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区治甫(云南罗平)
秋韵戎装稻粒香,
晚风拂陇穗垂黄。
鹭鸿列阵云边过,
一遍金田连四方。
幕下青山红日映,
村头沽酒话农桑。
灶烟袅袅夕阳里,
万户丰歌成画堂。
全诗词画意:
秋风裹着稻粒的清香掠过田垄,沉甸甸的稻穗垂着金黄的穗子,每一粒都浸着阳光的暖意。晚风拂过,整片金田翻涌着波浪,惊得云边列阵的鹭鸟振翅而起,羽翼划过澄澈的天际,留下四方延展的金色田畴,在天光下铺成壮阔的丰收毯。
暮色渐浓时,青黛色的山峦正映着漫天红日余晖——山尖染着金红,山腹凝着墨绿,恰是“暮下清山红日映”的鲜活模样。村头酒旗在风里轻晃,农人们提着竹篮围坐檐下,手里剥着新收的毛豆,嘴里唠着今年的好收成。灶间的炊烟袅袅升起,与天边的霞光缠在一起;田埂上,孩童追着晚归的蜻蜓,脚边踩着散落的稻穗;晒谷场的竹筐里,新谷堆得冒尖,几只麻雀蹦跳着啄食谷粒,连屋角挂着的红辣椒、檐下串着的玉米,都被夕阳镀上暖光。
待最后一缕霞光落在稻草人肩头,炊烟已漫过田埂,农人的笑声、孩童的嬉闹声混着稻香飘远,整个田园都浸在这丰收的暖里,成了一幅连风都舍不得吹散的画景。
释“村头沽酒话农桑”之意:
【“村头沽酒话农桑”村头酒话】
夕阳把村头老槐树的影子拉得老长,李家阿爷搬来竹凳,刚在酒肆檐下坐定,王二叔就提着半壶新酿的米酒凑过来,酒壶口还沾着几粒没擦净的米糠。
“今年这稻穗,沉得压弯了扁担!”王二叔拧开壶盖,米酒的清冽混着稻香飘出来,他给阿爷满上一碗,指了指不远处的金田,“我家那二亩地,头一茬就收了两千斤,比去年多了两成!”
阿爷抿了口酒,笑着剥起手里的花生:“多亏了春里那场及时雨,又没遭虫灾。你看东头那片,鹭鸟都来得勤,说明地里肥力足哩!”正说着,阿爷的小孙子蹦蹦跳跳跑过来,兜里揣着刚炒好的南瓜子,往两人手里各塞了一把:“爷爷,娘说今晚煮新收的大米饭,再炖只老母鸡!”
阿爷家的土灶前,炊烟刚歇了些,儿媳正蹲在石臼旁淘新米。瓷盆里的新米颗颗饱满,还沾着田埂的潮气,她伸手搅了搅,清水转眼浸成浅白,指尖蹭过米粒,能触到阳光晒透的瓷实感。“今年的米油足,煮出来定是香喷喷的。”她笑着把米倒进黑铁锅里,添上刚从井里打来的凉水,灶膛里塞进两根干稻秆,火星“噼啪”一跳,暖意就漫上了整个灶台。
墙角的竹篮里,老母鸡已经收拾得干干净净,油亮的鸡皮泛着浅黄。儿媳取来几片自家晒的干香菇,泡在温水里,又从窗台上抓了把红辣椒和姜片,切成碎末。铁锅烧得微烫时,她倒上一勺菜籽油,油花“滋滋”着响,姜片和辣椒一丢进去,辛香瞬间裹着热气飘满着整个屋头。鸡肉下锅翻炒,很快就渗出金黄的油汁,再兑上泡香菇的水,盖上厚重的木锅盖,蒸汽顺着锅盖缝隙钻出,混着鸡肉的鲜、香菇的醇,飘得满院都是香味儿。
小孙子早趴在灶门口的小板凳上,盯着锅盖直咽口水:问道:“娘,米饭啥时候好呀?”娘伸手摸了摸他的头,指了指锅沿:“你听,米在‘咕嘟’唱歌了,等歌声慢下来,鸡也炖烂了,咱就开饭。”说话间,窗外的夕阳又沉了些,把灶间的土坯墙染得暖融融的,连挂在房梁上的玉米串,都在蒸汽里晃着金色的影子。
邻居听见这话,在院里搭腔道:“明儿我也去割两斤肉,今年收成好,得好好庆贺庆贺!”檐角的酒旗被晚风掀得轻晃,夕阳的金辉落在几人脸上,连话里的笑声,都裹着丰收的暖阳。
我是一个草根农民,姓区名治甫,艺名(区治甫)〈男)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人,喜欢文学诗词和书法写作,同时也喜欢和爱好诗词写作的更多朋友交流,在此能和大家走在一起,我深感荣幸。本人多次在《枫叶诗刊》,《陇东黄土地文学社》,《中国诗歌网》,《牧言诗刊》,《南方文艺》,《美篇》,《都市头条驼铃岁月文学社》、等刊上发表。让我和各刊的作者共同走向创作的平台,互相学习,互相浏览,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和认识了更多的文创文友,同时!我更感恩《枫叶诗刊》鼓励了我对写作的进步,同时也要谢谢所有的诗友。
本人荣获过:
2021年书香雅颂“星河杯”国际诗歌艺术大赛(三等奖)。
在2024年同时荣获得CETV中国教育电视台-泼墨中华情-新时代最具创新艺术家荣誉奖。
2024年3月10日,经过都市头条编委会的审核,已成为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2024年7月,荣获 CETV泼墨中华情组委会“翰墨国风献礼军魂”庆祝建军97周年“弘扬建军精神,传承红色艺术”优秀艺术家荣誉称号。
2024年9月, 原创诗词书法作品《沁园春·罗平同庆盛世华章》参加"第四届水墨丹青书画传承大赛" 获金奖并发布专题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