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计英
一(浪淘沙·旧梦难收)
九月晚风稠,
诗意盈眸。
心褶未冷梦痕幽。
浅念欲书翻作浪,
深刻难休。
往事碾成秋,
霜染清昼。
云收雨住忆重游。
一网相思何处系,
旧梦悠悠。
二(清平乐·风雨如晤)
时光斟酒,
君语穿云岫。
耳畔温存襟上暖,
刹那心波微皱。
旧圃自生缱绻,
新凉漫写清幽。
莫问真幻怎辨,
轻愁已散汀洲。
三(蝶恋花·步步从容)
九月秋澄清露驻,
花气沾衣,
桂影蟾光沐。
陌上烟霞随我步,
尘中心境澄如许。
邀得千年明月顾,
山海为盟,
共醉云深处。
步步从容诗满路,
人间最是清欢驻。
2025年9月27日于上海
Three Odes to Clear Autumn
By Feng Jiying
I. Lang Tao Sha · Unrecallable Old Dreams
The ninth-month evening breeze grows dense,
Poetic feelings fill my eyes.
The folds of my heart still hold faint traces of dreams, not yet cold.
A shallow thought, when I try to write it down, surges like waves;
The deep impressions linger on endlessly.
Bygone days are ground into autumn,
Frost tints the clear daytime.
Clouds disperse, rain ceases, and memories of revisiting that place rise.
Where can this net of longing be anchored?
Old dreams drift on, distant and slow.
II. Qing Ping Le · Wind and Rain as an Encounter
Time pours a cup of wine,
Your words pierce through the cloud-cloaked peaks.
The tenderness in my ears and warmth on my lapels
Stir a tiny ripple in my heart for a moment.
In the old garden, tender feelings grow spontaneously;
The new coolness writes out tranquility and seclusion.
Do not ask how to distinguish between reality and illusion—
The light sorrow has already scattered by the islet in the river.
III. Die Lian Hua · Stepping with Composure
In the ninth month of autumn, clear dew lingers;
The fragrance of flowers clings to my clothes,
Bathed in the laurel's shadow and the moon's light.
Mist and rosy clouds on the path follow my steps;
My state of mind amid the world's dust is as clear as this.
I invite the bright moon that has shone for a thousand years to look on;
With mountains and seas as our oath,
We get drunk together in the depths of clouds.
Every step is calm, and the road is filled with poems;
In the human world, the purest joy resides here.
Written on September 27, 2025, in Shanghai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秋光裁进词牌——冯计英《清秋三咏》里的时光肌理与生命呼吸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没人会想到,2025年上海的秋,会被冯计英用“浪淘沙”“清平乐”“蝶恋花”三个古旧词牌,缝制成一件缀满月光与心事的长衫。这不是文人惯常的“悲秋”咏叹,也不是简单的“赏秋”闲笔,而是以词为针,将过往的旧梦、当下的释然、未来的清欢,一一绣进秋光的纹路里。读这首词,像触摸一块浸过秋露的锦缎,指尖能触到“心褶”的绵密,能闻到“花气”的清冽,更能感受到时光在词行间流淌的温度——不疾不徐,却把生命里最柔软的情绪,都熨帖成了秋的模样。
一、《浪淘沙·旧梦难收》:把往事泡进秋的浓汤里
“九月晚风稠,诗意盈眸”,开篇第一个“稠”字,就把上海的秋写活了。晚风哪有“稠”的?可在冯计英笔下,就是熬了整个夏天的秋光浓汤,浓得能裹住人的视线,能粘住人的心事。你仿佛能看见,九月的风掠过黄浦江面,卷着梧桐叶的碎影,慢悠悠地钻进窗棂,把“诗意”都泡得发稠,一睁眼,满世界都是秋的味道。
接着“心褶未冷梦痕幽”,这“褶”字用得太妙了。心不是平平整整的纸,是揉过又展开的布,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没凉透的梦。这梦不是清晰的画面,是“幽”的,像秋夜巷口的灯影,朦朦胧胧的,你想抓,却只能触到一片温凉。就像小时候藏在抽屉里的糖纸,时隔多年再翻开,糖味没了,可指尖还留着那层薄脆的触感,那就是“梦痕”。
“浅念欲书翻作浪,深刻难休”,把“念头”写成“浪”,是最懂心事的写法。有时候,明明只是想写一句“秋天来了”,笔尖一落,却涌出满纸的过往——是去年秋天的一场雨,是街角老店的桂花糕,是某个人说过的一句话。这些“浅念”哪经得住碰?一碰就成了奔涌的浪,而那些刻在心底的“深刻”,更是像秋潮一样,涨了又退,退了又涨,从来没停过。
“往事碾成秋,霜染清昼”,这是全词最让人惊艳的一句。谁能把“往事”“碾”成“秋”?冯计英能。他像有一台时光的石磨,把那些开心的、难过的、遗憾的往事,一碾再碾,碾成了秋的颗粒——是枫叶上的霜,是桂树上的露,是清昼里微凉的风。往常我们总说“霜打夜”,可这里偏是“霜染清昼”,连白天都裹着一层霜的冷意,不是刺骨的寒,是那种“旧梦难收”的怅惘,轻轻薄薄的,却绕着心尖转。
“云收雨住忆重游,一网相思何处系,旧梦悠悠”,雨停了,云散了,本以为心绪能跟着晴起来,可“忆”偏要“重游”——又回到了那个老地方,又想起了那些老日子。最妙的是“一网相思”,相思哪有形状?可在这里,就是一张网,网住了所有的牵挂,却找不到一个能系住的地方。就像秋空中的云,悠悠荡荡的,没个归处;那些旧梦,也跟着云一起,飘啊飘,不知道飘向了哪里。
二、《清平乐·风雨如晤》:时光酿一壶解愁的酒
如果说《浪淘沙》是泡在秋水里的怅惘,那《清平乐》就是晒在秋阳下的释然。开篇“时光斟酒,君语穿云岫”,一上来就把格局打开了。“时光”不是冷冰冰的刻度,是会“斟酒”的老友,把岁月里的故事,都酿成了一壶陈年的酒,浓淡刚好。而“君语”呢?穿过云遮雾绕的山,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可能是某个人的叮嘱,可能是过往的自己说过的话,也可能是一段难忘的回忆。这声音不吵,却像秋阳一样,能穿透心底的云,照得人暖暖的。
“耳畔温存襟上暖,刹那心波微皱”,这两句写得太细了,细到能摸到温度。“耳畔温存”是耳朵记得的暖——可能是一句“天凉加衣”,可能是一声轻轻的叹息;“襟上暖”是衣服记得的暖——可能是并肩走时胳膊蹭到的温度,可能是递过来的一杯热茶。这些细微的暖,像秋阳落在衣襟上,不烫,却能让心湖轻轻“微皱”。不是《浪淘沙》里“翻作浪”的汹涌,是那种淡淡的触动,像风吹过水面,留下一圈圈小涟漪,慢慢就散了。
“旧圃自生缱绻,新凉漫写清幽”,“旧圃”是老地方,可能是小时候的菜园,可能是常去的公园,那里藏着太多回忆,所以“缱绻”的情意会自己长出来,不用刻意想,一想起就觉得温柔。而“新凉”是秋天的新味道,是早上出门时的一阵风,是傍晚窗台上的一杯水,像一支笔,在时光的纸上“漫写”着“清幽”——不慌不忙的,不吵不闹的,把心境都写得通透了。
“莫问真幻怎辨,轻愁已散汀洲”,这是全词的“解语”。有时候,我们总纠结于回忆是真的还是假的,总想着“如果当初”,可冯计英说“莫问”——不用辨,也不用想。那些轻轻的愁,早就像秋晨的雾一样,散在“汀洲”上了。“汀洲”是水边的小洲,可能长着芦苇,可能开着野花,是个让人安心的地方。轻愁散在这里,就像把心事放在了柔软的草地上,不用管,也不用问,它自己就会被秋风吹走。
三、《蝶恋花·步步从容》:邀明月走一场满是清欢的路
如果说《浪淘沙》是“回头看”,《清平乐》是“停下来”,那《蝶恋花》就是“向前走”——是三首词里最亮、最暖、最从容的一首。“九月秋澄清露驻,花气沾衣,桂影蟾光沐”,开篇就把秋的“澄”写透了。九月的秋不是灰蒙蒙的,是“清”的,是“澄”的,连露水都“驻”在叶子上,舍不得掉。“花气沾衣”是桂花香,不是扑面而来的浓,是跟着风走的,沾在衣服上,走一路香一路;“桂影蟾光沐”更妙,桂花的影子、月亮的光,把人“沐”在里面,像洗了一场月光澡,浑身都透着清清爽爽的亮。
“陌上烟霞随我步,尘中心境澄如许”,这里的“随”字太灵动了。不是人追着烟霞走,是烟霞跟着人走——走在田间小路上,天边的烟霞慢悠悠地跟着脚步,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这时候,就算身处尘世里,心里也是“澄”的,像秋后的天空,没有一点云,干干净净的。就像小时候走在放学路上,手里拿着一块糖,不用想作业,不用想烦恼,心里只有眼前的晚霞和风,那种“澄”,是最纯粹的自在。
“邀得千年明月顾,山海为盟,共醉云深处”,这是全词最有气魄的一句。冯计英不只是“看”明月,是“邀”明月——邀请照过李白、照过苏轼的千年明月,来跟自己作伴。还不够,还要“以山海为盟”,把山和海都当成朋友,一起在云雾深处“醉”一场。这里的“醉”不是喝酒的醉,是被秋光、被明月、被山海打动的醉——是心里的欢喜满了,溢出来了,只能用“醉”来形容。
“步步从容诗满路,人间最是清欢驻”,这是《清秋三咏》的“魂”。走每一步都不慌不忙,因为路上全是“诗”——是路边的一朵花,是天上的一片云,是耳边的一阵风;而人世间最珍贵的,就是这份“清欢”。不是大鱼大肉的热闹,不是功成名就的辉煌,是秋光里的一口桂花香,是走在路上的一阵清风,是心里的那份从容和通透。就像秋天的茶,不浓不烈,却能让人品出最久的回甘。
四、词牌里的旧韵与新声:不只是“复古”,更是“生长”
冯计英写《清秋三咏》,没丢了古典词牌的“魂”。“浪淘沙”要押平韵,上下片各五句,他一句句都合着规矩;“清平乐”双调四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他也没差半分;“蝶恋花”要押仄韵,上下片各五句,他的韵脚稳得很。可他又没被词牌“绑”住,反而在旧框架里长出了新东西。
比如“往事碾成秋”,古典诗词里写往事,多是“忆往昔”“思故国”,可冯计英偏用“碾”这个动词,把抽象的往事变成了具体的秋,像把棉花碾成棉线,看得见、摸得着;再比如“时光斟酒”,古人写时光,多是“逝者如斯夫”“时光容易把人抛”,可他把时光写成“斟酒的人”,有温度,有烟火气。这些新写法,就像给旧词牌添了新花纹,既好看,又好懂。
再看译作,也把这份“旧韵新声”传得很准。“心褶”译成“the folds of my heart”,没直译“心的褶皱”,而是用“folds”(织物的褶皱),保留了原作里“心像布一样有纹路”的感觉;“君语穿云岫”译成“Your words pierce through the cloud-cloaked peaks”,“pierce through”(穿透)把“穿”的力量感写出来了,“cloud-cloaked peaks”(被云包裹的山)也把“云岫”的朦胧美传到位了。
最难得的是文化意象的传递。“蟾光”是中国古人对月光的雅称,因为传说月亮里有蟾蜍,可译作没直译成“toad light”(蟾蜍光),而是译成“the moon's light”(月光),既避免了西方读者的误解,又没丢了“月光”的核心意思;“汀洲”译成“the islet in the river”(河里的小洲),虽然没把“汀”(水边平地)的细节说透,但“islet”(小岛)的意境是对的,西方读者也能想象出那种水边小洲的清净感。
五、作家的“双重身份”:研究员的严谨与诗人的浪漫
看冯计英的简介,就知道他不只是个诗人——他是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研究的是最古老的文字艺术;同时,他又是多个文学社团的签约作家、总顾问,写的是最灵动的诗词。这种“双重身份”,刚好藏在《清秋三咏》里。
作为研究员,他对传统文化的敬畏藏在词牌的格律里,藏在“蟾光”“汀洲”“云岫”这些古典意象里——每一个词的选择,都透着对传统的尊重,不是随便乱用的;作为诗人,他的浪漫藏在“往事碾成秋”“时光斟酒”这些想象里,藏在“心褶”“网相思”这些细腻的描写里——每一个句子,都带着对生活的敏感,对情绪的捕捉。
还有“上海”这个创作地点,也给词添了不一样的味道。上海是个既老又新的城市——有老弄堂的烟火气,也有陆家嘴的现代感;有江南的温柔,也有国际的开阔。这种“新旧交织”,刚好和《清秋三咏》的意境合得上:词牌是旧的,可情绪是新的;意象是古典的,可心境是现代的。就像上海的秋,既有梧桐叶的复古,又有摩天大楼上月光的现代,两者放在一起,反而更有味道。
2025年9月27日这个日期,也不是随便写的。这首词有了“具体的秋”——不是“自古以来的秋”,是“2025年上海的秋”。可能那天冯计英走在上海的街上,看见一片梧桐叶落了,闻到一阵桂花香,心里突然有了情绪,就写下了这三首词。这个日期,秋光有了“保质期”,也让情绪有了“落脚点”——读者再读这首词时,会想起“哦,这是2025年上海的秋,是冯计英在那天感受到的秋”,这种“具体”,词里的情绪更真实,更能打动人。
六、秋不是“悲”的,是“活”的——《清秋三咏》里的生命态度
古往今来,文人写秋,多是“悲秋”——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秋好像总是和“萧瑟”“失意”绑在一起。可冯计英不这么写,他笔下的秋,是“活”的——是能“碾”往事的,是能“斟”酒的,是能“随”人走的。
《浪淘沙》里的秋,是“怅惘的秋”,可这份怅惘不是绝望的,是像秋露一样的,轻轻的,能让人想起过往的温柔;《清平乐》里的秋,是“释然的秋”,能把轻愁吹散,能让人看见生活里的暖;《蝶恋花》里的秋,是“从容的秋”,能让人跟着明月走,能让人找到心里的清欢。这三种秋,合在一起,就是冯计英的生命态度:不回避过往的遗憾,不沉溺当下的烦恼,而是像秋一样,该怅惘时怅惘,该释然时释然,该从容时从容。
就像我们的生活,谁没有“旧梦难收”的时候?谁没有“轻愁绕心”的时候?可冯计英告诉我们,这些都没关系——把往事泡进秋的浓汤里,时光酿一壶解愁的酒,邀明月走一场满是清欢的路,日子就能过得像《蝶恋花》里写的那样,“步步从容诗满路”。
这种态度,不是“躺平”,也不是“逃避”,是“接纳”——接纳过往的不完美,接纳当下的不顺利,然后带着这份接纳,慢慢往前走。就像秋天的树,知道叶子会落,可还是会好好地长,等明年春天再发芽;就像冯计英写词,知道旧梦难收,可还是会把它写进词里,然后带着这份回忆,去寻更美的清欢。
七、结语:秋词会老,可清欢不会
《清秋三咏》写的是2025年上海的秋,可再过十年、二十年,再读这首词,还是会被打动。因为它写的不只是某一个秋天,更是我们每个人生命里的“秋”——是那些藏着旧梦的日子,是那些轻愁散去的瞬间,是那些步步从容的时光。
冯计英用词牌做容器,把秋光、心事、时光都装了进去,酿成了一壶能让人品很久的酒。初读时,品的是“往事碾成秋”的怅惘;再读时,品的是“轻愁已散汀洲”的释然;读久了,品的是“人间最是清欢驻”的从容。这壶酒,不烈,却能暖到心里;这首词,不长,却能记一辈子。
就像秋天会来,会走,可秋光里的清欢不会走;就像词牌会老,会旧,可词里的生命态度不会旧。往后再遇到秋天,再想起《清秋三咏》,或许我们也能像冯计英一样,把心事绣进秋光里,把日子过成诗——步步从容,满路清欢。