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啥叫有“学问”?》
陈明岗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悠悠长河中,学问宛如一颗璀璨星辰,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那究竟什么是学问呢?学问并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它是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更是一种蕴含着道德修养与人生智慧的精神境界。它是贯穿于历史与现实的一条无形丝线,串联起无数仁人志士的奋斗与理想。
回溯历史的源头,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辉煌景象开启了人们对学问的尊崇与追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无疑是有学问之人的典范。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广收门徒,传播他的学说。他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道德修养的准则。他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对学问的热爱与追求。孔子早年勤奋好学,入太庙每事问,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他晚年修订六经,将自己一生的学问与智慧凝结于其中。在他看来,有了学问,才能更好地践行道德,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的学问不仅体现在对经典的精通上,更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之中。他以自己的学问和品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
那么,怎样做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呢?这需要我们有“为学如登山,欲速则不达”的耐心与毅力。汉代的董仲舒,为了钻研学问,“三年不窥园”。他专心致志地研究儒家经典,对《春秋》公羊学有着深入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他的这种专注和坚持,使他成为了汉代著名的思想家。在钻研学问的过程中,他不断地思考、探索,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主张的提出,正是他学问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成为有学问的人,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唐代的韩愈,自幼刻苦好学,七岁能言,十三能文。他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当时流行的骈文,主张“文以载道”。他的文章气势磅礴,说理透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他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强调了老师在学问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他也鼓励人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相互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问水平。韩愈以自己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观念,成为了唐代文化的一座丰碑,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学问。
到了宋代,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致力于儒家经典的注释和研究,著有《四书章句集注》等重要著作。他主张“格物致知”,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来获得知识。他的学问体系庞大而严谨,涵盖了哲学、伦理、教育等多个领域。他创办书院,讲学授徒,培养了众多的学者和人才。朱熹的学问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学术发展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用自己的实践告诉我们,成为有学问的人,需要有系统的学习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在当代社会,知识与学问常常被人们混淆。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无处不在。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书籍、电视等各种渠道获取大量的信息。然而,有知识并不等同于有学问。很多人拥有丰富的知识,但却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能力。他们只是知识的储存器,而不能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和能力。比如,一些人在考试中能够取得高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价值。
而有学问的人则不同,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知识,更能够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用知识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能够用自己的学问为社会做出贡献。例如,袁隆平院士,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更有着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他用自己的学问和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有学问。
在当代,我们应该向这些有学问的人学习,既要努力获取知识,更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同时,我们也要注重道德修养的培养,做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学问的追求和尊崇,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孔子到袁隆平,无数的历史人物用他们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学问,怎样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问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学问之花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让我们在学问的滋养下,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
陈明岗,笔名陈峰民。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爱好文学擅长诗歌创作。先后发表诗歌200余首。多次参加全国诗歌散文大赛获奖。《中华文化》荣获散文一等奖,入编《2024年度华语文学精品选》。有作品荣获“墨韵新年*黄河杯”金奖。曾任山西省曲沃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学院客座教授,现任中国散文网高级作家,中外诗歌散文交流大使,《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世界文学》签约作家。《白鹭文刊》执行主编等。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