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端午粽乡愁
文/黄燕
阳春的端午总带着一股匆忙的烟火气,这座被漠阳江滋养的小城,把对传统的敬畏藏在粽叶和艾草的香气中,也融进一家人围坐的团圆时光里。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刚过,街巷里就飘起淡淡的粽叶香,那是阳春人迎接端午的信号。
外婆总说,好粽子得从选料开始“较真”。粽叶要挑后山竹林里的新鲜箬叶,叶片宽而韧,带着自然的清香;糯米得用本地种植的晚造米,提前一天用清水浸泡,泡到指尖能轻轻掐碎米粒才算好;馅料更是马虎不得,咸粽要选肥瘦相间的土猪肉,切成方块后用酱油、料酒、五香粉腌上大半天,让肉香完全渗进肌理。
到了端午前一天,家里的八仙桌就成了“包粽主战场”。外婆左手摊开一片粽叶,右手捏起一撮糯米铺在中间,再放上两块腌好的猪肉和一把绿豆,指尖一折一绕,粽叶就成了漏斗状,再用草绳细细扎住,“松了煮的时候会漏米,味道就散了”。我小时候总在旁边学,不是把粽叶折破,就是扎得太松,外婆从不责备,只是笑着接过我手里的“半成品”重新调整。很快桌子上就堆起了小山似的粽子,青绿色的粽叶裹着饱满的米团,透着一股子踏实的烟火气。
端午当天天还没亮,父亲就去河边割艾草。阳春人信“端午艾,保平安”,说这一天的艾草沾了晨露和阳气能驱邪避灾。河边的艾草长得旺盛,叶片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父亲小心翼翼地割下几株绑在一起。回到家发现母亲早已把大门擦得干净,父亲便将艾草斜插在门口,又在窗户边各放一小束。艾草的清香瞬间漫进屋里和厨房里飘来的粽香,成了阳春端午最独特的气味记忆。
正午时分,是吃粽子的时刻。大锅里的粽子煮了两个多小时,揭开锅盖的瞬间,蒸汽裹挟着粽香扑面而来,粽叶早已被煮得发黄,糯米油亮软糯,咸粽里的猪肉炖得入口即化,油脂渗进米粒里,每一口都咸香浓郁;窗外的阳光暖融融地透过树叶照进来,一家人手里捧着热乎乎的粽子在桌子前聊着家常。
下午,巷子里逐渐热闹起来了。孩子们脖子上的香囊里面装着艾草和雄黄,那是用彩色的布缝成了小粽子的形状,香囊走起路来叮当响,惹得孩子们喜爱。大人们搬小板凳坐在门口剥着粽子分给路过的孩子,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和邻居聊天。
在阳春,端午节从来不是“吃粽子”这么简单,而是承载传承与团圆意义的节日。这几年在外求学很少回家,但是一到端午节最想念的还是外婆包的粽子,因为那是家乡的味道,也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愁。粽子里藏着外婆的手艺,那是对我平安的期望,也是我最温暖的牵挂。
作者简介:黄燕,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爱好书画与文学,曾22获得2025年"珠江实业智慧人居杯"三等奖和广东省"传承经典·筑梦未来"书画活动中铜奖,作品曾在都市头条多次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