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崛起申城巨变
一一记上海改革开放以来巨大变化有感
作者:陈传荣
据我们家门长辈陈正五叔太爷回忆,70多年前,他父母去世后,他成了孤儿,由生产队抚养。那时,他唯一的亲人阿姨在上海。本地人陈在西知道此事后,主动提出带他去上海寻找亲阿姨。陈正五感激不尽,但那时社会环境封闭,交通极其不便。他们约定好日期,备足路费和干粮,先乘木船到高邮,再转轮船到镇江,最后乘船抵达上海,前后花了一个月时间。
1991年,我的家乡遭遇洪水,庄稼颗粒无收。在好心人的带领下,我们组织了一个民工队来上海打工。从老家周巷出发,乘坐早班汽车,一路颠簸,土路崎岖,加上拥堵,直到晚上7点多才到上海西上桥。再换乘公交车,辗转至宝山区工地时已是晚上9点多。这是我们第一次来上海。
打工期间,我们利用业余时间游览了外滩、南京路、大世界和西郊公园。那时的上海,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全靠交警站在路中央用手势指挥。我们这些农民工常常梦想:有朝一日能在上海安家落户,该有多好。
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91年到2025年,我亲眼见证了上海的蜕变:人工指挥的十字路口被红绿灯和监控取代;公交系统日渐完善,地铁从1号线扩展到18号线,出行更加便捷舒适;西郊公园、外滩、南京路步行街等传统景点外,又新增了野生动物园等很多公园;东海大桥如巨龙般横跨30多公里,连接小洋山,时刻警惕着外敌的野心;金茂大厦、东方明珠塔等标志着建筑拔地而起;长江上架起了一座座跨江大桥,江底隧道纵横交错,毛泽东主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豪言壮语已成为现实。
更令人惊叹的是,从上海市区到上海的崇明岛的长江底隧道,全长20多公里,堪称人间奇迹。上海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数不胜数。如今,从老家到上海,乘大巴走高速公路约5个小时到,高铁更是方便3个多小时左右到,当天往返已成常态。许多农民工兄弟还在上海买了房、车,安居乐业的梦想终于实现。
这些巨变,离不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无数革命先烈的牺牲。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当今世界,仍有国家战火纷飞,人民流离失所,而我们能安居乐业,更要感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感恩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感恩无数革命先烈。我们一定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看到大上海的变化,心中自然由感而发出一首诗:
咏浦江发展四十六载
四十六龄启鸿蒙,浦江万里跃长虹。
摩天楼宇凌霄起,跨海长桥贯日雄。
旧巷幽深藏故梦,新衢浩瀚聚金融。
初心不改昭前路,再立潮头驭好风。
陈传荣,江苏省高邮市作家协会会员,农民工。虽早已年过花甲,但酷爱文学创作的劲头愈发旺盛。打工之余,常常写一些有关乡村、乡情、乡愁类诗文,已有多篇(首)文学作品见诸报端或网刊。相信自己的文字是源于内心深处对人生对生活的真情流露,是对家乡无比热爱的真情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