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篇小说《女人是歌》作者:董艳菊
逐梦•奋斗•超越的三重变化––读《女人是歌》
文︱何金福
在文学的星河中,总有些作品如北斗耀空,为迷途者指引方向;总有些故事似黄钟大吕,在时代长卷上镌刻回响。吉林女作家董艳菊的长篇小说《女人是歌》恰似一曲激昂的东北民谣,以女农民企业家林凤鸣的生命轨迹为琴弦,在改革开放的宏大叙事中,奏响了女性挣脱枷锁、逐梦山海、超越自我的三重变奏。
逐梦:破茧成蝶的觉醒之歌梦想是刺破暗夜的星火,是寒冬里第一缕破冰的春信。林凤鸣的逐梦之路,始于对“一顿细粮、一扇明窗”的朴素渴望。这个被贫困腌渍透的东北农妇,以“假离婚”为利刃,剖开了封建宗法制度的血痂——当“假戏”成真时,她却在娘家山路的月光下悟出真谛:生命的尊严,从来不是他人施舍的晚霞,而是自己点燃的篝火。从蜗居瓦房到执掌村企,她的梦想如滚雪球般壮大:当拖拉机的铁犁撕开黑土地,她撕碎的是“女不如男”的性别诅咒;当黑木耳菌袋在废墟中萌发新芽,她播种的是整个村庄的希望;当村党支部书记的印章盖下,她镌刻的是“共同富裕”的时代宣言。这个从灶台走向田埂、从家庭走向社会的女性,用半生时光将个人命运谱成一首从生存到存在的哲学诗篇。
奋斗:淬火成钢的生存史诗奋斗是血肉之躯与命运之神的摔跤,是农耕文明向现代性突围的悲壮远征。林凤鸣的创业史堪称一部“东北版《创业史》”:当她借款买下全村第一台拖拉机时,男人们烟袋锅里的火星溅成了嘲讽的流星;当雹灾砸碎黑木耳大棚的瞬间,她跪在泥泞中扒出菌袋的模样,像极了女娲补天时的剪影;当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寒冬,她用市场契约重构乡村信用体系的智慧,让账本上的数字有了温度。这位“东北铁娘子”的奋斗哲学,是“把锄头磨成手术刀”的生存智慧:她用农业保险对冲天灾,用“按劳付酬”打破家族管理模式,甚至以“女人上桌”的餐桌革命,撬动了整个村庄的性别秩序。当她每天只睡三小时接种菌苗时,黑土地上的每一粒尘埃都见证着:真正的奋斗,是让汗水在时代褶皱里结晶成盐。
超越:凤凰涅槃的精神升维超越是灵魂的脱壳重生,是从“小我”到“大我”的量子跃迁。林凤鸣的蜕变轨迹,勾勒出中国农村女性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觉醒弧光:当她用《婚姻法》对抗工商稽查时,法律条文成了她挣脱父权枷锁的翅膀;当她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时,家族祠堂的香火被市场经济的春风稀释;当她将全村孤寡老人的账本背在身上时,个人财富的刻度尺让位于社会责任的坐标系。这个最终选择“带领全村共富”而非“独善其身”的女性,用行动诠释了:真正的超越,是让生命成为照亮他人的火把。她的故事证明,当个体奋斗与时代浪潮同频共振时,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改写历史剧本的剧作家。
《女人是歌》的深层魅力,在于它用林凤鸣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解码了中国农村女性从“生存挣扎”到“精神突围”的集体记忆。当我们在新时代回望那个在黑土地上躬身前行的背影,看到的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史诗,更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阵痛与觉醒。这部作品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乡村的万千气象:既有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也有个体与集体的相互成就。它提醒我们:每个时代都需要林凤鸣式的“逐梦者”——他们或许会被误解为“离经叛道”的疯子,却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被证明是开启新纪元的先知。
2025年8月30日写于长春
【作者简介】:何金福: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乡村作家协会认证作家、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在全国多家报刊杂志上。

编辑制作:老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