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唐诗小镇”的随想
作者:姚增战
陕西汉中市略阳县与甘肃省成县交界处,有一条属于嘉陵江支流的青泥河,发源于甘肃省徽县麻沿河的八条沟,在流经甘肃成县史家坪村后进入陕西省略阳县境内,于封家坝石门山口注入嘉陵江并汇入长江。
这条横跨陕甘两省多地、绵延130多公里的青泥河流域,历史上还是一条古蜀道,传说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等许多文化名人入蜀,都是走的这条道路。因此,后世人们将这条河流称之为文化之河。据说早在1300多年前,李白随父亲入蜀途中经过青泥河,写下了《蜀道难》那篇脍炙人口的壮丽诗篇,发出了“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感叹。李白随父亲在这次入蜀路途,曾在青泥岭济善寺借宿,该寺方丈见李白眉目清秀、聪慧过人,就让他在附近栽植了一颗银杏树,这就是目前留存下来的那颗雄性银杏树。时隔多年以后,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也从甘肃入蜀途中经过此地,并且也在济善寺留宿,当得知李白在这里栽植银杏树后,他也在这颗树的旁边栽植了一颗银杏树,这就是目前留存下来的那颗雌性银杏树。对于这两颗一大一小的银杏树,我们姑且不论是否由诗仙诗圣亲手所植,但这两颗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树留存下来,确实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笔者在观赏时,见到树形如伞,雌雄相伴,相依而生,树干粗壮,枝繁叶茂,仍傲然挺立在青泥河畔。据有关方面测定,雄性银杏树身高28米,胸围7.8米,树冠覆盖283平方米,其中还有岩桑树寄生,生长的桑葚果繁多;雌性树高20米,胸围2.9米,树冠覆盖154平方米,可谓春华秋实,白果累累,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史料记载,杜甫当年途经凤凰村(今龙峡村)时悲歌行吟,写下了《凤凰台》和《同谷七歌》两首流传千古的著名诗篇,其原创地就在白水江镇。同时,这里还有欧阳急、柳宗元、韦应物、文同、赵抃、吴珍等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的200多著名诗文和绘画作品,为这里打造唐诗小镇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白水江镇地处秦岭南麓,秦蜀古道,嘉陵江水运要津,素有"秦蜀襟带、蜀道明珠"之美誉。为了挖掘这里的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白水江镇提出打造“唐诗小镇”的设想,这是一个很好的构想。应该说,打造“唐诗小镇”,白水江镇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境内既有秦蜀古道,又有唐代古文化遗址,更重要的是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创作了两百多首古诗文和书画作品,这些都是十分宝贵文化资源。我认为,目前要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其一,建设“唐诗小镇”,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规划要少而精,不要大而全,可以一次规划,分头实施,量力而行,从易到难,以求取得实际效果。第一步,可以先把研学基地和唐诗博物馆搞起来,吸引县域外中小学生来这里体验古代著名诗人原创地感受。其二,要在挖掘这里的历史故事、尤其是两百多首诗文书画的创作过程、以及创作背后的故事,这些应该是建设“唐诗小镇”的重要内容,也是白水江镇最宝贵的财富。如果把挖掘这些文化资源与当地旅游以及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其三,要与目前我省正在开展的“唐诗之都”建设和“唐诗之路”申遗工作结合起来,力争将白水江镇“唐诗小镇”建设纳入全省唐诗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争取得到有关政策上的支持。同时,还要与丝绸之路世界诗人联合会密切合作,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诗歌创作演艺活动,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作者系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