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夏天
作者:孙学军
我的故乡,坐落于黄海之滨的花果山脚下,紧邻浩渺大海边的徐圩盐场。昔日,这里连绵数十公里的盐田,以盛产海盐闻名遐迩。“淮”牌海盐更是蜚声中外,为地方财政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日历轻轻翻过立夏,春天那抹嫩绿便悄然褪成夏日的深翠。不知不觉间,炎炎夏日裹挟着热浪,翻越云台山脉,扑面而来,炙烤着这座美丽的港城。凝望远处层叠翻滚的热浪,我的思绪倏然飘回童年,飘回故乡盐场的夏天。
七月的盐场,酷暑难耐。这里没有繁茂的浓荫遮蔽,也没有高楼大厦阻挡阳光。踏出家门,仿佛瞬间溶入了一个巨大的火炉。当裹挟着咸腥气息的海风拂过脸颊,我便知道,盐场的夏天真的来了。
清晨,太阳尚未跃出海平面。被市团委授予“盐场铁姑娘队”的女工们,已头顶星月,开启了一天的劳作。她们个个争先恐后,都想第一个赶到滩头。姑娘们头戴草帽,肩搭毛巾,赤着脚踩在温热的盐池中,拖着百斤重的钉耙,静心“按摩”着结了板的盐晶。汗水混着卤水浸湿衣衫,不一会儿,变成了细密玉白般的盐硝。恰如诗人所描绘:“夏池皴玉板,晴浪叠品珠,耙走云绞碎,盐峰日见腴”。
旭日东升,盐池中凝结起厚厚一层如宝石般的盐晶,棱角分明,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五彩缤纷、耀眼夺目的光芒,宛如无数宝石镶嵌在塑池中,
美得令人心醉。
银滩之上,制卤工人头戴柳条帽,肩披湿毛巾,赤着双脚,在滩前滩后蒸腾的大股白烟与裹着咸味的湿气中往返穿梭。他们时而开机抽水,时而提闸放卤。为了夺取秋后的丰产,他们以满腔赤诚与强劲臂力,顶着火红的骄阳,托起这皑皑如雪、浩瀚似海的盐晶。
雨后的盐场,宛如一杯甘冽的清泉,令人神清气爽。大雨将盐滩冲刷得干干净净。滩涂上,格块边,海英菜、抽筋菜绿意盎然,一片片蔓开去,如望不到边的绿地毯,又似波澜壮阔的绿色汪洋。到了夏秋时节,它们摇身一变,染上紫、红的色彩,将盐场点缀得格外艳丽。
洼地池边,排淡沟里,成串成群的丁鱼、沙光鱼、白米虾闪闪发亮,迎着湍急的雨水,向滩内穿梭。此时,我总会唤上小伙伴张网捕捉。不消片刻,小鱼篓便已收获满满。
雨后,盐圩里的空气格外清新平日的潮湿与咸涩仿佛一扫而空。盐民家小菜园里的西红柿、小白菜,畅饮着甘甜的雨水,很快便披上了翡翠般碧绿的新装。窗架上垂挂的丝瓜一串串,果实修长柔美,绿叶如伞,遮住了透窗而入的阳光,带来丝丝清凉。门前的石榴树,盛开着火焰般的花朵,枝头仿佛缀满小小的红灯笼。其独特的姿态与艳丽的色彩,成为盐民家一道亮丽的风景。
盐场的傍晚最为热闹。各家门前自搭的简易凉棚,成了纳凉的唯一去处。晚餐时分,不是东户的吴婶端来烧好的小杂鱼,就是西邻的张家媳妇送来刚出锅的花蚬子。大家围坐一处,边吃边聊。话题不是张家放了多少尾虾苗,便是李家今日的卤水涨了多少度。你好茶余饭后,夕阳西沉,男人们便忙着去虾塘投饵喂食。落日余晖中,池塘边鱼儿欢跃,蟹儿嬉戏。觅食的对虾成群结队,片片鳞光闪烁,如同千军万马在塘边驰骋游弋。
暮色四合,孩子们时常不顾大人劝阻,结伴爬上十几米高的盐廪纳凉。躺在盐廪顶上,仰望夜空,那醉人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夏夜的天空瓦蓝深邃,银河横贯长空,月光如水银泻地,铺展成一副深邃璀璨的无垠画卷。偶有流星瞬间划破长空,带来一阵惊喜。高高的盐廪上,微风拂过,虽然带着海水的潮湿,却也送来丝丝凉意。此情此景,我不禁吟诵起李清照那“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的优美词句。
海边的晚景最为壮观,令我永生难忘。我曾多次踏着暮色霞光,来到小洼港海边。端坐于乱石坝上,聆听海浪拍打岸石的悦耳声响,欣赏浪花一次次翻腾跃上石坝,如同跳起雪花纷飞的优美舞曲。此时,我总会兴奋地取出心爱的口琴,悠扬的琴声随风飘荡,与海浪声交织成一首美妙的乐章。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拂动着我的发梢。浪花打湿了衣衫,我也浑然不顾,早已沉醉在梦幻般的幸福之中。
远处的海平面上,商船南来北往,漂流于朦胧的云雾之间。洼港闸池内,停满了捕鱼归航的大小渔船。满载而归的渔民们,将一筐筐鲜活的海货转运到大堤上交易。这道生动的风景,在晚霞的余晖中交织辉映,构成一幅壮丽的海边夕阳图卷。
夜幕已然低垂,海边的美景却让我流连忘返。归途中,心潮澎湃,一首感怀小诗脱口而出:“暮色霞光照海滩,浪花飞浅拍坝弯。脚踏潮水琴声起,人间仙涯在此间。”
当我再次探访久别故乡时,这里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海边滩涂,化作了宏伟的徐圩港区;曾经的盐碱地上,崛起了现代化的石化产业基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宽敞的柏油路纵横交错,一幢幢崭新的幸福家园小区,巍然耸立在徐圩这片盐碱地上。
我爱你,故乡;我更爱故乡夏天里的徐圩盐场,那里承载着我一生最珍贵的回忆与无尽的眷念。

作者简介
曾任:连云港市徐圩盐场农工商公司总经理,连云港银虹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总支书记。江苏省盐业供销总公司副总经理,副书记,工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