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一章 阴阳和合
次年开春,青州知府李大人再次来访,这次却带着一个棘手的难题。原来城外三十里的赵家村与钱家村,为争夺一处水源,百年间械斗不断,伤亡甚众。官府多次调解,甚至派兵弹压,都只能暂时平息,不久又死灰复燃。
“先生,”李知府愁眉不展,“这两个村子如同世仇,道理讲尽,刑罚用遍,始终无法化解。眼看春耕在即,若再起争端,必将误了农时,后果不堪设想。”
赵守一沉吟片刻,道:“大人可曾想过,他们争的真是水吗?”
李知府一怔。
赵守一借狐仙智慧解释道:“表面争水,实则是百年积怨形成的对立之‘气’。双方都已习惯将对方视为仇敌,任何小事都能引发冲突。要化解此局,需先‘接纳’这份对立存在的客观性,而非强行压制。”
他建议李知府不再以“调解纠纷”的姿态介入,而是以“兴修水利”的名义,召集两村代表共同商议如何合理分配水源、修建水渠。同时,请当地乡绅出面,恢复两村中断多年的通婚、集市往来,让年轻一代有正常交流的机会。
“抗拒对立,只会强化对立。接纳对立存在,然后创造共同利益点,让‘我们’的意识慢慢取代‘我们与他们’的隔阂。”赵守一道。
李知府依计而行。起初两村代表见面时仍怒目相视,但在共同规划水利的过程中,不得不合作。渐渐地,坚冰开始融化。一年后,水渠修成,两村共用,关系大为缓和。李知府感叹:“先生之法,润物无声,真乃化解宿怨的良方。”
第二十二章 狐影渐稀
夏夜,赵守一在院中纳凉,白狐再次现身,但身影却比以往淡薄了许多,仿佛随时会融入月光之中。
“小友,”狐仙的声音带着欣慰与释然,“你我缘分将尽。观你这一年多来,于红尘中历练,已深得‘接纳’三昧。遇顺境不贪,遇逆境不嗔,遇善人不着,遇恶人不憎,心常坦荡,如镜照物。野狐禅的真谛,你已掌握。”
赵守一虽有不舍,但心中平静,合十道:“皆蒙前辈悉心指点。晚生深知,修行无止境,日后当时时觉照,勿忘初心。”
狐仙点头:“最后赠你一偈:红尘万丈深,因果自相寻。无心可挂碍,何处不禅心?” 言毕,身影化作点点流萤,散入夜空。赵守一知道,这是狐仙最后的告别。他朝着流萤消失的方向,深深叩拜。
此后,狐仙再未现身。赵守一却感觉狐仙的教诲已融入自己生命,无需外在指引了。
第二十三章 禅心自在
狐仙离去后,赵守一依旧住在山神庙,生活如常。有人来问疑,他便随缘开解;无人时,便读书静坐,打理菜园。他不再依赖玉珠的神异,因为那颗“禅心”已取代了玉珠的功能——能更直接地感知因果,体察人心。
一日,当年那位被点化的恶霸刘魁,现已成了乐善好施的乡绅,带着厚礼来谢。赵守一只收下一包茶叶,道:“施主能转恶向善,是你自家觉悟,贫道不敢居功。但望日后常保此心,便是最好的报答。”
又一日,曾因情所困的柳文轩托人捎来书信,言其在任上政通人和,心境已豁达。赵守一阅后微笑,知此人已真正走出阴霾。
他接待形形色色的人,处理各式各样的事,心始终如井水,波澜不兴。当地百姓愈发敬重他,却不知其境界,只觉与他相处,如沐春风,烦恼自消。
第二十四章 薪火相传
多年后的一个冬日,赵守一感知尘缘将尽。他并无病痛,只是平静地交代后事,将庙宇托付给一位心地纯良、略有悟性的小沙弥看守,并留下手书一卷,题为《野狐禅话》,记录其平生体悟与典型案例,嘱其有缘者得之。
临终前,他召集几位常来听法的信众,作了最后开示:“诸位,修行不在形式,而在时时刻刻的用心。烦恼起时,莫要抗拒,静静看着它,接纳它的存在,便是智慧萌芽。人生种种,顺逆好坏,无非是助我们练就这颗如如不动之心的资粮。野狐禅法,说到底,只有一句话:于一切境缘中,练习接纳。”
言毕,他端坐榻上,安然闭目,嘴角含着一丝微笑,气息渐止。众人只见其面容安详,如熟睡一般,室内异香弥漫,久久不散。
据传,赵守一圆寂后,那枚玉珠也随之化作一缕青烟消失。《野狐禅话》后来在民间悄悄流传,虽不成体系,却以其贴近生活的智慧,点拨了无数迷茫的心灵。而南山脚下那座破旧的山神庙,也因此成了求心安者向往之地,香火不绝。
野狐禅的故事,也随着岁月,化作了一段民间传说,启迪着后人:真正的修行,就在日常的接纳与觉醒之中。
—— 全书终 ——
好的,这是为您撰写的后记。
---
后记
《野狐禅》的故事,至此已告一段落。这二十四章的文字,如同二十四幅淡墨写意,勾勒出的并非仙佛神圣的恢弘史诗,而是一个平凡书生在鬼狐精怪的因缘点化下,于红尘琐事中参悟心性的历程。
此书虽假托蒲松龄先生《聊斋志异》之鬼狐外衣,内里探讨的,实是亘古以来困扰世人的核心命题:如何在变幻无常的世事与起伏难平的情绪中,寻得内心的安宁与自在?赵守一从最初的失意逃避,到最终的心如明镜,其转变的关键,便是“野狐禅”的核心——接纳。
然“接纳”二字,最易被误解为消极的逆来顺受或麻木不仁。笔者希望通过赵守一遇到的每一个缘——怨鬼、恶霸、书生、商贾、侠客、妒妇、赌徒乃至村斗——来层层剥开“接纳”的真义。它并非终点,而是起点;不是无奈的结果,而是智慧的开始。是先以平和的心地,认清并容纳当下的真实(包括外在境遇与内在情绪),于此基础上,生起清明的观照与善巧的作为。如同良医,必先接纳病患之现状,方能对症下药。这份“接纳”,需要莫大的勇气与智慧。
赵守一的修行,没有脱离人间烟火。他的道场,就在破庙山门、市井街巷、寻常人家的悲欢离合里。这也正是“野狐禅”的深意:真法不离世间觉。担水砍柴,待人接物,喜怒哀乐,无一不是修行的契机。能于烦恼处转身,便是菩提道场。
书中诸多精怪人物,无论是度化赵守一的白狐仙,还是前来求助的众生,其形貌虽异,折射的皆是人心百态。贪、嗔、痴、慢、疑,种种烦恼,皆因“抗拒”而生——抗拒不如意,抗拒失去,抗拒无常。一旦开始练习“接纳”,心便有了转圜的余地,智慧与慈悲亦由此生根发芽。
此书成篇,亦是一场“接纳”的练习。接纳笔力之有限,无法尽显玄妙于万一;接纳构思之局限,故事难免有疏漏之处。唯愿这点滴文字,能如那枚玉珠微光,映照有缘读者心田一角,带来些许启迪与宁静。
修行路远,道在平常。愿你我皆能于各自的生命旅程中,练就一颗“野狐禅”心——静静地接纳一切,如大地承载万物,不择净秽;如虚空包容万象,不留痕迹。
—— 笔者 谨识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