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河汉界
大河沿是由两条大的支流汇合而成的,其中的一条支流来自村东方向的另一个村子,那个村和我们村子虽是在同一个大的盆地里,却历来属于另一个行政区划的地区,两边的差别很大,大河沿就是两个地区、两个村之间的楚河汉界。
说起两边的差别,首先是说话。尽管两个村也就相距三四里路,语言却大相径庭。我们都说人家嘴里像含着一块地瓜,说话含糊不清,感觉自己说话很好听,优越感很强。说来也怪,我们村的姑娘嫁过去,不几年,说话就变成了那个村的腔调,似乎变成了陌生人,不知道是被同化了,还是主动融入了,反正是感觉不像以前那么亲了。他们村的姑娘嫁过来,也很快变成了我们的说话腔调,变成了自己人,非常亲热。第二个差别就是风俗习惯,主要是正月十五。我们村正月十五就是小孩子到处放鞭炮、男人们晒太阳、打扑克,女人们串门子拉闲呱。他们村可热闹了,一过年就开始排练什么踩高跷、划旱船、舞狮子、大头娃娃,十五那天,一大早就从他们村一路吹吹打打、舞舞唱唱地来到我们村,在村头场院里舞上一阵子,花花绿绿、上蹿下跳的,把全村人都吸引到那里去了,直到村干部们买上几条烟、几袋糖送过去,他们才趾高气昂地回去,让全村人很是艳羡。第三个差别就是看电影。因为属于两个不同的地区,放映的电影很不一样,往往是这边看了好久了,那边还没有放映,在那缺少娱乐的时代,这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好处。
有这么多的差距,产生碰撞是自然的,大人之间的事我们看不出来,也不去关心,小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倒是不断,冲突的表现形式就是“开火”。
开火就是两个村的小孩子们互相扔土坷垃和石头,战线就是几十米宽的大河沿。开火一般是在到对方村里看电影的时候,电影放映的时候,外村来的孩子们就和本村的孩子磕磕碰碰的,只是主要被电影吸引着,来不及搞大的。电影一结束,外村孩子快速撤离,本村孩子尾追在后,一路打打闹闹,一旦一方过了大河沿,双方的开火便正式开始。双方各有几十个孩子,隔河对峙,每一方都分成四五伙,每一伙五六个孩子,为首的十二三岁,是第一炮手,负责扔土坷垃、石头,其余小一些的负责寻找“弹药”,分工明确,形成一个流水线。土坷垃要不大不小,而且很硬的,小石头最好选一些小薄片,扔出去嗖嗖作响,很有威慑力。只见在手灯朦朦胧胧的光亮里,几十个孩子乱作一团,噼噼啪啪的声音四处作响,偶尔听到“哎呀、哎呀”的声音,却没有一个人离开,直到小石头都扔的找不到了,双方也都筋疲力尽,这才作罢,双方都高高兴兴地回家去。尽管弹如雨下,每个人都挨打不少,却都没有大碍,从没出过大事。白天是很少开火的,因为很多孩子都是亲戚,弄不好还是表兄弟,怎么好意思开火呢。
2011年2月20日
作者简介:周光天,山东济南人,公职律师,敬业乐文,作品散见于《大众日报》《当代教育》《齐鲁文学》《都市头条》等报刊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