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文宗大和二年(828 年),杜牧在东都洛阳应进士考试,因《阿房宫赋》被太学博士吴武陵看中,向主考官推荐,最终高中进士第五名。
杜牧的咏史怀古诗是其最核心的成就,打破了此前咏史诗 “述史为主、抒情为辅” 的模式,开创了 “以小见大、借史讽今” 的新范式,堪称晚唐 “史论入诗” 的典范。以 “清丽俊爽” 立艺术风格,在晚唐衰世中既保留了文人的家国情怀,又开创了独特的诗歌意境,成为连接盛唐气象与宋代文学的 “关键桥梁”。
步韵杜牧《山行》
风清菊傲夕阳斜,竹舍茅檐三两家。
莫问旧时王谢燕,萧疏霜叶待梅花。
01《山行》
晚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杜牧的《山行》是唐诗中咏秋题材的经典之作,全诗仅四句二十八字,却以凝练的语言勾勒出秋日山林的鲜活景致,兼具画面美感与情感深度,打破了传统咏秋诗 “悲秋” 的基调,传递出独特的审美意趣。诗人眼中的秋景,是 “石径”“白云”“人家” 构成的清幽之境,是 “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绚烂之景 —— 他不叹秋之凋零,反而赏秋之鲜活,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融入景致中。
步韵杜牧《泊秦淮》
雨晴看尽浪淘沙,紫燕寻巢识帝家。
万绿丛中红几点,闲愁依旧数棠花。
02《泊秦淮》
晚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赏析:全诗以景起兴、以讽作结,将个人观感与历史兴亡感交织,从 “夜泊秦淮” 的个人经历切入,以 “酒家歌声” 这一微小场景,折射出晚唐社会的深层危机 —— 统治者耽于享乐、士大夫沉迷声色,整个社会对 “亡国” 的隐患毫无警觉。
步韵杜牧《江南春》
零落残霞半壁红,渔舟晚唱漾春风。
旧时堂燕无寻处,只剩江山夕照中。
03《江南春》
晚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赏析:《江南春》以凝练的笔墨勾勒出江南春日的壮阔与深邃,兼具画面美感与历史沉思,是 “以小见大” 的写景诗典范。《江南春》既是一首出色的写景诗,也是一首含蓄的咏史诗:它既让读者沉醉于江南春日的明媚风光,也引导人在烟雨朦胧中思考历史的兴亡,堪称 “诗中有画、画中有史、史中有情” 的千古绝唱。
步韵杜牧《赤壁》
玉树金陵王气销,因思遗迹咏今朝。
铜台自有倾城色,何要娇花大小乔。
04《赤壁》
晚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赤壁》以小见大、立意新奇,在对历史的回望中融入个人思考。《赤壁》不仅是一首咏史绝句,更是杜牧以历史为镜,审视时代与自我的 “心灵独白”,其新颖的立意与含蓄的表达,使其成为唐诗中 “以小见大” 咏史诗的典范。
步韵杜牧《题乌江亭》
生死无由不可期,江亭垂泪奠骄儿。
兴亡感慨非天意,满载孤愁水不知。
05《题乌江亭》
晚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赏析:《题乌江亭》借史咏怀,作于晚唐时期。彼时唐王朝国力衰退、藩镇割据,诗人借项羽乌江自刎的历史典故,既抒发对历史人物的惋惜,也暗含对时代与人生的思考,情感沉郁却不失豪迈,兼具史论的深刻与诗歌的感染力。
步韵杜牧《过华清宫》
空庭落叶乱成堆,只有闲花数朵开。
我笑千金难买到,一诗才换一枝来。
06《过华清宫》
晚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赏析:杜牧的《过华清宫》以 “小切口见大历史” 的笔法,将晚唐诗人对盛唐兴衰的反思、对君主荒淫的批判,浓缩于一个极具画面感的场景中,成为咏史怀古诗的经典之作。
步韵杜牧《秋夕》
万叠青山翠玉屏,夜阑闲话数秋萤。
笛声荡漾水中月,渔火点燃天上星。
07《秋夕》
晚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赏析:《秋夕》是晚唐七言绝句中的经典之作,以极简的笔墨,将秋夜的清冷、人物的孤寂与隐秘的情愫融为一体,勾勒出秋夜的意境与人物的微妙心境,兼具画面美感与含蓄情致,是唐诗中 “以景寓情” 的典范。
步韵杜牧《赠别其一》
依恋佳人眺望余,翠烟红雨柳条初。
凭谁共话江心月,绮梦薰香恐不如。
08《赠别其一》
晚唐·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赏析:杜牧以精巧的意象、细腻的笔触,将对友人(一说为歌妓)的惜别之情与赞美之意熔铸其中,语言清丽婉约,意境空灵优美,将个人的离别之绪与城市的繁华之景、自然的清新之美相结合,打破了晚唐抒情诗的纤弱之弊,兼具意境美与情感力,成为杜牧诗歌中 “抒情短章” 的典范。
步韵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雨霁登山一雁飞,遥天极目夕阳微。
千林摇落疏星灿,万壑飘零宿鸟归。
不觉悲怀浮旧梦,空怜河汉失流晖。
苍茫独立孤云远,如水月光凉我衣。
09《九日齐山登高》
晚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赏析:整首诗以 “登高赏秋” 为线索,情感脉络清晰:从开篇的明快游赏,到颔联的 “乐中藏忧”,再到颈联的 “借醉避忧”,最后以尾联的 “以理遣忧” 收尾。语言浅近直白,却意蕴深远;风格旷达疏放,却难掩晚唐文人的时代焦虑。杜牧既没有像李白那样 “仰天大笑出门去” 的豪迈,也没有像杜甫那样 “万里悲秋常作客” 的沉郁,而是以一种 “清醒的旷达”,在佳节的欢愉与人生的愁苦之间寻找平衡,成为晚唐咏秋登高诗中极具代表性的佳作。
步韵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王谢乌衣一扫空,悲歌慷慨几人同。
龙蛇生死凡尘里,鸿鹄哀荣醉梦中。
填海欲衔精卫石,补天愿逐女娲风。
六朝寥落难凭吊,独我愁吟大江东。
10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晚唐·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逢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赏析:杜牧的这首七律,以宣州开元寺水阁为视角,融眼前实景与历史感怀于一体,在 “今古同” 的时空对照中,寄寓着对朝代兴替、人生无常的惆怅,也暗含着对超脱境遇的向往,是其咏史抒怀诗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