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大地】5258 醒悟人生 作者║王忠奇 (鞍山)播║倾倾

醒悟人生
作者║王忠奇(鞍山)
播║倾倾

东山暮色漫垂时,我总站在窗栏旁,望坡下人家炊烟。白汽裹着煤烟温味,从红瓦屋顶袅袅升起,携着灶间烟火气,被山风扯散成淡雾,融进黛色山影,再无踪迹。守着东山脚下玉岱美庐小区十余年,见惯山尖朝云暮雪,听熟山间鸟鸣虫吟,才恍然懂得,人生归宿原也这般轻盈——纵有千般过往、万种纠葛,到头不过一缕轻烟,留不下半分痕迹。
年轻时身为记者,总爱争强论道。在一场又一场采访专题研讨会里,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为未完成的新闻学论文集,对着东山月影熬到鸡叫头遍;也为邻里是非、旧友嫌隙、心底往事辗转难眠。那时总以为,发表的论文是荣光,未竟的书稿是遗憾,那些恩恩怨怨都该刻在心上。可如今回头望去,那些曾以为跨不过的坎、忘不掉的人,早已成了记忆里模糊的剪影,恰似东山腰的老樱桃林:春日繁花惊艳,待秋冬叶落枝疏后,只剩心底淡淡暖意。李白笔下“朝如青丝暮成雪”,从前只觉文字浪漫,如今对镜见霜白鬓发,指尖触到槐树皮般的皱纹,才读懂字句里的真切——成败得失,在东山朝暮的轮回里,原是这般“转成空”。


人总要到一定年纪,才醒悟“活在当下”的分量。不再为未卜的将来焦虑,不为逝去的过往懊悔,学会以沉淀的心,接住东山脚下每一寸光阴。我常拄杖走在东山小路上:春日,坡上山花开得热闹,粉白花瓣落满山坡路,风裹着草木清香,山涧淌过乱石的叮咚声,像极了年轻时音乐课堂的风琴;秋日,漫山山楂树红透,踩着厚落叶上行,脚下沙沙作响,偶得一片好看的叶子,便夹进书中留存。从前登东山,总想着爬至山顶望远,如今倒爱在半山腰的瞭美塔上久坐,看山风拂过松枝,看鞍钢烟囱与山间炊烟遥遥相望——才懂青山从不说谎,它以四季枯荣默默诉说:生命本就该不慌不忙,随遇而安。
案头的琴棋书画,是晚年最好的良伴。清晨抚奏《渔樵问答》,指尖划过琴弦,心底的浮躁便顺着旋律淌走,窗外鸟鸣与之相和;午后对着棋盘落子,不求胜负,只在黑白交错间想通取舍——恰如东山小路,有时绕石而行,有时顺坡而上,人生亦是如此。兴致来时,铺纸研墨画东山秋景,不求工致精巧,只为与这片土地对话;或在稿纸上写几段随笔,不为发表扬名,只为记下东山的晨雾、老槐的清香与岁月的沉淀。这些文字算不得惊世之作,却是我与这片水土最深的羁绊。
也爱往山下的早市去。清晨的露水沾在菠菜叶上,邻居老张递来一把新摘的小葱:“王老师,蘸酱吃最鲜!”街角的豆腐脑摊冒着热气,瓷碗撞着瓷勺,满是人间烟火;傍晚陪老伴在院外石板路散步,听坡下孩子的笑声,看鞍钢的灯火与山间的星光连成一片。年轻时总觉得“诗与远方”才够雅致,市井气是俗气,如今才明白,东山脚下最动人的乐趣,就在这一粥一饭、一茶一坐里——老槐树下的摇椅、早市的小葱、老伴递来的热茶,这些柴米油盐的日常,藏着生命最本真的滋味。
人这一辈子不过几十载,从走出学堂的意气风发,到守着居室看炊烟的淡然平和。只愿往后的每一天,都对得起东山的草木与脚下的土地——读一本好书、赏一回山景、和老伴在林中小径说说话、写几行关于东山的诗。待将来化作那缕轻烟,能坦然回望:这东山脚下的人间,我认真走过,深情爱过,便足够了。



【作者简介】
王忠奇 高级记者。曾任市记者协会副主席、新华社鞍山记者站副站长、鞍山广播电视学会会长。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文学研究会理事、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广播电视新闻作品委员会专家评委、辽宁省楹联协会常务理事、鞍山市楹联学会会长、鞍山市企业家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鞍山诗词学会理事兼外联部长、鞍山市朗诵艺术协会理事、千山王尔烈书院顾问、冯志国爱心团队顾问。

【主播简介】
倾倾,辽西蒙古贞人,多才多艺,喜欢戏曲,酷爱朗诵艺术。愿意用声音走进诗文的内核,与心交流,触摸人间冷暖。

声明:插图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文字 版权属原作者。音频来自主播。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栏目:
【诗与大地·蒙古贞部落】
【阜蒙诗词·现代诗】
【诗与大地·名家有约】
【诗与大地·拓展】
【诗与大地·绝句小说】
【诗与大地·读诗心得】
【诗与大地·诗坛十三姨】
【诗与大地·渤海潮】
【诗与大地·诗情画意】
投稿请微信搜索关注“诗与大地”。
总裁总编辑:总编联系方式15841806399
微信:荆枫wu2630582695
副总裁音频总监:
微信:箫雅jia745405216
投稿请附200字以内作者简介,照片一幅。有声作品MP3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