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魂归处:平顶山三苏墓的文化朝圣与精神传承
文|张涵嫣
中原大地,文脉绵长,每一寸土地都沉淀着历史的厚重。在平顶山市郏县西北的小峨眉山麓,一处静谧的墓园安然坐落,这里安息着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璀璨的明星——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虽名为“三苏墓”,实则是苏轼、苏辙的长眠之地,其父苏洵的衣冠冢相伴左右,共同构成了一处令人神往的文化圣地,一处承载着千年文脉的精神殿堂。
穿越时光的长河,三苏墓静默地诉说着一个文学世家的传奇。陵园内古柏参天,蓊郁苍翠,三百余株古柏大多枝干奇异的向东方伸展,本地人称之为“东坡槐”或“思乡柏”。这些历经沧桑的树木,仿佛被赋予了灵性,与东坡先生的思乡之情共鸣,成为了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象征。石人、石马、石羊、石虎相对排列,威严中透着沧桑,忠诚地守护着这片圣土。广庆寺、三苏祠相伴左右,形成了祠、墓合一的独特格局,营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文化意境。
站在三苏坟前,不禁思绪万千。苏轼一生颠沛流离,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最终却选择长眠于中原这片土地,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人生选择和文化选择?或许在这里,他找到了心灵的 最终安宁;或许在这里,他可以遥望故乡眉山,却又不必真正回归。这种矛盾与统一,恰如东坡先生的一生——既向往出世的高洁,又热爱入世的生活;既胸怀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又不失寄情山水的情怀。他的生命轨迹,诠释了中国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追求。
三苏墓的价值远不止于一座陵墓那么简单。它是中国士大夫精神的物质载体,是宋代文化的高度凝结,是后世文人墨客朝圣的文化坐标。每一块石碑,每一株古柏,每一处建筑,都在无声地讲述着那个文化鼎盛时代的故事。在这里,你能感受到中华文脉的跳动,能触摸到千年文化的温度。三苏墓的存在,使平顶山这片土地不再仅仅是以煤矿闻名的地理存在,而成为了中国文化地图上的重要坐标,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沟通着传统与现代。
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看,三苏墓的选址极具深意。小峨眉山麓的地形地貌,与四川峨眉山有着惊人的相似,这或许是苏轼兄弟对故乡的一种精神寄托。这种地理上的隐喻,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文化乡愁。同时,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选择在此安息,也象征着三苏文化正脉的地位,体现了他们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与回归。这种地理选择,既是个人的情感寄托,也是文化的象征性回归。
三苏墓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墓葬功能。它是一处活的文化现场,持续地进行着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历史文人墨客再此留下的题咏、碑刻,构成了一个绵延不绝的对话现场。每一个到访者,都在与三苏进行着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这种文化交流不是单向的顶礼膜拜,而是双向的精神对话,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当今社会,物质丰富却精神贫瘠,科技发达却心灵荒芜。三苏墓的存在提醒着我们:有一种价值超越时空,有一种精神永不褪色。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洞察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在今天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三苏墓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反思现代生活的视角,一种重建精神家园的可能。
站在三苏墓前,我们不仅是来凭吊故人,更是来寻找自己文化的根脉,来重新思考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人生价值。三苏墓不只是一处旅游景点,更是一处精神高地,它等待着每一个愿意暂时停下匆忙脚步的现代人,来这里感受文化的重量,聆听历史的回响,寻找心灵的归处。在这里,我们可以暂时摆脱功力的计算,体验审美的愉悦;可以暂时放下物质的追求,获得精神的滋养。
文魂不灭,精神永存。平顶山三苏墓,这座安静的中原陵园,将继续守护着中华文化的火种,照亮后来者的前行之路。它不仅仅是一座墓葬,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一种精神坐标,指引着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在与传统的对话中找到前行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三苏墓是永恒的,因为它所表达的文化精神是永恒的,三苏墓是当代的,因为它所提出的问题正是我们当代人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
当我们离开三苏墓,带走的不仅是一些照片和记忆,更是一种文化的觉醒,一种精神的启迪。这或许正是三苏墓最大的当代价值——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处可以让心灵栖息的场所,一处可以与历史对话的空间,一处可以重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的文化坐标。在这个意义上,每一次对三苏墓的造访,都是一次文化的朝圣,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自我的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