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墨染青衣
他的一生,是一场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缠斗。手中长剑,曾于万军之中寒光夺魄;笔下龙蛇,终在词坛之上傲视千秋。他是被时代辜负的将军,却成了被文学加冕的君王。当英雄梦碎于偏安的苟且,那些未能倾泻于战场的豪情,便化作了烛光下泣血的词章,为一个王朝的怯懦,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题记
在整个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不得不说的人物。
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挥剑定乾坤,他是“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的豪放派;
是和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的同乡奇才,更是带着五十多个骑兵冲破五万金兵的重重围堵拦截,夜闯敌营。活捉叛将的真勇士!
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辛弃疾出生在山东历城(今济南)。宋朝的北方大部分领土落入金人之手,辛弃疾的家乡也在其中。他的祖父辛赞,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考虑,不得已在金朝为官。
祖父辛赞始终心向宋朝,他为孙子取名“弃疾”,除了希望辛弃疾能够身体康健、无病无灾,更表达了对西汉大将军霍去病的钦佩,希望孙儿能像霍去病一样为国家驱除外患、扫清四夷。
辛弃疾童年时,祖父经常带着他爬上高高的山顶,指画山河形势。
天生聪颖的辛弃疾不负祖父教诲,从小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并先后两次到金都燕京侦察金人形势,以图恢复。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秋,金主完颜亮起兵伐宋,却在采石之战遭遇战败。与此同时,金朝内部矛盾愈演愈烈,宗室完颜雍夺取帝位。完颜亮在南侵受阻、北归无门的绝望情形下,性情愈发暴虐,激化了内部矛盾,最终被部将杀死。突如其来的变乱为北方民众的抗金斗争提供了机会,一时间各路起义风起云涌。
这一年,辛弃疾才二十二岁。他在山东组建了一支大约两千人的抗金队伍。此时,山东起义军中实力最为强大的是耿京一部,规模达二十五万人,河北起义军领袖王友直也主动遣使接受其节制。因此,辛弃疾在起兵后不久就主动带领部众投到耿京麾下。
同时,他还劝说此前相识的僧人义端也投归耿京。义端虽说是个出家人,但比起佛法,他更喜欢谈论兵法,此时也聚起了一支有千人规模的队伍。耿京对辛弃疾和义端十分信任,但是义端为人却不正直。他起兵的动机不过是用战场拼杀博取富贵。在这样的人眼里,只有权势和机会,是没有忠诚和道义可言的。义端加入耿京义兵不久,也许是基于内部矛盾,也许是由于金兵利诱,他窃取军中大印叛逃了。
耿京在震惊之下迁怒于举荐人辛弃疾,要杀他以泄愤。辛弃疾于是做出了三日之内亲手将义端捉拿正法的承诺。
义端在朝着金兵大营的方向仓皇逃窜。忽然,辛弃疾出现在义端面前,挡住了去路没有给义端继续分辩的机会,手起刀落,将一颗秃头砍落在地。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派遣辛弃疾与起义军的副统帅贾瑞一起,出使建康(今南京),奉表归宋。这样的选择也是出自辛弃疾的谋划。出使的过程相当顺利,高宗皇帝当即任命耿京为太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也得到了“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的官职。但在回程途中,使团惊闻噩耗,耿京被军中叛将张安国杀害。主帅被杀,军队溃散,与朝廷定下的里应外合等种种军事谋划转瞬之间皆成泡影。
万念俱灰之际,同行人劝辛弃疾速速离开北方这一危险的是非之地,返回南宋。宋廷纵然失望,也定会为辛弃疾保留一官半职以示安抚。这对辛弃疾来说,应该是最稳妥的选择。但辛弃疾却做出了让所有人意料的决定,这个决定极其危险,大胆到近乎疯狂。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
辛弃疾带着五十多个骑兵冲破五万金兵的重重围堵拦截,夜闯敌营。
趁敌人不备之际,他活捉了抗金义军叛徒张安国,夹在胳膊下就跑,一路上“束马衔枚”,并连夜狂奔千里,直到将其押解到临安正法。这一年,他才二十三岁。
“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chān)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chuò)银胡騄(lù),汉箭朝飞金仆姑”。
他是义军中最忠义的部下,最勇敢的战士,最称职的使者。他的事迹在南宋朝臣中被广为称道,人们或许以为这将是一个天才的少年将领军旅生涯的起点。但令人怅然的是,进入南宋官场后的辛弃疾经历了多年的宦海沉浮,却始终没有获得他所期望的北伐中原的机会。从二十一岁起兵到二十三岁“归正”于南宋,这短短两年的军旅回忆,最终化作辛弃疾往后余生无数寂寥夜梦中的“吹角连营”
立下这样的大功,朝廷对辛弃疾不过“仍授前职,改江阴签判”,辛弃疾却仍然满怀憧憬地规划北伐大业。26岁时,他向宋孝宗上《美芹十论》,详细分析敌我情况,提出中肯建议;31岁时,再献《九议》,陈述任人用兵之道,谋划中兴大计。
然而,这些既有大格局又具实操性的战略报告,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施行。
究其原因,在他生活的时代,北宋失去了北方领土,且统治者对夺回领土并不感兴趣。宋高宗赵构更倾向于守卫南宋的疆土,而不愿涉足国本皇权之争。
仕途上的不如意,让以天下为己任的辛弃疾时常苦闷。闲暇之余,他一头扎进了文学的角落,却意外地收获了另一片天地。
辛弃疾仅流传下来的词作就有600多首,后人评论他的词“横绝六合,扫空万古”“激昂排宕,不可一世”。在表现手法上,比起苏轼的“以诗为词”,辛弃疾更是做到了“以文为词”,无论经史子集,还是散文口语,都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二十三岁南归,想在建一番功业,可是,南归八九年了,一直担任闲散的小官。
这一天,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做梦都在打仗,醉酒时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醒来军营中已响起了嘹亮的号角声。
在梦里拼杀,在醉中舞剑,上场杀敌的心深入到他的灵魂里。
词中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最后一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再豪迈的将军,再豪情的壮志,在现实面前,却也只剩下悲伤和遗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上饶风景优美,辛弃疾写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词,这首就是其中的杰作。
这是一个平和的夏夜,一路行来,有清风、明月、疏星、微雨,也有鹊声、蝉声,还闻到了稻花香。走得久了,忽然看到那家熟识的小店,可以进去歇歇脚,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宋孝宗淳熙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通过简单的情节安排,词人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是一首回忆少年的诗,写下这首诗时,辛弃疾已经六十岁了。
这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大谈特谈建功立业的事,辛弃疾不由回想起了自己年青时的事。
那时候,青春年少的辛弃疾统率着千军万马,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而今,岁月流逝,青丝变成白发,而曾经的理想却已然无法实现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晚年时,有很强的孙权情结。在他的词中,孙权出现得越来越多。
作为东吴之主,孙权青年之龄守住江东,成为一方之主,这一点令辛弃疾佩服,而这也是他对同宋朝廷的希望。
在大家的印象中,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是能万人军中取敌人首级的大英雄、大豪杰。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心爱的人面前,硬核猛男辛弃疾同样会展现自己无比柔情、暖男的一面。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写豪放词,辛弃疾是一把好手,写起爱情词来,辛弃疾也是信手拈来。
这是一个元宵之夜,火树银花,宝马香车,通宵达旦的游乐,好不欢乐。
就在这时,词人遇见了一女子,那是他在梦里寻找了千百次的人,一朝相见,惊喜不言而喻。
已投奔南宋的辛弃疾因为主战姿态遭到了不少人的排挤,再次被迁到了外地,这已经是他这一年中接到的第三次调任了。频繁的调任让他无法将妻儿带在身边,豪气如他也难以忍受此般频繁的分离。他登上楼,云开月出,月色如水般倾泻,秋风吹过,一阵凉意顿生。他的眼前又浮现出他和妻子在一起的时光。
那还是1166年,辛弃疾26岁。投奔南宋以来,他发现抗金无路,苦闷异常。而且自己作为“归正人”(南宋属地对北方沦陷领土南下投奔之人的蔑称),空有一身“英雄气”也没几个人敢嫁。同为“归正人”的范邦彦却看上了这个“好女婿”,经常找他吃饭喝酒。
一日推杯换盏之后,辛弃疾在院子散步醒酒。只见一位婷婷袅袅的女子正在凉亭中写字,边写边念道“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没忍住接道“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听到这儿,女子诧异地停下手中的笔,抬起头正与他四目相对。瞬间羞红了脸,赶紧扔下笔跑开。
回想起初见的这一幕,辛弃疾忍不住对着月亮笑了。后来,他才知道那位就是范家小姐范如玉。很快,他就很幸运地娶到了这位女子。成婚以后,两人琴瑟和鸣,一起唱词,一起出游,一起在不顺的生活里找到了很多小确幸。过去的每一幕都触动到了他心底最柔软的那一角,让今日的月色显得格外清冷。在他看来,爱就要表达出来。于是辛弃疾在这个中秋之夜提笔为妻子写下一封情书
《满江红·中秋寄远》: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要是天上的嫦娥能和他一样深情,恐怕也平添了许多白发了吧。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1189年,这已经是她们结婚的第23个年头。
转眼间辛弃疾和妻子都已经50岁了,纵然她还是那么温婉,但阻挡不了鬓角悄悄多了数根白发,也阻挡不了时光在眼角悄悄留下的细纹。
这天,两人在湖边同办寿宴。
辛弃疾突然神秘地告诉妻子,自己为她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范氏一脸好奇地打开一个精致的小盒子,原来里面藏着是丈夫为她藏着的一首词。
她轻轻打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道:
《浣溪沙·寿内子》
寿酒同斟喜有余,
朱颜却对白髭须。
两人百岁恰乘除。
婚嫁剩添儿女拜,
平安频拆外家书。
年年堂上寿星图。
才读到“朱颜却对白髭须”,范氏已经笑得眼泪都出来了。但是这次流的泪是甜的。是共同历经岁月沧桑、仍被丈夫宠爱的甜。
“夫人你还是和当年一样美,而我却成了小老头啰!”
到了这把年纪,夫人依然是心中最美的西施,这情话也是说的无人能比了。
“我祝夫人年年有今日,年年都能收到儿女们报平安的书信,年年都能坐在高堂上享受儿孙们的拜贺。”
虽然在诗词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作为一个骨子里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辛弃疾,真正认同的还是“功名只向马上取”,属文填词之于他,不过是消遣苦闷、笔抒其愤的副业。
虽然南宋朝廷不能量才用人,将辛弃疾这个旷世奇才投闲置冷,但他还是在有限的位置上竭尽了自己的全力。
乾道八年,辛弃疾任滁州知州,他多次上疏朝廷,请求免除税收,屯田练兵,兴建客舍,很快滁州的“荒陋之气”一洗而空,成为物阜民丰之地。
淳熙七年,辛弃疾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此时的湖湘地区接连兴起盗贼,为平定草寇作乱,他在湖南创建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填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66岁。他在家闲居了近二十年,突然被宋宁宗赵扩下诏重新起用为镇江知府,并和一帮大臣共同商量抗金大计。
公元1207年,一生渴望“补天西北”却又壮志未酬的辛弃疾忧愤而卒。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辛弃疾一生怀着赤子之心,想要收复失地,恢复旧山河,却一生未能如愿,死前依然含恨。斯人已逝,惟有他的词作,依然流传,诉说着他的梦想与悲伤。
天降奇才、文武双全,却因为命运的捉弄,没有得到充分的施展,这是辛弃疾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哀。但历史是公平的,在辛弃疾传奇的一生中,他以自己的“英雄之才”“忠义之心”,为后世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附诗一首:
七律·咏辛弃疾
剑气凌云贯斗牛,词章扛鼎傲王侯。
孤骑踏虏擒酋夜,万字平戎策马秋。
北望江山空溅泪,南栖鞍甲未忘忧。
谁怜白发灯前客,犹作金戈铁梦游。
【作者简介】
张龙才,笔名淡墨留痕、墨染青衣,安徽芜湖人,爱好文学,书法,喜欢过简单的生活,因为 简简单单才是真,平平淡淡才是福。人之所以痛苦,就在于追求了过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懂得知足的人,即使粗茶淡饭,也能够尝出人生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