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过度打扰孩子
(原创 瑞秋 瑞秋三思
2025年09月29日 08:30荷兰)
主播/博雅
老粉都知道,我们家有三个孩子,一直以来都是由我和队友两个人在带。很多人听到都会觉得不可思议:一大家子人带一个孩子都不容易,更别说两个人带三个了。
确实如此。我和队友日常要工作,还要处理各种繁琐的家务,准备三餐,常常忙得分身乏术。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这就注定我们能分给孩子们的关注,远不如那些有老人帮忙的家庭多。为此,我曾经很愧疚,总觉得自己对孩子照顾得不够细致,对他们的关注也不够周全。后来,我和一位荷兰好友聊到这个问题,她提出一个让我很意外的观点:有没有一种可能,孩子并不需要父母这么多的关注?我们的过度凝视,对他们来说其实是一个打扰。她这个观念,我还真没想到。
作为父母,我们因为爱,总觉得为孩子考虑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可在孩子的角度,很多时候我们因为爱的唠叨、出于好意的提醒、带着在意的关心……这些他们是需要,但若太多,就可能变成一种干扰。回头想想,我们这几年带三娃的方式,其实有点“放养”。孩子能自己做的事就交给他们做,不算太离谱的事就让他们自由发挥。属于他们的时间,也尽量交给他们自己安排,喜欢做什么就让他们沉浸其中。这并非故意为之,只是因为我们真的太忙了,实在无暇面面俱到,只能抓大放小。但让我意外的是,这些年下来,三个孩子都成长得挺好的。他们按着各自的节奏慢慢进步,越来越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也学会了安排时间,渐渐变得阳光自信,越来越让我们省心了。
每个孩子其实都自带成长的节奏,只是父母因为爱,常常忍不住介入太多,在不知不觉间打扰了他们。被过度提醒、过度凝视的孩子,往往节奏和专注感都会被打乱,这反而不利于他们的成长。那究竟什么样的行为算是“打扰”了孩子呢?今天这篇文章就想跟大家聊聊。 1以关心的名义打断孩子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本就承载着父母全部的关注,再加上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宠爱。一方面,现在的孩子真的很幸福,被六个全心全意爱他们的大人围绕着。但另一方面,他们不需要开口就能得到帮助,不用多想就有人替他们考虑,还没提出要求就已经被满足,甚至连安排都有人提前做好了。
过度的关注,并不一定都是好事,有时反而成了一种打扰。在游乐场常能见到这样的场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满脸宠爱地追随着孩子,孩子正玩得尽兴时,耳边却不断传来:“小心啊,别碰伤了。”“别跑太快,会摔倒的。”“渴不渴呀,过来喝点水。”“冷不冷?穿件衣服。”“别爬太高,会掉下来的。”这些话背后当然是满满的爱,有爱才有提醒,有爱才会有担心和忧虑。但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些善意的提醒,可能在无形中削弱了孩子感知世界和身体信号的能力?孩子还没来得及觉察自己的感受,就已经有人告诉他们所谓的“正确答案”,久而久之,他们反而失去了倾听自己身体和内心的敏锐度。
我曾和一位荷兰妈妈一起带孩子去游乐场。孩子们正玩得热火朝天,突然下起了毛毛细雨。我立马就跟朋友说:“我们要不要提醒孩子戴上帽子,以免淋雨感冒。”没想到她却轻轻摆摆手,说:“不用担心,如果他们觉得冷,会自己去戴帽子的。我们不要打扰他们的开心。”那一刻,我有些恍然。原来我一直以为“提醒孩子注意身体”是身为妈妈的职责,总是习惯性地替他们考虑、照顾他们。然而,过度的关心,其实会打扰孩子的专注和节奏:正在玩耍的快乐,被突然的提醒打断;正在探索的好奇心,被父母的插话干扰。
时间久了,孩子习惯依赖父母的提醒,反而更难学会自我调节。孩子需要在成长中学会倾听自己的感受,对自己负责,学会照顾自己。作为父母,我们要练习少一些替代性的关心,少一些以自己感受去取代孩子感受的习惯,让他们有机会保持原本的感知力。孩子虽然年幼,但他们同样是一个独立的人。允许他们去尝试、去体会、去负责,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成长。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常常会觉得自己在各方面都更胜孩子一筹,总爱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 正因为有更多的经验和见识,我们很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价孩子,甚至不知不觉间摆出居高临下的姿态去指导他们。前不久,我看到一个很扎心的帖子,主角是一位十几岁的初中男孩,他讲述了自己是如何一步步失去了对篮球的热爱。有一次,他刚打完一场球赛,满头大汗,却兴奋无比,迫不及待地和父母分享自己在球场上的喜悦和成就感。妈妈听完后,想给孩子一些鼓励,便说:“打篮球是个很好的爱好,可以强身健体、增强耐力,你一定要坚持下去,把球打得越来越好。”在父母看来,这句话充满了爱与支持,理所当然。但对男孩来说,却是一种突如其来的不适。原本,他打篮球只是因为喜欢,是单纯的快乐,父母却非要给他们套上大人的逻辑和判断,赋予一层额外的目的和定义。于是,他突然没那么想打球了。你会发现,孩子对某件事的喜欢往往是最纯粹的,发自内心的热爱。但当父母以指导、劝说、甚至要求的口吻介入时,孩子原本的“想做”,就变成了“因为父母说了所以要做”。性质一旦变了,内驱力也会慢慢消失。然而,对于孩子所热爱的事,以及他们正沉浸在其中的事,父母却总是以过来人的角度去打扰:看到孩子画画,会说:“汽车怎么可能飞到天上去?”看到孩子搭积木,会凑过去提醒:“这样搭不对,会倒的。”看到孩子收拾东西,就评价一句:“这样收拾会很乱。”孩子本来是自由的,有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不该被我们的固有思维限制,也不该被过多的评价束缚。
所以父母们,可以的话,请多多地“闭嘴”吧!当孩子按着自己的节奏,满怀热情地投入一件事时,只要不是危险或原则性的问题,就放手让他们去做。如果真的要回应,我们只要如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即可。就像前面那个打篮球的男孩,如果换成我,我想我会说:“看得出你今天打得很尽兴啊!跟我讲讲你抢了多少个篮板?”这样的回应,不会掺杂额外的目的,只是单纯的理解和共情。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在用心聆听与支持,那份纯粹的热情才能被守护住,也才会更有动力继续投入自己喜欢的事情。
现在很多家长最见不得孩子闲下来。孩子无所事事地躺在沙发上,对着窗户发呆,漫不经心地翻着小玩意儿,或者做一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事,我们就会忍不住出声,批判一句:“这样太浪费时间了!”于是立刻安排上读书、练琴、写作业、上兴趣班,生怕孩子一闲下来就落后。只要孩子一停顿,我们就忍不住催促:“该写作业了!”“钢琴还没练呢!”“快去练字!”“今天的单词还没背!”可你发现了吗?这其实就是一种“打扰”。孩子原本沉浸在自己的节奏里,也许是在放松身体、整理思绪,甚至是在孕育新的想法,却被我们硬生生拉到父母设定的轨道上去。他们还没来得及体会“我想做什么”,就已经被大人告知“你应该做什么”。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了依赖外部的提醒和催促,却慢慢失去了主动规划和自我启动的能力。
更糟的是,有些孩子甚至会觉得:只要大人没催,那就可以暂时不做。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写作业总要拖到最后一刻才动笔,练琴能拖就拖,出门要喊好几遍才肯穿鞋。表面看是拖延磨蹭,背后其实是父母一次次“好心的打扰”,消磨掉了孩子的自驱力。所以,父母们啊,不要把孩子的每一分钟都排得满满当当,给他们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哪怕是发呆、发愣、随意地摆弄东西,这些在外人眼里“不务正业”的时刻,恰恰是孩子和自己相处、与世界建立联系的重要过程。学会允许孩子“浪费时间”,其实就是在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更好地使用时间。让他们由内而外觉醒地去做一件事,这样才能迸发出无穷的内驱力。
养育孩子的过程,本质上是学习“放手”的过程。我们当然希望孩子被爱包围,但这份爱并不是无时无刻的打扰,而是恰到好处的守护。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在自己的节奏里生长,去感受、去探索、去负责。少一点干预,多一点信任,孩子反而能长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