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作回眸——金秋菊花美
今天在整理旧书报时,偶然发现40年前的今天(1985年9月29日),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一篇文章——《金秋菊花美》(发表时用了笔名“晓蓉”)。
当时我三十多岁,正是写稿的高潮期,每年在各种报刊发表的文章有几十篇。除了地市级报刊经常发表文章,省报和国家级报刊也不断发表文章。
记得这篇几百字的文章,得稿酬20元。而当时我的月薪也不过七八十元,20元相当于月薪的1/4,已经很可观了。如果今天发表一篇文章可以得稿酬,相当于月薪1/4,那就是一千多元,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啊!现在在《中国青年报》或《工人日报》,发表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稿酬不过200元左右,看来现在稿酬还是比较低啊,鲁迅那个年代,文人常以稿酬糊口谋生,而现在是不现实的呀。抚今追昔,我不禁感慨万千……
下面就是这篇文章:
金秋菊花美
每当金风送爽的秋天到来时,笑傲秋风的菊花就开始开放了。菊花素以以其高洁隽逸、傲寒凌霜的气质为人们所赞美。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种菊花的国家,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的一些典籍中,就有“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屈原,在《离骚》中也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飨秋菊之落英”的句子。后来到了八世纪初年的唐代,菊花才东渡日本,日本人把它作为“皇室御用花”。十二世纪,菊花渡过英伦海峡,传入英国,十七世纪传遍欧洲,十九世纪才传到美洲。
菊花的品种名目繁多,现在已发展到三千多种。每当它们迎风怒放的时候,有的如白鹤展翅,有的如红云饶日,有的像玉石雕刻,有的似翡翠精磨,有的花大如盘,有的花小如钱;其花型又有单轮、莲座、射线、飞舞,垂帘等等,真是千姿百态,万紫千红,美不胜收。供人们观赏的菊花,主要有翠菊、蓝菊、雏菊、万寿菊等。大丽菊是其中的皇后,一根枝干上就有上千朵花,它们竞芳吐艳,清香阵阵,令人陶醉。
古往今来,历代诗人或是欣赏菊花披风斗雪、历霜不凋的坚强风格,或是欣赏它多彩多姿的佳色,纷纷题咏,留下了不少诗词佳作。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曾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句子,宋代的苏东坡写道:“荷花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朱德同志平生爱菊,也写过一首赏菊诗:“奇花独立树枝头,玉骨冰肌眼底收。且盼和平同处日,愿将菊酒解前仇。”朱老总从从赏菊想到和平,想到中国和世界的未来,表现了他那宽阔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
菊花之所以受人喜爱、赞美,还因为她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保护环境、净化大气的奇妙功能。
(原载1985年9月29日《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