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憾(九)
王慧仙
年轻人说:“父母不懂社会在进步,思想守旧观念老,大小事务总要管,还说是他们的老经验,一天到晚唠叨不断,真不如出去闯闯看。”嫌父母烦而离家闯荡的人,有人南下北上摸爬滚打,当上了公司经理;有人小日子过得滋润美满;可也有人生活困顿潦倒,甚至有人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人生际遇,形形色色……
我也是不听母亲的话留下许多遗憾的一员。我小学毕业后,因为母亲干活时跌伤很严重,无人照顾,考入中学的我就休学在家照顾母亲,参加生产队劳动,有一天母亲在我回家时高兴地说“今天信娃娃(邮递员)送来好消息,乡镇医疗所需要一名女护士,乡政府为了照顾我家,让你去,生产大队也同意你去。”我说:“我不愿意当大夫”,母亲说:“当大夫救死扶伤,也是为人民服务,一辈子没大福没大害,有什么不好呢?”从母亲的谈话中不难看出是给我做思想工作,可我不听,一心要上中学,当时的想法是在乡镇医疗所工作,一辈子出不了农村……。
倘若当初听从母亲的建议去医疗所工作,便能减轻家庭负担,供弟弟继续学业。弟弟因家徒四壁,毫无经济来源,小学毕业后便被迫辍学——村里人都说该让儿子念中学的。母亲常为弟弟失学而唉声叹气不已,虽然没有责备过我,但每听到母亲的叹气声,觉得自己太自私了,简直无地自容,遗憾地心如刀割。
劳动一年之后,母亲能行动干活了,我去上学,生活艰苦的三年初中将要毕业时学校征求家长意见,保送我上中师,母亲让我去,我想中师毕业就是当小学老师。那时的我很幼稚,曾看到小学有位女老师被学生气哭过好多次,因此不愿意上中师,一心要上高中、上大学,母亲无奈之下依着我,结果到一九六六年初中毕业时正好赶上文化大革命不考试,实行推荐上高中制度,我被社会关系不好的影响没推荐上上高中,回乡劳动了三年,文革后期听姐姐说;“一九六六年没推荐上上高中的学生可以复学”。
我又不甘心地去给校长下话,要求参加高一期末考试,校长说;“有一门课不及格就留高一”。我即高兴又担心的入学,前三天军训,后三天紧接着期末考试,晚上猜题复习,转天考试,政治口试,我既没复习资料,又没复习时间,农村劳动又黑,穿着破旧,自卑的不敢问同学。陈爱莲同学答题出来,我鼓起勇气大胆地问她抽的什么题?她说:“第一题问国家领袖都是谁”?我又紧接着问;“你怎么筨的”?她说;“毛,刘,周,朱,陈,林,邓”。第二题是四个大转是什么,她给我说到第四个转弯时,政治老师叫我答题,我抽的正好是陈爱莲给我说的题,答完看老师写了个“甲下”,我内心想真是天助动我也,最担心的政治及格了。
各科考试均顺利通过,成功升入高二。因学制调整,高三未能就读。母亲含辛茹苦供我完成高中学业后,又因社会关系影响,我失去被推荐上大学的机会,多年理想瞬间化为泡影。我痛哭、失望、遗憾与羞愧交织,终日将自己关在家中不敢见人。母亲忧心我想不开闷出病来,千方百计恳求大队书记,最终由学校校长聘任我担任本大队民办教师。得知学校决定后,母亲唯恐我再次拒绝,提前小心翼翼开导我。望着母亲满含恳求的面容,我只能认命——这或许是命运的安排吧。自此我决心扎根教育,全身心投入工作:认真备课授课,披星戴月进行家访,所带班级学生踊跃参与学校各项活动,赢得了家长认可、同事尊重及上级领导的肯定。然而每逢民办教师转公办的机会,我总被“社会关系不佳”这顶帽子无情刷下。直至七八年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后,七九年方通过考试转为国家公办教师。可评职称时,又屡次因硬性条件不达标(缺乏中专毕业证)受挫,最终仅获评小学初级职称——这便是我未听从母亲劝诫,人生中第二个刻骨铭心的遗憾。
一九八六年,我从甘肃调至天津大港油田工作。因学校离家较远,每日需乘专车通勤,午间无法归家,两个孩子无暇照料,我便递交申请,请求调往离家更近的单位。尤其在一九八七年将母亲接到天津后,为陪伴母亲,我一心想要调动工作。母亲知晓后劝道:“别因陪我调动工作,我不会长住。你在学校工作多年,业务熟悉、得心应手,况且在校任教更能辅导孩子学业,还有两个假期可回老家看我。听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多高的评价!这次听我的,别离开学校。”母亲语重心长地开导我,可我眼见白发苍苍的她午间还要为孩子做饭,终日形单影只独守家中——孩子的父亲在野外作业无暇陪伴,周遭也无熟识之人交谈。我唯恐母亲忧思成疾,再次申请调动。当年五月,母亲突发冠心病,治疗未见起色便送返老家。十月我调入离家较近的华幸幼儿园,十一月母亲溘然长逝。
而我呢?虽在幼儿园也是教师,却因未修习幼儿心理学,对幼儿的启蒙教育与耐心疏导毫无经验,加之多年习惯的甘肃方言使普通话不够标准。写在黑板上的字,孩子们既不认识也不理解——从前在中学,学生听不懂尚可板书;在幼儿园却令我举步维艰,足足两年才勉强入门。这成为我第三次未听母亲嘱托的毕生憾事。这般未从母命的遗憾,在我生命中比比皆是。
父母的愿望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严格教育,成天唠唠叨叨是为子女好。从我的亲身经历和现实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来说,还是听父母话的都是学习进步、工作顺利、生活如意的人。

作者简介:王慧仙,退休教师。爱好写作、绘画、旅游等。早年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上海“母亲陵”》曾获奖。近年,相继在《茌平文苑》发表散文、诗歌若干。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