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古诗,感悟金秋》
作者~赵新洪
河北
秋日晨昏
捕捉昼夜交替间的细腻
秋天的早晚最动人
不像夏天
要么热得发闷
要么暴雨倾盆
也不像冬天
时而冷得刺骨
时而雾得模糊
秋天的晨昏
非常有层次
傍晚的太阳软得像棉花
夜晚的月亮
清得像玻璃珠
秋风里
裹着一丝丝的凉甜
遥望远村
秋色如画
被秋染红了的枫树
点缀上栌叶几缕金黄
岭上丛林
被秋涂成了色彩缤纷
流水淡淡
碧天蓝蓝
山河漫漫
归路茫茫
溪水缓缓流淌
晴空万里无云
回家的路却漫长漫长
无限思量
看到南归的雁
思乡之情
油然而生
秋天的景色
游子思乡情
绵綿悠长
被霜染过得秋叶
不单是简单的吟风弄月
更是游人情感的爆发
把对人生的思考
对家乡的爱恋
对未来的期许
一叶而知秋的情感
都融于一枚枚小小的秋叶
心中感悟后再看到秋叶
就不只会喊
“好美”
不妨也拿起笔
写出更深层次的感悟与认知
说不定你也能成为最懂秋叶的人
“睡起秋声无觅处
满阶梧叶月明中”
寻找着秋天的声音
却发现只有月光下满地的梧桐落叶
这意境
简直美到让人窒息
晏几道的《诉衷情》,则把秋景和思乡之情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芙蓉金菊斗馨香
天气欲重阳”
重阳将至
芙蓉和菊花争奇斗艳
空气中弥漫着汨汨花香
陈曾寿:
“阴阴凉翠掩轩楹
小立方知露气清
斜月半庭花半吐
一虫满意作秋声”
凉丝丝的树荫遮住了廊柱
站着站着鼻尖就钻进一股湿润的凉气
那是露水刚落的味道
抬头看
月亮斜挂在天上
把院子里的花照得半开半合
像害羞的小姑娘
再细听
一只小虫子正扯着嗓子唱秋歌
那声音里全是满足
好像说:
“这秋天多好啊,我要好好唱首歌”
诗中没有宏大叙事
只以“轩楹、斜月、半花、一虫”等小景入诗
却充满生活气息
仿佛读者也立于院中
与诗人共赏这秋夜的宁静与美好
秋天的烟火气里藏着香甜
傍晚时分
秋雨让苍茫的初夜变得昏暗
天还没有放晴
井边的梧桐叶被风吹得翻动
发出秋天的声响
半夜时分
风声突然停了
月亮从轻薄的浮云中露出
洒下淡淡的光亮
不是那种刺眼的亮
像是蒙上了层层纱的柔绵
刚好照在水面上
把雨后的涟漪都染成了银色
诗以“雨、风、月”的变化串联秋夜江景
雨幕笼罩江面梧桐叶响如秋声
夜半风雨停
月光从云缝中透出
朦胧转为清朗
诗人笔下
秋夜如一场细腻剧的演出
每一刻变化都藏着秋的灵动与静谧
从暗到明
从有声到无声
层次丰富却丝毫不乱
夕阳把篱笆染成了橘红色
几个儿童追着影子跑
身上粘着夕阳的舒暖
农家院里飘出的香
是刚摘的豆荚、嫩姜
路边田里稻花飘香
却不知这美景属于谁
只看见红色的蜻蜓伴着绿色的螳螂在稻花间自在的飞翔
诗中
没有着力描写
农忙的疲惫
而是聚焦
“儿童、香气、蜻蜓螳螂”将秋日田园的闲适生机与意趣
展现得生动形象
充满生气
红蜻蜓伴绿螳螂
则尽显示出自然之趣
一“人”一“物”,一“暖”一“清”,让田园秋景既有生活温度又有自然意趣
欣赏古人诗作
感悟秋天美好
刘禹锡、陈曾寿、白居易.王维、晏几道等大师们
以秋天的
山明水秀
枫栌梧桐
秋虫小鸟
欢乐玩童
轻松优美地
展现秋色
把秋之美好送给人们
美到极至
使我印记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