行的雀跃,第一次回家时的迫切……那些泛黄的票根,像是一串时光的珍珠,串联起人生中最珍贵的片段。
而今,电子发票的全面推行,让这一切都悄然改变。再也不用在出发前急匆匆地去取纸质票,再也不用担心票根丢失影响报销,只需打开手机里的购票软件,电子凭证便清晰可见。在高铁站的自动检票口,人们只需刷一下身份证或手机二维码,闸门便应声打开,整个过程不过几秒钟。这便捷的背后,是科技对生活的温柔重塑,是时代向前奔跑的脚步声。
那天在高铁站,我看到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乘车。她没有像从前那样手忙脚乱地找票,而是从容地掏出手机,调出电子凭证,对着检票机轻轻一扫,便牵着孩子顺利通过。孩子好奇地问:“妈妈,我们怎么没有票呀?”妈妈笑着说:“现在的票都藏在手机里啦,就像把魔法装在了口袋里。”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是啊,对于新一代的孩子来说,电子凭证或许就是他们认知里“火车票”的模样,而我们记忆中的纸质票根,终将成为属于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但铁路部门依然保留的纸质行程信息提示单,又为这份回忆留了一扇窗。这份提示单虽不再具备报销功能,却依然印着熟悉的车次、时间、座位号,像是对过往时光的温柔致敬。有老人在服务窗口领取提示单,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衣兜,他们说:“还是拿着一张纸心里踏实,看着上面的字,才觉得这趟旅程是真的开始了。”也有年轻人接过提示单,随手拍了张照片发在社交平台,配文写道:“最后一次领这种纸质提示单啦,纪念一下。”一张小小的提示单,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科技的便捷与人文的温度,在此刻完美交融。
其实,无论是纸质票根还是电子凭证,改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火车票所承载的意义。它依然是出发的信号,是归家的承诺,是跨越山海的约定。就像那位在票根背面写字的老人,即便换成了电子凭证,他对孙子的思念也不会减少分毫;就像曾经攥着纸质票紧张不已的年轻人,如今刷着手机二维码,心中的期待与雀跃依旧如初。
站在高铁站的月台上,看着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思念驶向远方。阳光透过玻璃穹顶洒下来,落在人们手中的手机屏幕上,也落在偶尔有人手持的纸质提示单上。我忽然明白,那些被珍藏的纸质票根,早已不止是一张通行凭证,它们是时光的标本,是情感的载体,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而电子发票的到来,并非是对过往的告别,而是以一种更轻盈、更便捷的方式,承载起更多人的旅程与故事。

岁月流转,山河依旧。当纸质票根渐渐藏进记忆的褶皱,电子代码将继续书写流动中国的新篇章。无论是蓝得发亮的票根,还是手机里清晰的电子凭证,它们都是旅程的见证,是生活的注脚,是每一个平凡人在时代洪流中,关于出发与归来的温暖故事。而我们,终将带着这些故事,继续奔赴下一场山海。(3897字)
共4304字 2025年10月1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